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人物

    百岁巾帼王俊英:勋章闪耀 诠释家国情怀

    红色山西网  2025-09-05  浏览:3712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浴血奋战。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聚焦于一位巾帼英雄——王俊英,她的一生是对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

    微信图片_20250905005134_347_1.jpg百岁巾帼王俊英

    9月2日,闻喜县老促会会长柴振民同副会长罗创业、宁彦龙、邱景鹏、管康红一行,来到闻喜县郭家庄镇七里坡村,亲切慰问看望了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王俊英老人。大家向老人致以热烈祝贺,对她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并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王俊英,女,1923年8月出生,今102岁,祖籍河南,郭家庄镇七里坡村人。1940年逃难来到该村被人收留做童养媳。第一任丈夫张起交14岁参加革命,参加战役数十次,21岁血洒疆场。第二任丈夫也从河南逃难入晋,后加入当地抗日武装,经上级介绍,过继张家组成家庭,后随军南下,为西南解放和发展作出贡献。期间,她过早接受革命教育,她家也成为地下交通联络站。抗战时期,她先后担任村妇救会主任、村农会妇女委员会主席和团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拥护党的决议,作为四区优秀妇女代表,参加了夏县多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动妇女做炒面、制胡萝卜干,超额完成任务。随后,她带头成立互助组,积极参加农业社,由于她表现突出,1954年被评选为“运城专署优秀妇女代表”,并荣获“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勋章一枚。在而后的日子里,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爱国爱党,勤劳奉献,她用一生诠释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2025年8月19日,她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对她一生奉献革命事业的最高奖赏。目前,老人精神矍铄,安享晚年。

    诗人王秉伟以一首《勋章里的山河》,致敬这位百岁老人,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感受那穿越时空的爱国精神与坚定信念。

    《勋章里的山河》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给巾帼英雄王俊英颁授一枚勋章

    这枚勋章在稷王山的晨雾里苏醒

    它闪闪发光的棱角割开八十年的晨昏

    勋章悬挂时染红了满地山楂花

    百岁皱纹深处

    炸开1938年的枪声

    九岁的春天被日寇的马蹄踏碎

    破窑洞的阴影里

    母亲瞳孔渐冷

    小弟吮吸着死亡滋味的乳汁

    这些画面长成她脊背里的钢筋

    逃荒路蜿蜒成命运的绳索

    三百里黄土路上

    草鞋印开出血色梅花

    七里坡的月光焊接着两个灵魂:

    青纱帐里穿梭的枪管是她的丈夫

    崖畔三声土块响是她的心跳

    冬梅婶的鞋底拍出满台大戏

    刺刀丛中竟开出一条生路

    那些年

    她的围裙兜里总是装满:

    给游击队的盐粒

    给丈夫的干粮

    以及深夜咬碎牙关的声响

    1945年的子弹洞穿两个世纪:

    一个丈夫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一个丈夫消失在南下的红潮里

    她站在分岔路口

    把遗言种成庄稼

    “家里有我”四个字

    长出整座太行山的重量

    三姓共举一盏灯

    非亲非故同此魂

    张起交的烟杆犹带火星灼

    王俊英的衣襟尚存新麦香

    冯启元的红绳叩响三家门

    土墙影重叠成山

    油灯下三双手共守这盏光明

    稷王风穿过八十载

    将那枚纪念章淬作通红——

    原是血与火炼就的丹心

    看山楂树年年红果压枝

    恰似当年弹雨中

    三姓人共守的誓言:

    “红灯不灭,山河永在”

    比血缘更亲,越过稷王峰

    看呐!

    青春年华的王俊英

    竟把炊烟拧成绳索:

    妇救会的旗帜卷起千层底浪涛

    运城墙下

    门板架起生命之桥

    土布包袱里抖落出:

    三十里地雷阵

    八十担军粮

    还有染血绷带绣出的山河图

    现在

    她坐在山楂树下接住整个中国

    闻喜三十八万人

    从皱纹里奔涌而出

    纪念章坠入苍老掌心那刻

    所有年轮开始倒流:

    破碎的豫北重新拼凑

    阵亡的少年从碑文走出

    南下的丈夫带回四川的春雨

    而她终于哭出九岁那年的眼泪

    勋章沉入大地时

    七里坡每颗山楂都变成心脏

    在稷王山的胸膛里

    跳动如鼓

    而今

    她的皱纹已拓印成史册的沟壑

    若想触碰那些尚未风化的温度

    请翻开《桐乡烽火》:

    158页的枪痕和195页的炊烟

    那里埋着窑洞暗号与千层底的血泡

    红色文化研究会的灯盏彻夜未熄

    《山楂树下——王俊英和她的亲人们》这部作品

    正被学者用稷王山的泥土捻墨书写

    每一行字都在接续那年的纺车声响

    每一页纸都将长成新的山楂树林

    纪念碑的青铜终会老去

    而故事正在纸页间第二次降生

    致敬百岁老人王俊英:

    山河记得

    我们记得

    她用苍老的手指抚摸

    “抗日纪念章”的旧痕

    与新时代勋章并列

    她不是史书上的名字

    却是中条山最深的年轮

    ——

    那是老人

    最赤诚的家国情怀

    闻喜县老促会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