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沁源围困战:一场生死与共的战役

    ——晋南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支援沁源的“后勤防线”

    红色山西网  2025-10-09  浏览:3761

    在抗日战争的漫长烽火中,沁源围困战以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辉煌的胜利成果,铸就了一座永载史册的不朽丰碑。在沁源围困战这场人民战争中,洪洞、霍县(今霍州市)、安泽的人民群众以多种形式支援沁源军民,为围困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支援沁源的“后勤防线”。

    图片1.png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2年,日军在华北地区疯狂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我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残酷的“扫荡”。他们妄图在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沁源,建立所谓的“山岳剿共实验区”,企图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摧毁我抗日力量。10月至11月间,日军对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后,留置伊藤大队主力及部分伪军,驻守沁源城关及周边据点。他们四处修筑公路,企图长期盘踞此地,将沁源变成侵略的“桥头堡”。

    面对日军的险恶图谋,太岳区军民迅速做出了坚决的回应。沁源军民果断采取大转移和空室清野的战略,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019日,党、政、军机关迅速向安泽桑曲村、小李村一带转移,为后续的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1111日,太岳区党委书记安子文、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在司令部驻地果断发出围困腹地之敌、断绝其补给线的重要指示,并紧急调回第三十八团执行长期围困任务。1118日,“沁源围困指挥部”正式成立,李成芳担任总指挥(后蔡爱卿、李懋之相继接任),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出任政委。指挥部将全县精心划分为11个“战区”,以第三十八团为核心力量,联合其他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组成了13个游击集团,全面拉开了围困敌人的战斗序幕。

    沁源围困战历经三个艰苦卓绝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与智慧,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抗敌的伟大精神。

    第一阶段从194210月至19431月,核心任务是打造“没有人民的世界”,全力围困伊藤大队。日军占领沁源据点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妄图以武力胁迫当地百姓建立“维持会”,实现其殖民统治。然而,沁源军民毫不畏惧,在以沁源为中心的主要交通要道两旁村庄,迅速组织1.6万余群众进行了大规模转移。他们巧妙地掩埋粮食、搬走家具、填掉水井,让日军陷入了没粮吃、没水喝、没柴烧的绝境。由于日军的掠夺和长期围困,沁源群众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极度匮乏。与此同时,各级干部积极组织群众疏散安置,太岳行署及时拨出救济粮和货款,洪洞、霍县、安泽等周边县的群众也纷纷积极响应号召,通过运输粮食、钱款等方式支援沁源。1943年春节,安泽县委书记石平带着1500担粮食和30万元(冀钞),翻山越岭送到了大山里的沁源人民手中,与沁源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难忘的春节。这些及时的支持,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困难,为长期围困敌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2.png 

    洪洞、霍县、安泽人民运送物资

    第二阶段从19431月至19438月,主要战斗是大战二沁补给线,围困斋藤大队。19431月,日军进行换防后,放弃了部分外围据点,集中兵力专守沁源县城关和交口两个据点,并疯狂抢修公路,试图保障补给线的畅通。围困指挥部针锋相对,继续大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他们在日军侵占的点线周围巧妙地遍布地雷,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胆战心惊,不断遭受杀伤。同时,指挥部精心组织群众在武装力量的掩护下,勇敢地抢耕抢种,确保了粮食的生产任务的完成。还利用夜暗的掩护,摸进日军据点及附近村庄搬运粮食,先后成功夺回粮食7000余石。

    图片3.png 

    太岳军民破坏交通要道

    第三阶段从19438月至19454月,重点是加强各项建设,全力围困敌人,直至上奇大队狼狈逃窜。按照太岳区党委“劳武结合、游击生产”的指示,沁源军民积极开展抢耕、抢种、抢锄、抢收斗争,在艰苦的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战斗。19453月初,太岳区党委和军区果断指示发动总围攻。此时,300多民兵迅速组成12个爆炸队,30多名爆破能手组成机动爆炸队,正式参战民兵达4000余人。从324日至29日,日军多次疯狂突围,但都被英勇的军民顽强击退。410日夜,日军故技重施,以小股部队向西、南佯攻,11日拂晓,在沁县联队部的接应下沿二沁大道逃窜。太岳军区主力部队和沁源民兵奋勇追击、奋力阻击,打得日军死伤300余人,最终狼狈逃出沁源县境。

    图片4.png 

    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

    1943716日,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在日记中记下了沁源围困斗争的意义:“……密切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锻炼了党,锻炼了干部和群众,团结了各阶层;提高了民族觉悟,发挥了民族气节”。陈赓特别提到,围困沁源是敌我双方顽强斗争的比赛,“谁是最后的顽强者,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只要我们善于领导,群众是不会离开我们的。”

    图片5.png 

    沁源围困战纪念碑

    在长达两年半的围困作战中,洪洞、霍县等地也通过组织运输队,克服日军封锁的困难,将本地筹集的粮食、布匹等物资辗转送到沁源,为长期围困提供了物质基础,安泽、霍县等地群众承担了伤员转运、物资运输等任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的封锁线间穿梭,将药品、弹药送往前线,将受伤的战士转移到后方救治,成为围困战中不可或缺的“运输队”和“医疗队”,这种跨区域的互助,不仅是太岳抗日根据地凝聚力的生动写照,更是人民战争“全域联动、全民参与”本质的深刻体现。洪洞、霍县、安泽的群众与沁源军民一道,以血肉相连的情谊和舍生忘死的担当,在物资支援、后勤保障、武装协同的每一条战线上,共同编织起一张让日军寸步难行的天罗地网。被困日军则在军民的重重围困下,两易防务,三次收缩阵地,被迫龟缩在狭小的区域内,惶惶不可终日。据统计,这场伟大的战斗中共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光辉范例。

    图片6.png

    19441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

    沁源围困战的胜利,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彻底挫败了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罪恶阴谋,让侵略者的妄想化为泡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鼓舞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成为全国抗战的一面旗帜。19441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新华日报》(太岳版)也发表了《沁源人民的胜利》的社论,盛赞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是“历史的奇迹”。

    洪洞、霍县、安泽人民群众的支援,不仅为沁源军民注入了持续战斗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更在晋南大地播撒了团结抗敌的火种。他们用牺牲与奉献证明:人民战争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孤立抗争,而是千万颗心向着同一目标的凝聚,是千万双手共同托举的胜利。这种跨越县域的生死与共,让沁源围困战超越了一场战役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守望相助、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永远镌刻在抗日战争的史诗之中。

    作者:李启州山西安泽人,研究太岳革命史,获省红色故事金牌讲解,临汾地名、党史方志专家。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