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古县:最可靠的后方
古县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片土地不仅为前线提供了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援,当地群众更倾心支持根据地办学、建设后方医院,协助转移红军伤病员,守护驻地党政机关安全办公、指挥全县抗日工作,其为抗战作出的全方位贡献,是老区人民的骄傲,也在老区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倾心尽力 护航根据地办学
1940年9月,依据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各抗日根据地都要办学校,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培养县、区干部”的精神,晋冀鲁豫地区在根据地中心沁源成立太岳中学。1943年4月,因日寇侵袭破坏,学校被迫迁移至古县凌云村的神圪垛,得到全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大力支持。
村民主动腾出最好的房子供教师办公、学生住宿。神圪垛庄上最宽敞的赵振卿、赵振宇两家土楼房,主人率先搬进小偏房,将楼房无私让给学校。在他们带动下,庄上七八户人家纷纷合并住房、腾挪空间,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支持根据地办学。村里唯一的小水井、两三盘石磨、一盘石碾,群众始终让师生优先使用;同时主动承担最危险的站岗放哨、保卫任务,还把山里最好的核桃、梨、鸡蛋,以及师生稀罕的软面、荞面拿出来分享。
即便日伪军在村周边频繁骚扰,却始终未能进入神圪垛——据记载,日军曾攻至神圪垛半坡仍被迫退回,群众的守护为师生营造了安全环境,保障了正常教学与人身安全。
满腔热忱 守护八路军伤员
抗日战争时期,古县境内发生大小战斗200余起。为及时救治负伤的八路军战士,当地在贾寨、吴儿岭、孙寨等地建立流动后方医院,群众捐款捐物、腾退院落、抬送担架、上山刨药、熬制汤药,尽己所能为伤病员提供帮助。
凌云村吴儿岭八路军后方医院住着100多名伤病员。日寇“百日扫荡”期间,医院粮食短缺,村干部立刻组织民兵四处筹粮、照料伤员;缺少药材,军民便同心协力上山挖掘,用土方偏方治疗——群众用杨树叶煮水为伤员清洗伤口,用“马包皮”治伤。日军搜山时,民兵提前报信,村干部组织群众与医院工作人员将百余名伤员分散转移至大峪沟(属南坡村)、山曹凹(属交里村)、鹞子掌(属辛佛村)一带的深山老林,民兵还主动开枪引开接近村庄的日军,千方百计守护伤病员安全。
1943年至1945年,贾寨村是太岳区党委、军区、行署及后方医院的驻扎地。村民为保卫领导机关、救治伤病员作出巨大贡献:不仅腾出村里最大的两座院子建设后方医院,救护在古县境内及曲亭、浮山等地对日作战中负伤的八路军战士,还协助安葬了李维屏等10多名救治无效牺牲的战士,将他们安葬在村东山坡。
正是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援助,多数八路军伤病员得到有效医治并重返战场,尚未痊愈的伤病员也得以安全转移。
不畏艰险 筑牢机关安全屏障
“十二月事变”后,抗日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斗争需要,山西省第六专区河东办事处、太岳二地委(对外称包头部)流动驻扎在涧河流域东西两山的多沟村五谷寺,以及古阳镇的泽泉、余家山一带。河东办事处主任裴丽生,副主任邹桐、杨振亚,二地委书记史健,始终依靠当地群众秘密开展工作。
余家山是古阳深山的独家小庄,既是村农会主席赵金林的家,也是根据地的工作联络站,众多军政干部曾在此研究工作、临时居住养伤。日寇“百日扫荡”期间,对沿河各村、沿山各要道封锁严密,“小鸟插翅也难飞过去”。一天,赵金林在古阳开会得知日军搜山情报,为及时传递消息,他急中生智:穿上破衣服、担起筐子,假扮老农上山拾粪,将情报藏在牛粪筐里。路过日军哨卡时,哨兵见他是又脏又臭的拾粪老农,只催着“赶快走”,赵金林顺利将情报送达联络站,帮助工作人员安全迅速转移。
古阳镇辛佛村是岳阳县(现古县)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区。1940年8月岳阳县成立后,因原驻地辛庄村离敌据点较近,县委、县政府机关随即迁往偏僻的辛佛村;地委党校设在辛佛村黑埝庄,解学恭领导的洪赵支队、景仙洲的汾东支队及县公安局公安队也常驻于此,辛佛村因此成为日伪军“扫荡”“奔袭”的重点目标。
一天,白素村民兵孟安贵得知白素据点的日军次日凌晨要袭击辛佛村县政府驻地,他不顾个人安危,连夜翻过张家岭敌人封锁线直奔辛佛村,向民兵队长曹大福报告。曹大福立即向县政府汇报,并组织村民兵准备应战。当晚,县政府同汾东支队研究,组织兵力与村民兵在距辛佛村3华里的库才沟设伏。次日凌晨,日军尚未进村便在库才沟遭遇伏击,被打得丢盔弃甲,最终丢下七八具尸体仓皇逃回据点。
岳阳县政府在辛佛村驻扎期间,不仅得到群众有力保护,还安全在黑埝庄、漫沟、茨节庄、泽泉开办多期党员、干部培训班。
军民同心 谱写鱼水情深壮歌
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八路军将士与古县群众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在古县境内狠狠打击日军嚣张气焰,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不朽诗篇。
1938年2月,朱德总司令、左权参谋长率八路军总部抵达古县,部队战士尊重群众、爱民如子、秋毫无犯:在城关帮群众挑水、推磨、扫院子,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日寇“百日扫荡”期间,八路军25团战士在古阳滩、相力村、黄家窑等村,成功解放被日军抓捕的群众数十人,夺回大牲口、羊数百只。1940年晋家山保卫战前夕,金堆、古阳沿河各村集中筹粮,向前线运送面粉500余石,每村派出担架20副,动员1300余名民兵、民工支援前线,得到陈赓司令员的赞扬;战斗结束后,金堆、下冶、三合等8个村的群众又带着白面、鸡蛋、猪肉、羊肉、蔬菜和食油前往慰问部队。
旧县镇秦家垣村妇女贾秀英掩护抗日战士的事迹,至今仍被传为佳话。1942年反“扫荡”开始时,八路军25团30多名战士住宿在秦家垣,因天下雨,战士们的衣服全被淋湿。房东贾秀英烧水煮饭招待战士后,又出门抱柴火准备帮战士烤衣服,忽然听到坡下传来枪声——一队日伪军正往山上走。她立刻跑回院子报警,待战士们从院子背后转移后,便迎着敌人走去,故作惊慌地将敌人引向另一个方向。敌人向她开枪,导致她腿部负伤;被押进村后,日军看到泥泞中的脚印,知道八路军已经转移,便逼问贾秀英战士的去向,她始终答非所问、语无伦次。汉奸用棍子打她,她就把两只血手往脸上一抹,披头散发、目光呆滞地瞪着敌人。一名伪军误以为她是“疯子”,敌人无奈只好放了她。
贾秀英以超人的胆量和智慧多次为八路军报信、保护战士安全,在当地被誉为“冒死救子弟兵的巾帼英雄”。
老区人民群众的无私救援,不仅为前线军民提供了持续战斗的物资力量,更注入了团结抗战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战争是不可战胜的,根据地的乡村是党和军队特别可靠的后方,根据地的人民是党和军队最信任的群众。
历史,深深铭记着这片热血热土,也重重书写着这里的英雄人民。
作者:古县老促会 王学亮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