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尚德 福泽后代
崇学重教的母亲
去年六月二日,我利用周末回到应县曹娘村老宅。父母亲在时,每年在院子里种植各种蔬菜,儿女六家人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都吃不完。父母亲走了,这个地方留下我永远难忘的念想,虽然邻居把院子管理的整整齐齐,种上了玉米蔬菜,可每当打开门,看到屋里父母留下的每样东西,心呀,在隐隐约约地作痛,我忘不了母亲的影子……如今人走房空,伤感之余,随笔写下一首诗。
《七律.家在哪?》
雷雨倾间卷起风,
乡愁唤我故乡行。
茫然停步望庭院,
笃定回眸叹眼空。
父母健康家亦在,
儿孙思念影无穷。
择邻孟母恩天下,
企盼童生立世功。
我们兄弟三人都能从农村考试出来参加工作,源于母亲的睿智和博大的胸怀,母亲在生活极其艰难中坚守的“崇学重教”的家风,我们应该代代赓续,永远传承下去。
高尔基说过: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正因为有伟大的母爱,才有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出自北宋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指不利环境能磨砺意志以助成功。我的母亲属于大家闺秀,从小在文墨书香大家庭熏陶下,慢慢地养成和确立了不是一般农村女人都有的坚韧的性格与开明的睿智。
母亲特别重视我们读书上学,她常说:“再穷也不能断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知识是命运的护身符”。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度困难时期,还坚持让我们兄弟们读书,这真是难能可贵。
我呢,从小爱读书,初中毕业辍学回村参加劳动。那时,身体瘦小,大人的活儿干不动,有一天父亲好友来我家,说给我找了一个苦轻的活,跟上羊倌放羊吧,可母亲知道村里最让人看不起的放羊打拌子。于是她找生产队长安排我赶小平车,冬春拉土送粪,夏秋倒土、拉谷黍、豆类和玉米棒。
记得最为苦累的活,是1972年春,我刚回村参加劳动,春播时跟上队里刘武善叔叔,他播种我拉砘。那年我16岁,一春天共拉了53天,一天记9分工,有时拉困了,刘叔让休息会儿,我便头枕土塄,大地作褥,蓝天为被,霎时鼾声如雷,进入梦乡。至今仍清晰记着,好像又回到教室里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背书声,梦到校园做操和跑步声,我憧憬的上学梦何时能变成现实。当梦醒后,一腔沮丧涌上心头,同时也感到无限的迷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3年春,曹娘中学在经历特殊时期后又恢复招生,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了两个高中班,那时称高一和高二班。母亲得知这一大好消息,找到在曹娘小学当老师的侄儿魏忠,领上母亲求到高中曹永善老师,给我争取了一名旁听生名额。那时我正在随队里在山阴合盛堡挖引薛家营水库盘山渠,妈捎话让我回来上学,没想到学校开学一个月后,在高一班教室后面加了一张桌凳,我上学的梦真的又实现了。
“知耻而后勇,知止而后定,知得而后成。”为了上学,为了生存,为了减轻妈负担,我找到饲养处杨生大爷,每天下午上完两节课,揽上给饲养院大牲畜割草的活,一年还能挣了230多个工分。
二弟的境遇基本上和我一样,1974年初中毕业,15岁就到生产队劳动(赶小平车),没有推荐上高中,母亲让北贾寨当支书的舅舅去找沈维甫校长求情,因他们是同学,1975年春学校开学一个月后,二弟才上了旁听生,就这样母亲顶住众多的闲言碎语,扛住“缺粮戸”的重压,让兄弟三人都上了高中,在那个时代我们村哪有一家出过三个高中生?何况我们当时那样的家境。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对我们这些回乡务农的高中生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改变人生大好机遇,妈鼓励我和二弟复习高考。第一年因准备不充分考得不好,我们没考上。1978年春节,我在临街大门写了一幅对联,借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诗句与二弟共勉,争取今年考得住,走出去,不辜负母亲对我们无私的爱。
这年春天开学,曹娘小学招回我代了初中的数理化,我有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同时,曹娘中学也筹划招两个补习班,只要交5元钱就能进补习班。当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两根老木料卖给郝甫,卖了4块钱,又卖了些鸡蛋,攒足了5元,让我给二弟报了补班。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人生出彩的季节,我兄弟俩不负母亲重托,全身心地冲刺复考,天道酬勤,加之我们必竟有上过高中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年我家双喜盈门,兄弟俩双双考上学校,我被山西农机校录取,二弟考上了浑源师范学校。这一年应县城公布了分数,在教育局大门外,大红纸贴出来紧挨着我兄弟俩的名字,看榜的人都知道是亲兄弟。
母亲常说:“过日子不怕背兴,就怕拦兴,没钱没物不怕,怕的是没知识,再苦的日子也能撑过去,再穷也不能耽误孩子读书。”这是我妈一生信奉的真谛。睿智的母亲,吃苦受累,全身心地付出,她的爱无处不在,就算条件再差,她都能任劳任怨,让每个孩子获得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这才是改变孩子人生命运的关键所在。从此我们家乌云散去,迎来明媚的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普通干部走向正处级领导岗位,二弟由一名教师成长为怀仁一中党委书记,三弟也是怀仁司法机关正科级干部,兄弟姐妹们生活都过的蒸蒸日上,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都是母亲吃苦耐芳,勤俭节约,负重前行拼搏出来的,我们要教育好子女,传承母亲开明的睿智和勤俭持家优良品德,让母亲辛勤孕育出来的家风,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下去!
今年四月三十日,我又回到朝思暮想的老家,打开门后,房子被邻居打扫的干干净净。可我总是觉得失魂落魄,想起母亲在时,其乐融融大家庭,有说有笑的开心样子,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
于是我又吟诗作为本文结束语。
《七律.回乡》
杨绒柳絮吐芬芳,
绿染桑干下种忙。
布谷声催苗见壮,
亲人汗洒土飘香。
青年走后知甘苦,
老叟回来忆故乡。
唤住儿孙膝下坐,
克勤克俭幸福长。
作者: 魏友夫,男,应县曹娘村人,先后在怀仁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马辛庄乡、毛皂镇、朔州市政府办公厅、朔州市纪委、朔州市委巡察办、山西省委巡视六组工作。现任朔州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爱好文学,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山西日报》《中国老区网》《山西老区开发》《红色山西网》《雁北日报》《朔州日报》《领导科学》、山西《支部建设》《四川党建》《山西作家》《朔风》《朔州作家》《朔州新闻网》《塔乡儿女》《1度》等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多次发表过文章和诗词。
读了哥哥写的《 崇学重教的母亲》之后,我思绪万千,想起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我更觉得母亲的一生,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更感到家族之兴旺,根系于母亲之贤德。
在《崇学重教的母亲》一文中,哥哥回忆了母亲在最困难时期坚持让我们上学,坚持让我们读完高中,为我们兄弟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母亲的睿智。其实这在当时是谁也不会预料到的,母亲为什么能够如此重视我们兄弟学业,这与她与生俱来的人生境界分不开的。
母亲祖辈父辈是文化人,虽然她小时候由于家庭突变,命运多舛,失去识字的机会,也许是根脉传承,母亲崇尚文化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品德。
比如,父亲曾上过私塾房,写的一手好字,记得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代人写信,过春节给乡亲们写春联,母亲非常支持,特别是父亲写春联的时候,母亲还爬在炕沿边帮忙研墨,我们弟兄们则爬在炕一边观看,一家其乐融融。
母亲不仅重视子女们上学,钟情家庭知识文化氛围,而且深受祖辈家风影响,尊崇传统礼教,践行传统礼仪,
母亲和父亲结婚时,爷爷已去世,母亲待奉婆婆,承担起家里的全部家务,奶奶苛刻挑剔,母亲逆来顺受,恪守妇道。我们家是大家庭,姊妹六人,从我记事起,全家人平时吃饭,奶奶在世时第一个端碗的是奶奶,奶奶去世后第一个端碗的是父亲,而且一大家子坐在炕上吃饭,父亲始终是坐正面吃头份。在大集体年代,父亲在队里赶大皮车,常常外出拉炭拉货,当父亲回来坐上炕,母亲就将热腾腾的饭端在跟前,经常还特例给炒个菜,喝上两盅,我们规规矩矩在一边瞅着。母亲相夫教子长幼有序的持家理念,自觉规范着我们家庭成员的言行。
教育子女母亲从来没有破口大骂过,也很少和父亲拌嘴,母亲是农村妇女,却没有农村妇女的习惯,不窜门,不唠嗑,一生向善,谨言慎行,出生和磨难又造就了她内心强大的性格、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品行和相信未来用心未来的信念追求。
我不禁想起了母亲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叫人心疼的事例:
母亲做饭时,拿出几个土豆,切的过程总要剩上一两个放回去。稀粥锅煮山旦瓣,母亲是有数的,吃饭的时候一人几瓣就几瓣。
有时过节吃鸡肉,我们家人口多,母亲切几块怎么分配都是有计划的,熬熟肉后,母亲一点点去分到每个碗里,而轮到她最后,最多是鸡爪子或者鸡屁股。
有一年粮食紧张,剩下一点白面,母亲给我们吃葫芦包子,而母亲她自己吃的却是包着苦菜的包子。
父亲因文革运动被带走后,过年过节母亲总要把有限的好吃的东西,要给父亲留一些,一直留着变质才给我们吃,母亲总是想父亲没有问题,应该马上会回来的。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好像从来没闲过,总是在不停的做营生,一家人的衣服,从春到冬,从冬到春,拆了洗,洗了缝,就连我们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记得尤其是在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总是不停地做针线活。直到她去世前几年身体状况还好的时候,仍然给我们兄弟姊妹们纳鞋垫,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着母亲做的鞋垫……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母亲,她没有多大本事,也没有多大业绩,但她的智慧和美德以及孕育出的家风,滋养着我们后代。如今,我姊妹兄弟六人,最小的也已退休,我们这一代知识改变了命运,超越了父辈,我们下一代又已超越了我们。崇文尚德,永不褪色,弘扬家风,兴家兴国。
作者简介:魏有录,应县曹娘村人,1961年10月生,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怀仁西关学校、怀仁县委党校、怀仁县委宣传部工作,任过怀仁县教育局副局长兼县职中校长,怀仁一中党委书记,退休后随儿女常居住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