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醉在土林》:一首跨学科的共鸣曲

    红色山西网  2025-10-20  浏览:3665

    20209月的一天,秋阳正好。年已八十高龄的著名词曲作家张枚同和夫人程琪应大同市文联之邀,与当地一些文艺工作者一道走进大同土林,那神奇独特的地质构造,鬼斧神工的沧桑之美,以及沟壑纵横的岁月纹理,瞬间触动了他骨子里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张枚同沉醉其中,一个念头悄然在心底生出——写一首属于大同土林的歌曲。

    生命的绝唱

    谈及《醉在土林》这首歌的创作过程,程琪老师的记忆清晰而深刻。她说,这首歌是张枚同主导创作的组歌《雁门关外28曲》中的重要一首。歌词初稿完成于20221017日,最后定稿于2023910日。近一年的时间里,张枚同对每一句歌词反复打磨,字斟句酌,几易其稿,终于写出比较满意的作品。

    谁也没料到,这首凝结着张枚同心血的歌,会成为他艺术生涯的绝唱。2024118日,也就是张枚同去世的前两天,由于病情危急,身体各项指标跌破临界值,医生反复叮嘱,严禁任何人探访。那天上午,程琪刚从医生办公室出来,在楼道里看到了大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崔凤岐,还有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李恒林。程琪犹豫了,但她深知好友的情义,还是把两人领进了病房。李恒林和崔凤岐看着病床上虚弱的张枚同,满是心疼,千言万语堵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程琪走到床边,俯下身轻声说:凤岐和恒林来看你了。张枚同缓缓睁开眼,看到二人时,原本黯淡的眼神突然亮了,尽管他连说话都要拼尽全力,却还是一字一顿地问:《土林》……改得怎样了?让曹永明唱吧……”程琪怕他累着,急忙打断:你就别操心了,让他们弄吧。李恒林也赶紧接话:张老师您放心,我和凤岐一定把这首歌做好!

    送走两人后,程琪回到病房,握住张枚同的手。他回握了一下,力道很轻,却满是牵挂。程琪懂他的心思,轻声说:放心吧,凤岐和恒林靠得住。张枚同又用力回握了一下,这无声的动作,是他对《醉在土林》最后的牵挂,也含着对这首歌的无限期许。

    后来,李恒林与崔凤岐一心扑在歌曲创作上,之后由崔凤岐编曲,曹永明和刘明慧夫妇演唱,完成了歌曲的录制。只是,张枚同再也无法亲耳聆听这首歌曲。可程琪说:我相信他一定能听到,因为这歌声里有他对土林的爱;相信无论他在哪一个时空,都能感知到这份圆满的。

    云中两棵树,是张枚同与程琪的微信公众号,他们的爱情与创作相生相伴,扎根大地,枝繁叶茂,又满溢着诗情。20241215日,程琪在云中两棵树公众号上发布了《醉在土林》。很快,歌曲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传开,网友们纷纷转发。如今走进大同土林,总能听到这首歌的旋律。来自河南安阳的一位游客曾感慨地说:看着土林的景,听着这样的歌,真是太享受了!

    程琪告诉笔者,张枚同一生写了1600多首歌词,大部分是在大同矿务局工作时,用业余时间完成的。那时他常常要写到深夜一两点,书桌前的灯总是亮到很晚。他对作品要求极高,从不敷衍,哪怕一个字不合适,也要反复修改。《醉在土林》这首歌从酝酿构思到完成,用了近一年时间,也是他生命最后时刻还在牵挂的作品,这歌里有他对艺术的执着,也饱含着他对土林的深情。

    歌曲《醉在土林》发布后,大同土林景区总经理田连捷、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教授,在山西省企业摄影家协会顾问、中煤平朔集团原工会主席魏向东的陪同下,专程到程琪家中探望。在客厅,田总一行看到墙上张枚同的剪纸肖像格外生动醒目。程琪轻声说: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挂在这儿,我每天都能看到他……”说着,她的声音哽咽了。在聊天中大家得知,张枚同祖籍原平,1965年从山西大学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为了和夫人程琪团聚,调到大同矿务局,从此在煤矿扎根,先后任职宣教部长、局工会副主席、局文委秘书长。他曾是山西省政协委员、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山西省音协副主席,但不管在哪个岗位,他始终没有放下创作。1980年,张枚同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风靡全国,这首歌曲旋律明快,歌词充满朝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优秀音乐教材,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之后,他又创作了《矿山的女人》,一举荣获煤炭部首届乌金奖。20世纪末,他应央视之邀,用了一个晚上写出《二十年后再相会》的歌词。可以说,张枚同创作的每首歌都紧扣时代,有青春理想,有矿山风貌,更有家国情怀。

    在文学领域,他们伉俪同样出彩,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拉骆驼的女人》《隐身者在夏天》、长篇小说《市委书记的遗孀》、报告文学《人间有大同》、散文《一生有约》等200余万字的作品。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张枚同的作品先后荣获17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每一份荣誉,都是对他艺术造诣的肯定。

    跨界的共鸣

    20259月中旬,视频号天木升影像发布了《云中两棵树 土林一首歌》的短视频,介绍了张枚同先生创作《醉在土林》的感人过程。随后,公众号云中两棵树补充说明后转发了该视频,很快登上热搜,引发全网的关注与热议。其中,国家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教授的留言,尤为引人注目。

    苏德辰教授在留言中写道:再普通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大同土林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解读若出现天壤之别,本属正常。可若艺术家对大同土林的理解既独到又贴近科学,是否格外神奇?以往,我偏爱与理科背景或户外经历丰富的人交流,因为向他们讲解自然演化过程更轻松。后来才发觉,这种想法太过片面狭隘。接触土林这些年,我几乎每天都在向他人阐释土林的成因,却始终对其存有疑惑——整个黄土高原乃至华北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极为普遍,为何唯独在石板沟形成了成片的土林?即便将原因归结为地质、地势、气候等条件的综合作用,其实也只是无奈的搪塞。而张枚同老师《醉在土林》的歌词,恰恰道出了我的心声与困惑。

    苏德辰结合现实观察补充道:今年8月刚发生过几次小地震,土林景区的几处小景点遭遇崩塌,几座形态秀美的土柱瞬间改变了模样,且这几次地震的震中恰好位于土林景区附近——这不正是张枚同老师歌词中所说的地心之力吗?数万年前乃至数十万、百万年前,大同湖因气候变迁,堆积起不同厚度、密度与颜色的沉积物。土林崖壁上显露的一层层湖相沉积物,正是气候变化的直接产物,其中隐藏的气候密码,在断崖面上展现得最为清晰——这又何尝不是张枚同老师笔下断崖上有远古的谜底的真实写照?因此,当我读到张枚同老师的歌词,听到这首赞美土林的美妙歌曲时,心中立刻肃然起敬。这份感受,正源自程琪老师所说的艺术与科学的碰撞

    程琪看到苏德辰教授的留言后,回复道:仔细读完您的留言,十分感动,也深受启发。其实在创作之初,我们只是从文学艺术的视角去感知土林的独特,并未从科学层面深入理解您所阐述的这些内容。但读过您的留言,再重温歌词,聆听歌曲,仿佛突然打通了一条通道,让自然与心灵、科学与艺术真正融会贯通。我强烈地感受到,科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竟如此亲近、如此贴近。是您的科学阐述,为歌词与歌曲赋予了更具象的高度与更深层的内涵。她还进一步阐释道:天马行空的文学艺术注重感觉,严谨的科学则更侧重实证,前者多感性表达,后者偏理性分析。但二者并非相互排斥,感性与理性之间其实可以相互转化、递进,甚至存在相通之处。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正是由苹果落地这一感性观察引发的思考吗?

    苏德辰与程琪的留言互动,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碰撞,更是二者深度共鸣的生动体现。《醉在土林》是一首超出预期的佳作,展现出跨学科领域间不可思议的同源现象。艺术家以感性视角捕捉世界的美好,科学家以理性思维解析自然的规律,二者看似不同,却在这首歌曲中达成了异曲同工的奇妙契合。张枚同歌词中的地心之力远古谜底,原本是基于艺术想象的诗意表达,却无意中与地质运动、沉积演变的科学事实高度吻合。这种无意识的契合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艺术创作中对自然本质的直观把握。正如程琪老师所言,许多科学发现往往始于感性直觉;而艺术的想象,也常常隐含着对客观规律的敏锐感知。歌词中通往那远古的谜底”“地心无声的呼喊等意象,既展现了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又在不经意间触及地质科学的核心问题,成为连接艺术与科学的纽带。这场艺术与科学的交流对话,实则揭示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本质,最终目标是追寻真理。艺术通过情感与美学表达宇宙的宏大与深邃,科学通过逻辑与实证揭示自然的运行规律,二者看似路径不同,却在终极目标上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正如苏德辰教授所说,艺术与科学的碰撞让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这种碰撞触及了认知层面的深层统一性。歌词中亿万年鬼斧神工,雕刻出彩色的诡异,与苏德辰所述大同湖沉积物形成过程高度呼应。艺术家笔下的感性表达,暗合了科学家对沉积物颜色与气候关系的理性分析——不同颜色的沉积物,恰恰代表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状态;而断崖上远古的谜底,更直接对应了土林断崖面中隐藏的气候变化密码。这种跨越学科的共鸣,清晰地展现出艺术与科学在探索真理时的同源性

    在学科分野日益精细的今天,这种跨越领域的共鸣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属于某一学科,而是存在于对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与探索中,艺术与科学的交融,或许正是人类面对自然时更为完整的姿态。

    价值的升华

    《醉在土林》超越了一首歌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一场关于认知美学与自然哲学的深度对话。程琪老师曾坦言:说实话,我之前对土林并没有太多了解。但20209月,当我和枚同一踏入那片土地,就莫名生出一种特别的感觉——仿佛突然被抛到了地球的某一极,又像不小心走到了地球的边缘,完全跳出了日常的生活场景,赖以生存的空间似乎一下子退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大同土林所在的泥河湾盆地,本就是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正如苏德辰教授所说:土林的每一层岩石,代表大同古湖一层层的沉积过程,每一层沉积物,都记录着亿万年来的气候变化,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活化石而《醉在土林》这首歌,正是连接活化石与人类情感、科学与艺术的桥梁,让科学之、自然之与艺术之,在旋律与文字中实现了完美统一。当科学家从歌词中找到困惑的共鸣,艺术家从科学中获得创作的深化,我们看到了学科分界背后人类认知的统一性,那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真理的追寻、对美的共识,永远是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原动力。

    近几年来,大同文旅火爆出圈,这座城市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完成了蜕变,并且按下了加速键,创新性引入现代文旅元素。《醉在土林》的创作传奇与跨学科对话,恰好迎合了大同文旅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形成了歌曲景观科学人文的立体画面。大同土林因艺术绝唱+科学谜题的双重标签,让景观有了深度,让文化有了温度,为这座城市的文旅魅力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如今,土林依旧矗立,歌声依旧回荡,云中两棵树的故事与情怀仍在延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碰撞迸发出的绚丽火花,将随着《醉在土林》的旋律,在雁门关外的桑干河畔,在更多人心中涓涓流淌。

    作者:朔州市老促会副会长 魏向东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