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积淀在历史文化里的乡愁

    红色山西网  2024-10-11  浏览:4573

    一千多年前《旧唐书·马周传》中就有讲到:“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积畜(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为什么现在人的乡愁越来越浓,因为百姓苦乐就隐藏在故乡的农耕文化中,寄托在故乡的情感里。

    微信图片_20241011051545.jpg

    桑村戏台

    文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它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微信图片_20241011111343.jpg子夏山隐唐洞

    文水是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这里的传统村落一般形成都比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事实上,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204月开始,我带上相机走进了文水的每个乡村,近年时间,走遍全县所有乡镇的228个村庄,其中包括文水现有村庄158个,合并与撤销的村庄56个,原来是文水管辖后划归外县管辖的村庄14个(含祁县7个、交城3个、清徐3个、平遥1个),行程累计达25600多里(12800公里),先后走访老者2186人,召开座谈会236次,拍摄了照片3800余张,收集村志、家谱、老照片360余件,以散文纪事的笔法,记录乡村口述历史、传说故事380余万字,分别以《乡村记忆》《乡村时代》《乡村风情》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编著出版了《乡村民居》《乡村庙宇》《乡村烟火》《文水掌柜》《红色乡村》等专著。这八本乡村系列文化成果,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将为中国农耕文明遗产留下丰富的文字史料,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走进文水传统村落的历史,洞悉人世间沧桑的岁月,随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庙圣地,在重重院落中惊叹巧夺天工、荟萃古今的建筑;在曲曲回廊里,凝眸那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壁画;在肃穆静寂时,聆听那清吟梵唱,感悟深邃的微妙禅机……

    微信图片_20241011051625.jpg牛家垣迎客松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中华民族可能是最具历史感和原乡意识的民族。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进而滋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使得中国文明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乡愁是空间的远方,更是时间的过去,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继承。乡愁也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会对故土存在或多或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人们在对故土进行点点滴滴的回忆过程中,往往会想起家乡的传统文化。因此,一个人无论走到何处,行囊里总会装着一个地方,那就是故乡,我们永远是那个村庄的一颗小星星。或许有时候,我们只是那个村庄的一株庄稼。

    岁月长河里总会留下许多点点滴滴对故乡的美好记忆,那些记忆宛如一张张老照片,虽然有些泛黄,却真实地记录着故乡的曾经。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乡愁,就刻印在故乡的角角落落,也会在不经意间再现记忆中,散发着故园槐花的芬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释怀的恋乡情结。在回归原点的温馨回忆中,故乡既清晰,又抽象,可以清晰到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一座座庙宇和宅院,也可以抽象成一种乡魂的心境,一种朦胧的眷恋,一种故园的情愫……这些盘根错节地凝聚成一缕缕的乡愁。就是这些对乡村的记忆,让我们找到自己来时的路和前行的方向

    村庄是人类基本的聚落地,它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村庄是人类社会的根,是承载乡愁的船乡村老宅虽然陈旧不堪,砖砌的墙壁饱经风雨变得斑驳,有的甚至已经坍塌,但它勾起故乡的诸多的回忆,述说着故园的件件往事。老宅不仅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烙印。这里不仅有长辈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也有兄弟姐妹的吵闹嬉笑。大黄狗摇着尾巴,伸着舌头,在主人身边转来转去。小土鸡东张西望地在院子里找食吃……老宅像一坛尘封的老酒,任你品了又品,最终品成了一座历史博物馆,成了心灵深处的一本书,一本浸满血泪,写满耕读,充满诚信,积满忠孝的勤俭奋斗家史,这是本百读不厌的

    刘汀在小说《老家》里中写道:“我清楚地知道,故乡是个悖论,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言,它并不存在;一旦它在某人的心里变成了存在,也就是这个人失去它的时候。”是啊,如果家乡成了故乡时,我们再回头来寻找那些记忆,顿觉故乡的人物和风物,其实都有着与自身割舍不断的联系,这联系是基因里打下的印迹。

    微信图片_20241011051609.jpg

    西社梵王宫

    乡愁,它无时无地不存在,永不消失。在魂牵梦绕的故乡,村容村貌和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特别是童年时同小伙伴一起滚爬扑打、嬉戏追逐的情景,令人永难忘怀!小村的田间地头,留下了童年伙伴们捕蚂蚱、抓蝈蝈的身影。老榆树下,仍然回荡着小伙伴们荡秋千喧闹的笑声。护村堰上的槐树花,飘来阵阵的芬芳,那洁白的槐花,母亲手中变成香喷喷的美食……故乡是孩子们的天堂,春天他们在田野里挖野菜,夏天在大树底下捉蜻蜓,秋天在场院里翻跟头,冬天在结冰小河里溜冰。妈妈的嘴里还反复地吟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小小外甥也要去”的童谣……那一抹乡愁,充满了甜蜜。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伴随着老屋飘起的炊烟,让你思绪绵绵。晚霞里,母亲韵律悠长地呼唤儿子回家吃饭,父亲那魁梧伟岸的身躯,拉着耕牛从田埂归来。家乡的泥土,让每一棵苗,都自由地成长、开花、结果,每时每刻都饱含着希望,包含着祝愿。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情,每个人都会被故乡深深地温暖着。难忘的往事已成为永恒的记忆,在村庄的街头巷口张望,浓香的炊烟,飘散在故乡的老屋上空,凝聚成一张故乡的素描。那些往年纪事在老槐树下饭市的粗瓷碗里集聚,从老铜烟袋或明或暗的火星中散出

    每一段乡愁的记忆,离不开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就像鲁迅《故乡闰土,茅盾《春蚕的老通宝,孙犁《荷花淀》的水生嫂。他们平凡得像大森林的一片叶子,也许会像落叶一样被时空遗忘。但是,世间正是因有他们而丰富多彩,是他们创造着社会,书写着历史。钩沉往事,历史背后都是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就是这些人们,记载与传承并彰显着历史光芒。热爱他们吧,他们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微信图片_20241011051602.jpg

    “诒远堂”家庭合影

    文水古庙宇众多,几乎所有村庄都有几座庙宇,有的甚至有几十座。文水曾经有许多大庙,开栅那座令林徽因流连忘返的圣母庙,“雅有古风,玲珑古制,如展看画里楼阁。”马村极宏敞的洪福寺“藏经十余柜,僧百余。”北贤“七村八社”联合修建的临汾庙,南街别具一格的赵简子庙,具有神奇色彩的桑村麻衣仙姑庙,西社宏大的梵王宫,上贤太子修行的梵安寺,以及许多含义独特的庙宇,平陶的指蓝庙,堡子的二卜楞庙,小南峪的南凹寺……都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这些场所教化众生,让人净化心灵,祈福安详,感悟人生。

    那气势恢宏,豪放粗犷的寺楼:或是县城中心,或是文水四大镇之一的孝义镇,或是八小镇之一的石永镇……精雕细琢的楼阁,淡雅而富有诗意。至于那七十二个对对村,牵起了文水乡村情融于水的自然联系。

    文水是晋商的重要窗口,它和相邻的平遥、祁县以及太谷、榆次等晋中平原构成了晋商文化的主体。文水商人有独揽北京城干鲜果行的佳话,明清期间,北京一百多家干鲜果店铺,几乎全是由文水人经营。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当时北京城还组织了一个干鲜果行同业公会,著名执事人就有大象村的陈忠甫、岳村的刘俊卿、李玉珍,孝义镇的柳子润等。文水晋商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形成了“上京津”“走西口”“闯关东”“跑西路”“赶东口”“下武汉”几个体系,并较早地开办了钱庄和票号。

    晋商文化离不开大院文化,成功的晋商人士几乎都体现在其故土的大院建筑上。所以,晋商留下了许许多多宅院。这些宅院也凝聚了文水人太多的乡愁,默默展示着家族的历史和辉煌,记载着家族厚重的文化。其文化基因保存完好,“活化”性保护、复兴、传承有序,成为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古宅。北辛店村的二十多座贺家古宅,北街的李家大院,石侯的芦家楼儿院,西旧村的温家宅院,陷家沟陷家金山府……一座座古宅院,像一幅幅陈年水墨,让辛勤的文水人描绘在绝好的宣纸上。千百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物象,依旧纯香。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古村落蕴含的缠绵美质和古老情怀,隐藏于青山绿水之间,潜居在原野丽川之中。

    文水古宅院具有晋中平川大院特色,垛口高墙,插飞锦瓦,猫头滴水,雕甍绣槛,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敦厚的砖雕垂花门,门板上密密麻麻的蘑菇钉,木雕菱花纹木窗,照壁和门楼上木雕、石雕、砖雕的各种花草、人兽、典故传说的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炉火纯青,既奢华却不庸俗,古典中透漏张扬,雅致却不失高贵,檐梁壁沿,石柱窗棂,或祥云凤鸟,或树草花叶,灰青砖块上的精致图案,或如自然风物,或似神迹图腾,显示着工匠的精湛技艺。

    那些祠堂和牌坊遗迹和一部部的氏族家谱,都深深地打上了氏族时代里彰显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家族的祭祀活动和族规家训,传承着“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北辛店贺家祠堂、北街郭家祠堂、西城王家祠堂,南张赵家祠堂,上段郝家祠堂……历代名人辈出,或商,或仕,或读,或耕,奉行的都是行善积德,忠厚传家。

    微信图片_20241011051631.jpg梁大智著乡村系列

    商旅辐辏的古镇,幽深曲折的老街,凝聚了游子的乡愁和故乡的记忆。那村头的小河,河上的石桥,掩映在翠色中的古宅……难怪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在感慨:“开栅镇并不在公路上,由大路东转沿着山势,微微向下曲折,因为有溪流,有大树,庙宇村巷全都隐藏,不易即见。”

    微信图片_20241011051553.jpg爷爷的军功章

    乡村老巷算不得什么别样的景致,可就因为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常态,往往会让人一次次忽略。可那是一种从容,是一种静谧。古巷仿佛在思索,在诉说。

    乡愁是神圣的,至诚至洁的。每个人的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乡愁情结,并不是简单地忆旧追新,罗列乡村的历史、现状,也不是乱贴历史上有过名气或典故的标签,更不是把童年时家乡的村容村貌原封不动保留下来。只看局部,不看全部而谈乡愁,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乡愁的原来面貌,绝不能加以乔装打扮,也不能随意用文学的尺度去描述、解读。真正的乡愁的精髓是心中迸发出来的爱乡、爱国的激情,爱乡是爱国的动力,爱国是爱乡的归宿。离开国家民族的盛衰兴败,那只是“为说乡愁而强说愁”。

    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兴起,乡村开始落寞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学校撤并,孩子们也都跑到城里读书了,条件差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有的老人投奔了在城里的儿女们,村里的许多房屋便空了,有的甚至成了空壳村。村庄虽然比以前漂亮了,但却失去了往日的生气,没有了先前的喧闹声,看不见孩子们蹦蹦跳跳上下学的身影,听不见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只剩下了老人们的哀叹……故乡还在,村的魂却已渐渐死去。许多人漂泊在异乡,无尽的想象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怀。乡村城镇化淹没了农耕文化,文明显然落下了脚步,故乡被乡愁美化变得模糊起来……由此,让昨天与今天相融,既往与开来流脉,充实乡愁情感的心灵空间尤为重要。

    万物的发展千变万化,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旧的乡愁消失了,新的乡愁又出现了,周而复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提高,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经过长期的考验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它在社会发展中每个历史阶段都起着促进作用。特别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发展既蕴含着具有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乡村农耕文明,又体现具有现代工业化、城乡化发展和特征的现代文明。

    甘地曾说:“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老家一直是游子心灵深处的柔软,正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我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老家,老家……”

    独自一人走在古街巷里,橘黄色的太阳把自己的身影拉长,再拉长,它带着最柔暖的、最熟稔的乡村滋味,在夕阳的余晖里融化……(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梁大智)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