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追念挚友争鸣同志

    红色山西网  2024-12-08  浏览:7040

    大雪刚过,一场小雪洗尽了入冬以来尘埃,瓦蓝瓦蓝的天空,在冬日阳光的直射下,霜寒似有少逝即去,户外空气清爽,活动的人自然多了,这是难得的好天气了。我边活动边呼吸这新鲜的空气,情不自禁地拟出一首小诗。

    七绝 偶题

    大雪刚过,想起姥爷送我的军装皮大衣,穿着甚棒。故作小诗寄以怀念之情。

    大雪迎来小雪飘,

    风霜浸入羽绒毛。

    军装倘若还穿上,

    保暖驱寒最自豪。

    今天在黄河文艺交流群,看到了马生海书法采撷,马生海是怀仁河头乡人。文革初期,就沿各村画巨幅毛主席画像,他原来在河头乡当医生,对诗文和书法很有造诣。我了解马生海是由我的挚友张争鸣引荐认识的。由此而回忆起1982年以来,我与张争鸣同志相识相交的风雨之路。

    我是19819月分配到县委党校工作,次年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在组织科,科长邓日恒(已故)领上我成天往乡村跑,调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去的最多的是河头公社,当时河头公社是雁北地委组织部包的点,公社党委书记是苏世山(已故),每次去河头,苏书记就派材料员张争鸣和我们一起参与调研,就自然与张争鸣成为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的挚友啦。

    1997年底我从怀仁毛皂镇党委书记调到朔州市政府办工作后,与争鸣见面少了,特别是他退休后只是互通电话,后来加上微信联系,偶尔回怀仁参加同事孩子们婚宴照面寒暄后,再无更多时间在一起,最多时候是通过微信交流了。

    今年春天回怀仁在公园看到聂秉真同志,他现任怀仁市水利局长,原是争鸣体改委工作时的部下。他告诉我争鸣同志因病于2024418日上午去逝,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我简直不敢相信,他这个人很低调,在职时严于律己,从来不参加朋友或公务外的宴请活动,退休后也很少出门,我曾微信问他退休后干嘛,他说只是写点小诗,闲着时在体育馆和公园周围活动活动,更不知道他三年前胆管得了赖病了。因为半个多月前还和我通过微信聊天,互相交换写的律诗。哎,人生无常,没想到我又失去了一位挚友,一位老兄,一位引上我写第一个材料的师傅。

    我回忆一下,张争鸣是河头公社王浩疃村人,今年75岁。1983年苏世山从河头公社书记调城关公社党委书记,1985年调任县农工部长,从河头又将争鸣借调回农委写材料,苏部长升任县人大副主任,县农工部(农委)副部长段汝成任农工部长,段部长找到县分管工业的领导专门为他争取了柴沟煤矿招工指标,他才有了正式工作,煤矿给开资,人一直借调在农工部写材料,1988年至1990年任政研室副主任(以工代干,转成正式干部),1990年至1992年任政府办副主任,1992年至1994任体改委主仼,1994年至2000年任教育常务副局长,11个月之后转任局长,2000年至2001年任民政局长,2001年至2009年任财政局长。一个农民身份公社的材料员走向县局级领导岗位,实属不易。

    第一次与争鸣写材料,那是在19826月份,邓科长安排我去河头公社总结河头李家小村党支部开展“两先一优”经验(即创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争做优秀党员活动),来河头公社先与苏书记汇报,苏书记让张争鸣与我对接,开始我住在公社里,晚上俩个人研究半夜,他还得回家,我在公社食堂吃饭,他还得回家去吃,苏书记安顿聂会计让我迟去食堂,待其他工作人员吃完饭,食堂悄悄再给我炒两颗鸡蛋蘸糕。然而,住在公社写村里材料掌握不了一手资料还是写不出来,争鸣和我商量去李家小村吧,去村里能直接和支部党员接触,能直接了解党支部和党员活动情况,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我将我们的想法汇报苏书记后,得到书记支持,第二天我们骑自行车去李家小村。

    李家小村在河头公社西南,距河头村20多里,从河头西南还要过桑干河,我至今仍清晣地记的,那天特别热,六月的乡间小路的生机勃勃,路两边是河头的高产玉米田,那时桑干河水还能浇灌这里,河头公社是产粮区,玉米长势喜人,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当我们走出玉米丰产田,到了桑干河两岸树林道上,嫩绿欲滴的枝叶,随着微风沙沙作响,六月是个新的开始,努力向上,我们一起前行,成就着人生,演绎一首永不后悔的欢歌,年轻的时候根本不信有命运呀什么的安排。

    我们走到河畔时,河水由西南向东北潺潺流去,那清澈的河水不深,一眼可望见河底,我们俩人挽起裤腿,扛起自行车顺行车道过了河,放下自行车后,我们站在河水中央,两手捧起那河水喝了几口,那真是甘甜可口,又解渴又解热。于是我们骑着车不由的唱起“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

    来到李家小村大队党支部,让看门老大爷找到支书李凡林和主任李秉忠。我们说明来意,可能公社苏书记已给他们打过电话了。大队有五间上房和三间西下房,为了工作方便,我们俩人住在正面东上房,大队办公室搬在了西上房会计室,每天吃饭由大队派饭到社员家。

    在李家小村住了12天,我们通过召开党员大会,了解开展“两先一优”活动的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写出有特色有价值调查报告,我们写出一稿,在原稿又重新修改,一页纸把原来的文字几乎全部改到稿纸四周,尤其是起文章大小标题和文章开头的观点,俩人各自先拟出,然而再揉在一起,我对争鸣同志一夜一夜不睡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最后用我们俩独创的“画龙点睛”法论述清“为什么开展活动的”,用“排列组合法”写出“怎么开展活动的”,用“因果收益法”写出“活动收到了什么成效”,最后以“李家小村党支部是如何开展两先一优活动的”为题写出调查报告。现在想起李家小村的社员对我们可真好,我们不管去哪家吃派饭,他们都给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有时中午还给热壶小酒,我那时最多喝两盅就头晕了。张争鸣同志有始有终,和我一起带上材料报雁北地委组织部后顺利过关,在全区“七一”表彰会上河头公社介绍了经验。从此,我与争鸣交流多了,尽管后来他搞农村工作材料,我弄党组织建设材料,但相互间仍在学习提高。

    1983年秋季,我因常年写材料,部里就我一个专职材料员,几乎每天加班,一天我胸部隐隐作疼,而且有些咳嗽,邓科长联系医院让我到影像科何大夫照一照,结果照后说我肺部有点感染,怀疑是肺结核,于是医院给我每天注射一针连霉素,还配的口服一些抗生素药。邓科长让我休息几天,或者去河头走走,于是我骑自行车去了河头,见到争鸣后说一下县医院给我诊断疑似我患有有肺结核,而且每天打针,争鸣和我说,打针公社医院可以打,他说要么领上我顺便让马生海给看看,他就是我文中开头提到的既当医生,又有书法绘画之才的马生海。他学一行专一行,对胸部透视也很有研究,他在河头是有名的医生。于是我们找到马生海,他又重新给我照了后说绝对不是肺结核,可能因感冒引发肺炎了,他让我打上一周青霉素应该好了。于是我在河头住了一周,与争鸣合写了一篇“当村支书应该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文,投稿《山西支部建设》刊发,《山西广播电台》还播放了我们这篇文章。

    1988年秋,省委组织部来人考察县委书记熊希亮,书记要提拔了,在推荐谈话后,要出考察报告,县委安排让我先提供现实表现材料,党建这一块我熟很快就总结出来,可经济这块我虽有数据,但不是很熟,那几天我又因患眼疾,右眼眼睛疼的睁不开,接受任务后,第二天要交稿,没办法晚饭后我去争鸣办公室,他那时已借调回农工部工作,我们都住在县委大楼,到了他办公室我和他说了眼疼的很厉害,他二话没说帮我完成经济工作这一块,然后合在一起写出了书记的现实表现材料,第二天书记看完,安排他的司机专程送到雁北地委组织部。

    后来我们各自走上领导岗位,我不用每天写材料了,我下了乡镇后,他又任体改委主任,之后他任了教育局长。

    1999年,我儿子中考成绩出来,考了529分,怀仁一中超录取分数是498分,那天我和妻子正出县委机关家属院,大门前遇到争鸣,他刚搬进家属院。想起他在河头时,我去过他家,住在公社北对面农机大院,偌大个院子空荡荡的,在最北端有两间房,只有他一家住着,他为了孩子上学,从村里搬到公社所在地,在河头工作还可照顾家,后来回到农委工作,你把妻子孩子们留在那里,一般人住也不敢住,没有别的办法,不知道他的妻儿跟上他受了多少罪啊。几年后农委办公室主任李广华升任农委副主任,在西关腾出两间房子分给他,他才把家搬回县城。1995年县委集资盖房,他分到了房子,因困难时隔4年后才装修入住,我们住在一起后,见面多了一些,他俩个儿子,老大大学毕业考进朔州市税务局公务员,老二学习不如他哥,毕业后留在怀仁交通局运管所工作。那时我已调到朔州工作,我们见面后,我妻子半开玩笑地说:“张局长,我儿子中考成绩下来了,他没考住怀仁一中,你当局长,你想办法让他上一中。”争鸣开始一愣,随口一声:“哎呀……”,后来我妻子说:“我逗你开玩笑呢,考住了”,他笑着双手合掌说:“快考住吧、快考住吧!”如真是考不上,他这个局长也确实难为情了。

    20096月,我儿子从怀仁县委组织部调朔州市委组织部工作,在办理工资转移手续时,我去财政局找他,他时任财政局长,他高兴地捉住我的手说:“友夫你辛辛苦苦写材料没白写,咱们都得到组织的恩惠,孩子们也都争气,我们应该感恩组织啊!”

    他早我8年退休,他退休后我们谋面虽少了,可是以文、诗和书法交流却多了。他退休后研究古律诗,经常与我互通诗文。2019915日,我写了一幅楷书给他发过去,他点评我书法后,我将其文转应县《塔乡儿女》编辑部,全文刊登。

    友夫书法观止

    我和友夫八十年代初就相识了。长期以来,我们既是共笔耕耘的挚友,又是从政工作的同志,还是神交共勉的知音。近日看了他的书法,如同饮了一杯浓浓琼浆,被深深陶醉。其楷书,外柔内刚,端庄大方。运笔中锋,并刀如水。点画飞白,吴盐胜雪。站立执椽,悬脆用力,非具多年功底,不可致也。其行书,飞动灵活,沉稳见长。行云流水,不涩不滞。既实用,又艺术,可谓鱼和熊掌兼得。其草书,静如虎势,动如脱兔,散如游龙吐珠,捷如惊飞鸿收翼。洋洋洒洒,顿错有次。其书法瑧美,叹为观止。思其源矣,大可有三:一曰"书香门第"。一九八二年仲秋,我和友夫在河头公社共写一篇遵命文章,那时他的钢笔字就端庄浑厚,笔力遒勁,大有欧体之风。特别是观点明亮,直抒胸意,工作认真,昼夜笔耕,令人感佩。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阴柔小人,岂能写出光明正大之字。千人千字,风格迥异,故盖章,不如签字,现已成为法律依据。友夫的人格,是穷人家孩子的百折不挠、正派正直、光明磊落的代表。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他随全家乞荒于口外,求生于大漠。从小即炼就了顽强不屈、敦厚正直、胸怀博大的品格。所以,写字近乎欧体亦在情理之中了。二曰“和而不同”。以欧体为主骨,兼收并蓄各家书体为衣服,这是友夫书法的一大特色。博采众长,以求群众基础;专攻一体,以博专家法眼;专群结合,以形成自己风格,这是任何人学书法坚持走的正确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畅游于书法的海洋。三曰法古倡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创造奇迹。友夫的书法,犹如从点划根基做起、完成了建设高楼大厦的全过程。楷书融有行书的灵动,行书融有草书的飘逸,草书融有行楷的结构,这就是规矩的应用和实践的结合。有些人甚至是专家,认为草书越乱越好,老百姓越不认识越好,那就大错特错了。任何艺术,失去了群众基础,就是失去了生命。无生命的东西是不能传世的。所以,看书法展的没有看地方小戏的观众多,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友夫的草书,既遵循了“龙蛇竟笔端”草诀歌的普通规律,又结合了行楷书写简化的群众习惯,草书好写好认好普及,这才是有群众基础的书法艺术,有生命的书法艺术。这样有生命的艺术是永存常青的。张争鸣

    2020411日,我们互相交流诗中,我写了《与争鸣同志话诗》,《朔州日报》刋发,

    张争鸣同志是我早年在怀仁组织部工作时相识于河头乡的笔友良师,后来他一路奋进,为官为文颇有嘉声。昨与话诗,有感而作。

    昨晚与君论诗兴,犹如当年河头行。

    填词造句何其苦,创优争先榜有名。

    风雨皆程四十载,心血浸透方田中。

    若返人生十年早,挥鞭东指又出征!

    (创优争先:1981年雁北地委组织部包点怀仁县河头乡,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包点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斯人已去,诗文永存,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苏东坡的《定风波》作为本文之结束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魏友夫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