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一抹亮色
今年夏至过后,在城市钢筋水泥林里憋了近半年的我,想到乡村去透透气,去呼吸一下乡野间的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山川秀美,给久郁的心灵也放个假,舒缓一下心情。于是我回了一趟曾经生活了20年的老家阳曲县,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觉得家乡这些年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与城市不相上下。
车子行驶在乡间的柏油路上,从车窗缝隙里飘来沁人心脾的山野之风,让人感觉心舒气畅,目之所击,山川田野一派葱笼,满眼绿色,禾苗在广阔的田野里茁壮成长,清风拂面,顿觉心旷神怡,年少时在乡下劳作的情景一次次在脑海闪现。进得村口,立着崭新的一座书写着村名门楼,预示着村子欣欣向荣。我走进本族一户人家,女主人正在淘米准备做午饭,多年未见,一家人很是热情地招呼着我,主人告诉我,村里现在人畜饮水都用上地下泉水了,我接着问:咱们过去不是靠天吃饭,打不出泉水来吗,每年靠天吃饭吃旱井里的水吗?主人自豪地说:人家一位城里有头有脸的人退休后二次创业,通过流转土地和荒山荒坡,早五六年前就用钻机打出泉水了,然后又铺设管道,现在泉水直接就流到咱锅里来了。她接着说:过去咱们是人工打井,人家是机械打井,能把地球打通,还愁打不出水来,说到此,女主人兴奋的脸上都泛起了红晕,我听了觉得也是这个理。年少时我记得我与老辈人靠洋镐镢头箩筐辘辘头打井,打到石头就再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过去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家家有口旱井,就等老天爷下雨后蓄水呢,遇到干旱年份,旱井里没有存水,只能到远在4公里的高村用毛驴拉着装有大水桶的小平车去拉水,然后按人头供水,少半盆水供一家人洗脸,洗锅水都舍不得倒掉,还要拌猪鸡食用,我是真真切切体会到吃水贵如油的感觉。她继续说到,你抽时间到村里转转,村里的街道也特别干净整洁,还安了路灯,方便了夜间行人,还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安装了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旱厕所政府也免费进行了改造,我听着她的叙述,感觉这与城市也差不了多少,而且还多了清静少了喧嚣,这难道不是人间仙境吗?唯一不方便的就是还用柴火做饭,这主要是地处偏僻的山庄窝铺的缘故,其实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感觉,更值得我们这些少小离家人的回味和留恋。现在阳曲县所有大村子基本都都通了天然气,做饭洗澡取暖都用上了天然气,仅有个别偏僻的山庄窝铺没有通天然气,但政府每年都给予补贴焦炭或焦炭。
话说到了中午时分,主人热情挽留我在她家用餐,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吃着年少时吃惯了的小米稠粥,还有土豆丝、烩豆腐、小炒菜、醋溜白菜、老咸菜伴饭,感觉香甜极了,儿时的味道又一次让我唇齿留香,余味无穷。饭间,我们边吃边聊,我了解到了很多事情:现在我们村已经移民并村,变成村委下属的一个村小组,村里人的户口都已迁入村委所在的那个村子了,村子在县里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只是老人们故土难离,仍住在村里。现在村里5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子女也随父母到乡县城上学去了,所以村里原来的学校也不复存在了。70年代全村有30多户120多口人,现在仅剩9户12个人,而且都在60岁以上。村委下辖的其它几个自然村子也是如此,每个村子平时也就10来个人,只是村委所在的村子里人多些,也就70来个人。我记得六七十年代5个村子至少有1000多人,现在满打满算也超不过130个人,比过去减少了80%还多。人少了,但村子还在,传统村落的历史遗迹仍在,我家近50年无人居住的院子和五间砖窑仍直挺挺地矗立在那里,门楣上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字砖雕"谦受益"还在,山川河流依旧,家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永远不会消失。据我初中的老同学康忠海电话里告诉我,村里春天下种秋天收割的时候人多些,夏天热的时候城里回来避暑的人多些,城里人喜欢吃没上化肥农药的纯绿色无污染的农家土饭,睡冬暖夏凉的窑洞,体验乡村生活,冬天有些老人就被孝顺的儿女接到城里住有暖气的楼房去了,人少了村子自然就显得冷清了。人虽然少了,但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村村都通柏油路,太原外环线穿我的村旁而过,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有了现代化的气息,过去旱天尘土飞扬涝天满地泥泞的道路已不见踪影,村村都安上了路灯,村村都吃上了过去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自来水,村里都有小卖部,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乡里每周还有两个集市,那里的东西更丰富,水果蔬菜应有尽有,骑车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到,购物很方便。村村都有健身活动场所,村委还建有卫生所,每周三乡里都要派医护人员送医送药,真正做到了头疼脑热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看病不发愁。吃穿住行更不用发愁,一日三餐不是白面就是大米,曾经忍饥挨饿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穿着也挺体面,再不见过去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了,住房条件也已改善,不论是新建的还是原有的窑洞还是平房,都收拾的特别舒适干净整洁,危旧房屋政府还帮维修,旱厕都由政府改造,既干净又卫生,村民到乡里都可免费乘坐公交车,政府帮助把村里村外都规划的十分科学,新旧村区别规划,大街小巷栽树种草,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好更直接地服务人民群众,村委建有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组建有网络党群服务微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娱乐学习都有了好去处,我觉的这简直就是住在天堂上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我到村里到处走了走,果真如此,尤其是各种标语揭挂特别亮眼,眼下的家乡日新月异,变化令人惊讶。
说到种地,由于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所限,我们县都不宜种小麦、水稻,村民们主要种玉米、谷子、豆类,养种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种子化肥农药都享受政府补贴,据说有些村子连地都不用锄,都用上了除草剂,光长庄稼不长草,连过去都爱吃的野菜甜苣也找不到了,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反正农民一年四季挺轻闲,所谓的干活就是在院子里或者房前屋后种些菜,供自家享用,还有就是再勤快点的村民养些牛羊等家畜家禽,种些瓜果梨桃等经济作物,剩下的时间就是冬天找太阳夏天找阴凉,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日子过得特别舒坦,比神仙还神仙。
乡下归来,我想了很多,尽管由于社会转型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导致现在小山村里人少了,但细想这是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必然。现在大多数乡村面貌亮丽有加,乡亲们过去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现在正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只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精心保护好古村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城乡差别将会越来越小。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庄也和人一样,有生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少数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山庄窝铺肯定会自然消失,大部分乡村都会华丽转身,变得宜居宜游宜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未来的家乡一定会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投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政府支持,村民努力,工业反哺农业,我们也一定能留住乡愁,家乡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作者:郭润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原太原铁路局《太原铁道报》总编辑。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