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心中的苦菜花

    红色山西网  2025-03-23  浏览:4258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出生在应县曹娘村,前些时日,我写了一首七律《又见释迦塔》

    凝望神工木已秋,

    佛缘千载此中留。

    祥云雾绕释迦塔,

    明月光流九段楼。

    萧后泪枯妃妾怨,

    苍梧魂断小王愁。

    风传雨送相思苦,

    独钓桑干一叶舟。

    应县塔寺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迄今已969年,《山西省应县地名志》记载:“据传说,曹娘村古代曾有过一个姓曹的女子,因才高貌美,被选入宫,颇得辽代皇帝宠幸,却遭太后嫉妒,逐出宫廷,从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于是曹妃在左沙、怀应交界的桑干河北岸筑堡、修桥、开店,久而久之聚集成村庄,当时命名“曹娘子”,今名为曹娘村。

    从小听过不少有关曹娘村的故事,在这个古堡,一代代人延续着香火,他们经历过封建王朝的更替,战火纷飞的洗礼。到我们这一代,在五星红旗下成长,共和国在党的领导下,从一穷二白的旧中国迎来新的春天。那年那月百废待兴,农村和农民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我们小家也伴随着国家,由贫困走向小康,走向富强。

    岁月像桑干河水渐渐东流,不知不觉六十多年过去了。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想起来我们小的时候,又该去挖苦菜了。

    在桑干河褶皱的两岸热土上,苦菜根系穿透了黄土开始发芽了。清明前的苦菜芽,比柳絮更早地迎来春讯。我和发小们结伴挎着筐子,带着磨的光亮光亮的轻俏小镰刀,先在村南河北岸的耕地里寻找,发小们不能聚在一起,分散在大地去找,发现一株剜一株。苦菜一般在适宜其土壤中生长,不可能耕地或圪塄上到处都有,你需要边寻找边挖,只要找到一片定会发现“新大陆”,就够我们挖一阵阵。刚出土的苦菜芽,不需用刀挖,用手刨开虚土,连根拔起,那苦菜34个叶子带着白生生的根根,最是奶多新鲜而去百病的菜,我身边有不少人曾经历过一些病例,就是长年吃苦菜吃好了。《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古老歌谣,写出苦菜的真缔。

    现代药理学揭示苦菜富含蒲公英甾醇与胆碱,但在我们的童年认知中,它只是填饱肚的“乳娘菜”。

    当我们挑回苦菜后,妈妈劳动回来,一根一根拣出来,先用水冲洗干净后,在大铁锅烧开水煮熟凉冷,将苦菜切成小块,用凉水泡上尽可能去些苦涩味。春天的苦菜芽是最好的菜,那个时候村里的菜还没种上,只有吃头年秋天晒的干白菜。有了苦菜芽,这可是既有营养价值又是美味佳肴的一道好菜。

    调苦菜先放点切碎的蒜沫和生小葱,倒些许盐、生葫麻油和醋,搅拌均匀即可食。我妈熬玉米仁和小米两米稀粥时,再煮些去皮破开半的山药蛋,母亲平时节俭惯了,每次切山蛋总要留两个又放回去。待饭熟后,再用点葫麻油泼些辣椒面,山蛋拌苦菜放上辣椒油,沾上稀粥锅煮的黍子糕片片,一咕噜咽进肚里,现在想起这个饭还香的直流口水。

    随着苦菜长大了,我们挑回去不仅仅是菜了,妈把玉米面与苦菜揉成菜蛋蛋蒸熟,做成的菜蛋蛋其实还是面少菜多,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时,就成了春夏之交的主食。当时二姐劳动可多吃一个玉米窝窝,我们上学长身体的时候,也只能是分半片玉米窝窝,吃不饱再吃些苦菜蛋。我有时哭的抖着腿说“我不想吃那苦菜蛋蛋,我不想吃那苦菜蛋蛋!”在粮食短缺时期,土地给了我们最原始的馈赠,这种混合着苦菜与玉米的菜蛋蛋,成为那时我们生存的能量补充。

    记得大地翻耕种上玉米后,找不到挖苦菜的地方了,于是我们结伴从村东南高灌站涉水过河去挖。大河正南是成片树林,长不出苦菜,只有河东南黑土地,原是曹娘村郝广照的爷爷开发的荒地,它在曹娘村大河东南岸,西朱庄村过小河西北岸处。由于过去桑干河没有大桥,种植这些地非常不便,遇到种植农作物时节河水上涨,耽误了种粮季节,待河水流量小后,过河抢种些糜黍豆类作物。

    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像传说中曹娘娘雇工每年冬天在河床里打木桩搭木桥,到春天雨季来临,怕河水冲走木桥,将木桥的木料撒回,遇到河水上涨,岸边有水性好的人,专门挣背人过河的钱。

    挖苦菜是我们小时候春夏常年的家务活,到了夏天挑的苦菜,嫩的拣出人吃,老一些的喂兔喂羊。记得一次我和福柱、跟太、小六过河去黑土地挖苦菜,遇到西朱庄的孩子们,我们都带着弹弓把他们赶跑,那些孩子们挖的苦菜也顾不上往筐里装,这些胜利的果食被我们占领了,你说小时候真坏,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一次西朱庄来了一大群孩子报复,人家个子大人多,都带着弹弓向我们射击,我们急忙向村东南高灌站跑,挎起筐子也顾不上里面的苦菜,那时水不深,待他们追到岸边,我们已过河了。此时,口干到嗓子眼了,边过河边趴倒用手捧起水喝上几口,然后在隔岸喊骂,互射弹弓,这天的苦菜肯定装不满筐子了。

    晚上村里放《苦菜花》电影,看着冯德英写的《苦菜花》,穷苦人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感人肺腑的故事,情不自禁留下激动的泪水,第二天我们唱着《苦菜花》主题曲:

    “苦菜花开闪金光

    朵朵鲜花迎太阳

    受苦人拿枪闹革命

    永远跟着共产党……”

    结伴又过河挑苦菜了。

    这天下午,天特别闷热,正当我们遇到长得嫩生生的一大片苦菜,大家脱下衣服,全神贯注挖的起劲时候,突然天一下黑下来,西北黄花梁上乌云密布,像脱僵的野马覆盖而来,我们赶快收拾挖好的苦菜,急匆匆地向河边跑去。可是当跑到河边,河水已经上涨,原来不到腿弯深十几米宽的河床水,现在满河床的水翻着浪花滚滚向前。杨日水性好,要试探着过河,我拉住他后面的筐子,抖抖颤颤跟着,就在这时,一道闪光划破天空直落河面,紧接着震耳欲聋的雷声炸得水浪四起,豆大的雨珠从天而降,我们下面是河水,身上淋着瓢泼大雨,全身已湿透了。这时河水已过大腿,我拉住杨日说“太危险了,我们不能过河了,赶快返上岸,从小河过西朱庄村走大桥吧。”于是,我们冒着风雨返上岸,把苦菜全倒掉,头顶着筐子直奔小河,好在小河山水还没发下来,我们赶紧过河上路。我们全身被雷雨淋成“落汤鸡”,在西朱庄大桥旁避了一会雨,待雷雨停后,我们拧出被雨淋湿的衣服上的水,狼狈地徒步回到村,晚上八点才到家,这可急坏母亲了……

    过去的苦菜成为我们与饥饿抗争盟友,改革开放后,农村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从脱贫致富到实现全面小康,苦菜已是调节生活的稀罕菜了,它的价格已超过猪肉,春天刚下来,一斤卖到20元。我们现在失去的不仅是味觉里的苦涩,更是怀念那种难忘的记忆。

    每年秋天老伴村里的小弟兄们,还专门给挖下苦菜和甜苣,拣出来煮熟切好,攥成蛋蛋,少带点水放在塑料袋冻起,我们存在冰柜,啥时候想吃消出两块。今年正月肉类不想吃,可每天离不开苦菜,现在还有两袋没吃完,看来与今春的苦菜芽又接续上了。

    现在小一辈无法理解我们对苦菜的复杂情感,就像他们难以想象《书荒时代》里煤油灯下偷读禁书的饥渴。当超市冰柜里的速冻饺子取代母亲的“苦菜蛋蛋”时,而被曾充饥的苦菜反而成了养生补品。

    苦菜花年复一年盛开,它开在我的心中,留在我的记忆里,这种天然的有着自我繁殖的顽强生命力,成为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年清明回乡挖苦菜,已成为我退休后必须去干得事情,这种周期性迁徙是对乡土精神的深深眷恋。在桑干河岸那些沉积层里,每株苦菜都封存着时代的琥珀,它根植于民族无意识的苦味美学,或许正是破解现在人们精神困惑的密码。

    有《七绝.赞苦菜》为证:

    一生自信苦扎根,

    却有精神动我心。

    不羡香花娇艳色,

    唯留爽气满乾坤。

    作者:  魏友夫,男,应县曹娘村人,先后在怀仁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马辛庄乡、毛皂镇、朔州市政府办公厅、朔州市纪委、朔州市委巡察办、山西省委巡视六组工作。现任朔州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爱好文学,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山西日报》《中国老区网》《山西老区开发》《红色山西网》《雁北日报》《朔州日报》《领导科学》、山西《支部建设》《四川党建》《山西作家》《朔风》《朔州作家》《朔州新闻网》《塔乡儿女》《1度》等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多次发表过文章和诗词。

    读《心中的苦菜花》之后

    魏会长的 《心中的苦菜花》是一篇叙写在曹娘村挖苦菜留给心中深刻记忆的散文。

    文中的苦菜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对苦菜饱腹度日充满了浓浓的感恩情怀,当然对苦菜的感恩情怀归根结底还是对祖国母亲大地的感恩,这里我们还是要把苦菜作为歌颂的对象,并挖掘作者从心底赞美苦菜花的由来。

    文章先从作者自己创作的《又见释迦牟尼塔》写起,引出了曹娘村的由来,并表达了对曹娘村曹性女子入宫后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她坚强不屈努力拼博性格的赞美。

    文章接着过渡到新中国新时代,又从桑干河东流,时光易逝,说到六十多年前的往事。现在是清明节前,春暖花开,正是挖清明节前苦菜的最好时节,南方有明前茶,朔州有明前苦菜,这就唤起了作者小时候挖苦菜的记忆,想起了小时候挖苦菜的情景,也就归入了主题。

    作者说:“清明前的苦菜芽,比柳絮更早地迎来春讯。”我们也知道,清明前的苦菜特别嫩,特别好吃。作者叙述了怎么挖苦菜,怎么拣苦菜,怎么煮苦菜,怎么给苦菜调味,还介绍了苦菜的药用价值。接着叙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把玉米面与苦菜揉成菜蛋蛋蒸熟,做成的菜蛋蛋其实还是面少菜多,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时,就成了春夏之交的主食。当时能吃上纯玉米面窝窝头还真是不容易。这种情况我也是深有体会。当时我们家吃玉米面窝窝头,大人总得给玉米面里加入细谷糠面,要不这样就难以为继。这是时代的印记。还有作者小时候挖苦菜时小孩子们之间用弹弓打闹嬉戏的情景。作者还把村里放《苦菜花》电影的情景加入到文章中,因为电影讲的是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故事,所以增加了作品的正能量。作者还特意选取了挖苦菜遇到暴雨河水猛涨过不去河的场景,表明挖苦菜有时候还很不容易,还是有风险的,这是很真实的生活场景,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年代讨生活的艰难。

    回忆结束后,作者说:“过去的苦菜成为我们与饥饿抗争盟友,改革开放后,农村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从脱贫致富到实现全面小康,苦菜已是调节生活的稀罕菜了,它的价格超过猪肉时,春天刚下来,一斤卖到20元。我们现在失去的不仅是味觉里的苦涩,更是怀念那种难忘的回忆。”作者说得多好,我们不能忘记那味觉里的苦涩,更要经常回忆。只有经常回忆,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更深刻地感受新时代生活的美好。作者提到“现在小一辈无法理解我们对苦菜的复杂情感”,我理解这复杂情感是作者小时候既感到苦菜的苦,又认识到没有苦菜就得饿肚子,就无法生活。现在为啥还是想吃苦菜,因为小时候吃惯了。这与南方人想吃米饭、北方人想吃面饭是一个道理。一个人小时候的生活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

    作者说:“苦菜花年复一年盛开,它开在我的心中,留在我的记忆里,这种天然的有着自我繁殖的顽强生命力,成为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这些话说正是本文的主题。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在桑干河岸那些沉积层里,每株苦菜都封存着时代的琥珀,它根植于民族无意识的苦味美学,或许正是破解现在人们精神困惑的密码。”这些话语更有深意,作者提到苦味美学,说它能破解现在人们的精神困惑。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是点睛之笔。现在有些人好吃好喝却精神空虚,怎么让这些人精神充实,那就是让这些人有事干,让他们去体验艰苦的生活,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各单位让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干部,每年要有几天做体力活,睡土炕,吃玉米面窝窝头水煮土豆白菜饭,让他们在艰苦生活的体验中去认识新时代生活的美好。

    文章最后以《七绝•赞苦菜》作结,告诉人们要有不怕苦的扎根精神,不要攀比,要善于守拙,要长久保留清爽之气。

    文章以真情写小时候挖苦菜的故事,情真意切。作者从挖苦菜为切入点,反映生活的真实,时代的变迁,让人们珍惜现在,不忘过去,以苦为乐,以干为要,不要虚度光阴,即使年老也要有所作为,要选取自己适合的角度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值得我们一读。杨福文朔州市委党校原主持工作副校长、教授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