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剃须刀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但他有把剃须刀,至今我记忆优新,每每想起,思绪多多,都不觉得悠远。
父亲自幼喜爱学习,在兄弟六人中,唯他学业有成,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后,他回国复员返乡,投身到怀仁小学教育事业近30年。他的一生既坎坷曲折又幸福美满,但他不论干啥不论走在哪里,身边的那把剃须刀永远伴随着他。
在我记忆中,父亲的那把剃须刀总是藏在一个长10cm宽5cm的绿色小盒子里,外面还用一块近乎变黑的白色方布包裹着,还用一根黄色的绳子捆绑着,绑的结结实实的,生怕绳结开了,把剃须刀丢了。有一次,我好奇的问父亲:爹,你这个宝贝(指剃须刀)伴随您多久了。他头向上一仰,眼睛有点铮亮,嘴角上扬微笑者反问我:你说呢?我看他有些神密,便脱口而说:一辈子呗。他接着说是一辈子也不是一辈子。
父亲这把剃须刀是在大同中学学习期间,用节省下的伙食费,与同学一起在大同四牌楼一家商铺购买的。当时,能用这样的刀剃胡须,真不简单。军绿色的盒子,用一很讲究的布袋装着,袋口还有一根绳子,使用完把绳子一拉,盒子就牢牢的包裹在布袋里,既安全又好携带。绿盒子分上下两部分,使用时,把上下两部分打开,一部分又隔成三个小格子,一格放剃须刀的杆子,一格放剃须刀的刀架,另一格放刀片,刀片是用油纸包装的,以放止生锈。另一部分放着一块叠好的布块,用来擦刮完胡子的脸蛋。每每拿出来刮胡子,同学们都很羡慕。
真是不巧。父亲在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时,他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是66军198师政治部敌工科的干事,夜里全服武装爬在壕沟北面地上向南面的敌人喊话,让敌方的人员听到,解放军攻城的目的、意义和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以及对战俘的优待政策。此时,他心爱剃须刀就在他随身的挎包里,不知不觉,他的喊话任务完成了,而第二天他剃胡须时发现自己剃须刀的一部分压坏了,是装小块布的部分,盒子一长一短两个边都被压折了,他想办法粘好,也无济于事,只好作罢,仍放在袋子里。
还是不巧。那是在1951年春节前的一天早上,他把剃须刀盒子拿出来正要刮胡子,突然,接到通知,志愿军准备向敌军发起第三次进攻,紧急集合、紧急出发,不能有半点迟疑。父亲与其他战友一起立马集合,他在忙乱中,手握盒子便冲出窑洞,待集合完毕,他才发现,自己手里仅握着剃须刀盒子,忘拿那个布袋了,真是的。他只好将那个绿盒子放在口袋里与战友们一起参加战斗。
从此以后,父亲心爱的剃须刀只能放在口袋里了。再以后,他找了一块白色粗布,把装有剃须刀的绿色盒子包裹起来,又找了一小段绳子把包好的盒子捆绑好,放在随身的挎包里走南闯北,从朝鲜到回国、从部队到老家、从老家又到县里多个小学校,还接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八年半的再教育,直至他因病离休回家休养,他那把剃须刀一直陪伴着他,也不知换过多少张刀片,也不知洗过多少次一直包裹着那个绿盒子的白粗布。
作者:怀仁市老促会会长 周臻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