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永远在路上
——中关工委重庆培训班漫记
2025年4月7日早晨7点,是我来重庆参加中国关工委法治教育研修班的第一个早晨。我被一阵阵宛转悠扬的鸟叫唤醒。于是,我起床,出了重庆师范大学老校区的慧苑酒店。
一、顽强融和的小叶榕
在校园,我首先去寻找那把我唤醒的鸟。结果是找到了鸟,却看不清楚。它们栖在校区那有五六层楼房高的树枝最高处。这树也太有特点了。树干高大,粗壮,枝杈很多,叶子不大,校区到处都是这种树。经多方询问,一位当地的女同志告诉我,这树叫小叶榕。
小叶榕
小叶榕,还真是神奇的树。有的大一点的树枝上又垂下了根须,裸露在外面,像一把长长的鞭子,在风中微动;又像一位美女的落脚长辫,随着那优美轻盈步子,轻轻地摆动。只要是下垂到地上,钻到土里,吸收到地里的养分,那原来垂露在外的树根,很快就变了颜色,成了新的树干,真是落地生根呀! 即使是落在石头上还是石塄上,都可以在石缝中、塄缝中找到自己生长需要的土壤,只要找到了土,就钻进去。有的在石塄上,为找到土,爬出去几米远。树根抱在石塄上,树也就长在石塄上,看上去就像挂在石塄上。重庆是山城,到处都是护坡的石塄或石墙,因此,那“挂在”石塄或石墙上的树随处可见,成为一大风景。但大家放心,树根长在石塄石缝中,并不搞破坏,不像我们北方马路边的树,长大了,树根就会把路上的石板和路面顶起来,高低不平,既不美观,也不好走。它们的树根是随着石缝长,缝隙是什么样,它们就长成什么样。缝隙宽,它们就长得粗壮,缝隙窄,它们就长得细,不仅不会把石塄挤得松动,还对石塄有保护加固的作用。
好顽强的生命力和与环境的亲和力呀!只要是接上地气,与环境相融,互不相害,相互守护,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人又何曾不是如此!
二、相互欣赏的室友
回到酒店,我问室友,他告诉我这鸟叫麻鹩,如果把麻鹩和百灵鸟养在一个鸟笼子里,用黑布蒙上一周,叫声更宛转动听。我有点奇怪,他一个来自北方的人,对南方的鸟了解这么多,感觉这个室友不一般!
他叫李亚旭,今年58岁,是来自沈阳市和平区关工委的执行副主任,老家是沈阳人,随父在甘肃长大。他父亲是甘肃部队的军医,曾用特殊的疗法,救过一位老将军的女儿。后回了沈阳和平区当过教师,校办公室主任,衔道办事处主任,作为区里的后备干部曾在美国培训过一年。沈阳和平区关工委工作很有特色,中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在辽宁调研时,与和平区小朋友在一起的照片曾刊在《中国火炬》杂志的封面上。那些小朋友就是他们一老一小两支关工队伍中小队伍中的成员。这支小队伍是由当地公益人组织发起,成员是中小学生,很有特点,报名严格,审核严格,不是优秀的学生不能参加,主要任务是参加区关工委的教育公益、文艺表演等活动,每个成员对于参加活动,积极性很高,往往是多人争抢一个名额,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与儿子的通话使我受益良多。听起来不像父子的对话,更像是朋友之间聊天。他儿子在日本打过零工,送过外卖,在日本考驾照时,记错了考试时间,到了考场仅有两人,另一位也是记错了考试时间,来自中国天津的女孩,两个人由此一次记错考试时间,竞发展成了对象,并成了家。不知是错焉对焉,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他儿子曾经说过的一句“我不仅要让她喜欢上我,我要让她崇拜我”的话,对我触动很大。自信,一个男人的自信,一个优秀男人的自信。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帮女友自学了新的专业,现在两人发展的很好。因为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认为人与人之间,要成为朋友,不仅要相互吸引,更要相互欣赏,这样的感情基础才更可靠。而老李儿子的那句话,使我对这个道理的理解更深一层,如果能让对方崇拜自己,那基础就更坚实了,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
在短短的五天学习中,我和老李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成为相见恨晚的朋友。我们互相推荐了各自喜欢的文章、图书和老年人听书的网上平台。在返回朔州的路上,我收到了李老弟的微信:
“文佐兄:山城一遇,实是命运与机缘所赐,共同学习于西政课堂,畅谈人生于慧苑卧榻,回顾生活的足迹,感慨人生的得失,虽时间短暂但印象深刻。兄之坚韧好学,乐观通达皆是我学习之楷模,愿你一路平安顺利返朔。日后若来沈阳我定以美酒清茶再续前缘!”
我马上回复到,“李老弟,这次培训班与你相识,真是我望外之喜,你那新颖深刻的见识、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对我的教育与启发,是我参加这次培训班的望外收获。在我年近70之时,遇你相谈甚欢,受益良多,实是幸事。”
三、结识良师王成兰
这次培训班,主办方安排的很好,内容充实,授课老师水平很高。我们领队郭海鸿主任有诗为证:
重庆学习一周整,
结下友谊似海深。
如今分别要来临,
心情激动难形容。
山城美丽似仙境,
花香四溢底蕴浓。
初心使命记心中,
关工路上踏征程。
在这次学习中,我还是靠传统的方法记笔记,而大多数学员都是用手机拍照。我感叹到,手慢笔慢脑难转,想学想记老来难。知识如海学不完,能学一点是一点。
培训班有一位女老师叫王成兰,她是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她已经62岁,看上去像五十多岁,讲课不在讲台上,也不看讲稿课件,而是在下面边与学员交流边讲课,把所讲的内容了然于心。她给我们讲了《用心用情,以爱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课后的晚上,我们朔州几位学员还在讨论王老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感觉我们不少家长和教育机构对子女和青少年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走了不少弯路。晚上10点多,我还很激动,忍不住在微信上给王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
“王老师您好,我是山西朔州学员童文佐。 您今天的课讲得实在是太好了,非常实用于我们和家长听,我们晚上还讨论您讲课中的几个观点,复习您讲过的内容,使我们受益匪浅。有助于我们教育好下一代,有助于发现孩子们的特长和心理问题,有助于家长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家庭的和睦,有助于我们对自己优缺点的认知,有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修养,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总之受益良多,谢谢您! 我已年近七十,但对知识的渴望不减当代的年轻人。我是一个记者,我的命运就是通过一次培训班改变的,我从事一辈子新闻职业,结缘于一次新闻培训班。我相信这次培训班又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机缘,就是听了您的讲课。”
“有的学生听了您多次课,不一定能成为您的学生,但有的学生只听过您一次课,也不一定不是您的学生。我这一生中有好几位我只听过一次课的老师,使我受益终生。原山西日报社的傅业老师一次新闻课,把我引上了新闻之路。原天津商学院的殷奇老师,一周的现代经济学教学,使我喜欢上了现代经济学。我们朔州日报社原总编辑的藏书传授,使我现在成为当地的一位古籍善本收藏者和鉴定者。我说这些,就是想和您说,师生之间的情谊深浅,得到的知识多少,不只是由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而定,多数是由老师授课的真知真情和学生的受益受教的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时间不早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您谅解。”
第二天,学员们收到了王老师的课件,我也收到了王老师的回信。“感谢你真诚的高度评价,受之有愧。我必须加倍努力,学习永远在路上。”是啊,王老师说的真好,学习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对我以后的人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受益终生。受王老师的启发,我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接受教育也永远在路上。(童文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