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根脉 体验传统魅力
——文水县凤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丽彬文化园开展研学活动

开营仪式
为进一步落实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丰富学生课外实践体验,引导青少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10月20日至24日,凤城学校分九批组织学生走进丽彬文化园,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 “沉浸式体验 + 知识探究” 的形式,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收获颇丰。
走进民俗博物馆,触摸历史温度

参观博物馆
活动伊始,在文化园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首先走进了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一件件老物件,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从古朴的农耕工具、传统的铁艺器械,到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式家具、民间手工艺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记忆。讲解员结合实物,生动讲述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背后蕴含的劳动人民智慧。学生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驻足观察,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细节,有的还主动提问,与讲解员深入交流。“爷爷说文水县城原来在旧城庄果然是真的!” 二九班学生在张君诺参观后感慨道,这次参观让她真切感受到了文水历史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珍贵。
体验传统拓印,传承非遗技艺

拓印体验
在民俗文化体验区,“传统拓印” 活动成为了学生们最期待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拓印技巧,文化园的非遗传承人提前准备了精心雕刻的石板、宣纸、墨汁和拓包,并现场进行示范教学。“拓印时要注意力度均匀,先轻后重,让墨色均匀附着在宣纸上,才能完整呈现图案。” 传承人一边讲解,一边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
学生们分组行动,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盖在石板上,用拓包蘸取适量墨汁,按照技巧反复按压。起初,部分学生因力度把控不当,出现了图案模糊的情况,但在老师和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了要领。当一幅幅印有传统吉祥图案的拓印作品完成时,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拓印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需要细心和耐心,这让我更加敬佩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五一班学生陈昱嘉说,她要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和家人分享这份传统文化的乐趣。
学做面食 “猫耳朵”,感受舌尖上的民俗

面食体验
“揉面要揉到表面光滑,搓条时力度要均匀,这样切出来的小面团才能大小一致……” 在美食体验区,文化园的面点师傅正详细讲解面食“猫耳朵” 的制作方法。作为当地传统特色面食,“猫耳朵” 因外形酷似猫耳而得名,制作过程既考验手法,又充满趣味。
学生们围在操作台前,认真模仿师傅的动作:取一小块面团,放在手心揉搓成团,然后擀成面饼,再切成均匀的小剂子,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滚动,一个个小巧玲珑、形态可爱的 “猫耳朵” 逐渐成型。过程中,有的学生揉的面团不够光滑,有的搓的 “猫耳朵” 形状不够标准,但大家相互帮助、互相调侃,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自己会做‘猫耳朵’了,回家后做给爸爸妈妈吃,吃起来一定会特别香。这不仅是一次美食体验,更让我感受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九班学生宋妍静兴奋地说。
研学促成长,文化润童心

交流展示
此次研学活动,通过 “看、学、做、品” 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近距离接触、体验传统文化,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凤城学校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内涵,在体验中提升综合素养,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班级合影
(图文/清韵 责编/任学锋 审核/梁大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