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第一城——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境内,比邻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0.3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
郭峪古城
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古城墙高达12米,周长1400米,修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古城内总面积17.9万平方米,现存明清古建筑80多院,各式房屋2000余间,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享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郭峪村不但有着精彩绝伦的明清建筑,而且有着荡气回肠的红色传承。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场抗日进步力量与反动顽固势力生死交锋的“郭峪兵变”就发生在这里。
1938年12月,阎锡山大变脸,为达到向日军妥协投降的目的,在山西各地发动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决死队,摧毁抗日政权的“十二月事变”。在阳城派第三行署主任孙楚率400余顽军进驻岩山村,准备向牺盟会和抗日政权动手。
12月14日,孙楚指定的反动县长李英樵武装强行夺取了县政权,中共阳城县委、抗日县政府及各抗日团体的人员火速由阳城城内转移到中共晋豫地委驻地郭峪村。这时转移至郭峪城中的还有浮山、沁水两县的抗日干部和200多名集训的教师。为保护这里的安全,牺盟县长陈发贵到第五专署(长治)搬来救兵决死三纵队第七团。
12月25日,阎顽反动军官在决7团策动叛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郭峪兵变”,晋豫地委和八路军唐支队密切配合,组织了有效的反击。尽管多数抗日干部突出重围,但相当一部分7团官兵与地方干部被捕,有的在突围中壮烈牺牲。阳城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政府被摧毁,抗日斗争一时陷入低潮。
正是在这场兵变中成功脱险的200多名军政干部和共产党员,延续了阳城抗日救亡的火种,为阳南、阳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阳城解放发挥了巨大作用。
郭峪人民铭记历史,实干兴邦。发扬抗战精神,建设和美家园,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不畏艰难,敢于创新。在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各个历史阶段书写着一个又一个辉煌。2018年,郭峪村纳入了皇城相府集团“五村联建,抱团发展”共同富裕联合体,既抓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又抓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把郭峪古城打造成了国家四A级景区。2023年,五个村旅游板块综合收入突破了3亿元。走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富裕富足,生态优质优美的乡村振兴之路。(阳城县老促会 梁廷龙)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