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论坛

    弘扬老区精神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征文

    红色老区映初心 乡风文明启新程

    红色山西网  2025-09-30  浏览:3908

    吕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刘保平 马建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植根于革命沃土的吕梁精神,恰是滋养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作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篇章,吕梁精神以“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鲜明特质,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实践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深挖吕梁精神的时代内涵,让红色基因与乡风文明相融共生,既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开拓。

    一、吕梁老区精神: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吕梁的“精神富矿”

    (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底色,是抵制惰性的“清醒剂”

    在抗日战争时期,吕梁军民面对敌人的封锁、围剿,在缺衣少食、装备简陋的艰苦环境中,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持开展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保卫革命圣地延安,用纺车、镢头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奇。当下,部分乡村仍然存在“小富即安”等消极思想,一些干部群众安于现状、畏惧困难。吕梁精神中蕴含的奋斗哲学,正是破除这种心态的利器。实践告诉我们,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唯有靠双手打拼,才能让乡村焕发新颜。

    (二)顾全大局、无私青献的胸怀,是凝聚共识的“黏合剂”

    从晋绥边区群众“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高尚情怀可以看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始终是吕梁精神的鲜明标识。吕梁作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广大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展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意识。当前,乡村治理中常常遇到公共事务参与度低、邻里纠纷频发等问题,在本质上是集体意识弱化的表现。吕梁精神所倡导的集体主义,能够引导村民跳出“小家”看“大家”,主动参与公益建设、维护公共利益。它启发我们,要想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就要把吕梁精神、老区精神的旗帜高高举起,以此凝聚共识、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乡土环境。

    (三)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格,是突破困境的“发动机”

    吕梁山区曾因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贫瘠之地”,但老区人民从未向命运低头。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和牺牲,都坚守革命理想不动摇。从在石缝中开辟梯田,到新时代打造“吕梁山护工”“岚县土豆花开”等特色品牌,吕梁人民用创新打破资源桎梏。这种“不服输、敢突破”的精神,对当下乡村发展尤为珍贵。它启示我们,即使没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只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让乡村实现从“输血”走向“造血”的转变。

    (四)矢志不渝、敢于斗争的胆识,是激活传统的“催化剂”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吕梁军民形成了敢于直面强敌、以弱胜强的斗争精神。无论是红军东征时突破黄河天险的英勇无畏,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麻雀战”“地雷战”等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亦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吕梁战役中军民协同、浴血奋战的壮举,都彰显了矢志不渝、敢于斗争的顽强品格。这种斗争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敢打硬仗,更表现在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物资匮乏等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新时代“数商兴农”“农文旅融合”的探索,勇于创新始终是吕梁精神的活力所在。它告诉我们,乡风文明建设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在推陈中出新、在守正中创新。吕梁精神中的创新基因,能够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老习俗展现新内涵。

    二、吕梁老区精神:乡风文明是建设幸福吕梁的“灵魂灯塔”

    以红色文化为魂,筑牢思想根基

    红色是吕梁革命老区最鲜明的底色,也是乡风文明的精神坐标。要让革命故事成为“活教材”,让红色遗址成为“大课堂”:

     ——深入挖掘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忠诚故事,重点创作编排了广播剧《刘胡兰》,并开展巡回演出。进一步扩大了吕梁知名度,擦亮了吕梁革命老区名片。挖掘利用晋绥边区“三三制”政权的民主实践等红色资源,通过修缮村史馆、打造红色文化长廊、编排革命题材情景剧等方式,让村民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感悟到吕梁精神的濡染和滋养,让英雄的精神深入人心。

    ——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传承吕梁精神的“主阵地”,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学精神、践承诺,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要求纳入党员管理,通过“党员联户”“先锋岗”等形式,带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工作。

    首届全国革命老区文化传承振兴(吕梁)会议在临县碛口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吕梁老区人民。以此为契机,吕梁市决定为全市281处革命老区村树立标识牌,首批22个村已树立标识牌。同时,为吕梁市红歌协会、离石圆梦协会、临县老促会、汾阳红色敖坡、孝义市老促会、吕梁市读书协会等六个文化传承振兴阵地和临县麒麟山庄基地挂牌,让原本红色的革命老区色泽更艳。

    深入开展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志愿活动,精准对接基层群众需求,持续参与老区精神传承、传唱与乡村文化建设活动,让艺术点亮老区山山水水。临县、汾阳老促会合唱团编排精品力作在全市巡回演出,中阳县老促会的宣传队在工厂、农林、学校演出60多场,把红色印记深深扎根于老区人民心中。完成省老促会《山西红色故事选·吕梁篇》作品征集工作,全市有52篇优秀作品入选,其中六篇被省列入精编版。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同时,吕梁市老促会还力推山西文化名家梁桂星工作室,在北京参加了延安等抗战根据地文艺社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演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向首都军民奉献了优质的精神大餐,同时,让吕梁英雄之花盛开在了祖国大地。

    (二)以文化传承为脉,培育文明风尚

    吕梁的红色文化、民俗传统,是乡风文明的鲜活载体,将其与老区精神结合,能让文明新风更具乡土气息:

    ——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孝义皮影戏、临县道情戏、中阳剪纸、文水子以及省级非遗项目——孝义木偶剧、离石布老虎、岚县面塑等,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乡村,创作反映和美乡村、美好乡情的艺术作品,如“红色故事皮影戏”“新风尚秧歌调”以及反映乡风乡情的剪纸、面塑等作品,在节庆活动、庙会集市中展演展出,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三)以产业发展为基,实现精神物质“双富裕”

    乡风文明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有产业支撑才能行稳致远。要将吕梁精神中的创新、奋斗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

    ——立足红枣、核桃、小杂粮等特色农业资源,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兴县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农业企业,该公司传承老区人民“精耕细作”的传统,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发展有机小米种植,与本县50多个自然村,900多户农户签订订单农业近3万亩,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农户年均收入达到1.5万余元。这促使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借鉴“吕梁山护工”品牌成功经验,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让农民既掌握一技之长,又树立“靠技能立身”的自信。近年来,吕梁市累计培训护工10万余人,其中80%实现稳定就业,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城市文明理念,成为乡风转变的“种子选手”。

    ——发展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项目。依托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民宿、旅游点等,打造一批嵌入式、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创新开展艺术普及等服务,汇聚更多优质资源,更好惠及老区农民群众。吕梁市现有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7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其中,刘胡兰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则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晋绥边区党政军民革命斗争的综合性纪念馆。吕梁市将红色古村落打造成旅游景点,让游客在体验老区革命历史的同时还能领略到黄土高坡的壮丽景色,体验当地的非遗集市、民俗活动等,实现了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以生态治理为要,绘就宜居画卷

    吕梁人民曾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新时代更要将这种坚守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自觉:

    ——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党员带头清理房前屋后的环境,村民自发成立“环境监督队”,让“老区精神”成为整治“脏乱差”的动力。岚县东村镇向阳河村过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乡村振兴开展以来,村民以“革命年代能开荒,如今就能搞清洁”的劲头,全员参与整治,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获评“省级卫生村”。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积分兑换”“志愿服务”等形式,鼓励村民参加公共环境卫生清理等公益活动。方山县积翠镇孔家庄村将志愿服务、村规民约等纳入乡风文明积分制,村民道德意识显著提升,实现了“生态美”与“风尚美”的双赢。

    三、吕梁老区精神:乡风文明是建设文明吕梁的“实践指南”

    弘扬吕梁精神、推进乡风文明,需要制度保障,要让“一时热”变“长久红”。

    政策协同形成合力。整合乡村振兴、文化、民政等部门资源,设立乡风文明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红色文化挖掘、非遗传承、模范评选等项目。同时,将吕梁精神学习教育纳入村干部培训体系,确保精神传承“有人抓、有人管”。

    村民自治激发活力。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让村民自主制定村规民约并监督执行。临县克虎镇创新推行“党支部+村民议事会”模式,将彩礼不超10001元,酒席不超15桌,随礼不超200元等条款写进村规民约,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临县城庄镇阳宇会村由党支部牵头组建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制定了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实现组织建在一线,制度管到实处。

    数字技术拓展路径。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吕梁精神故事会”“乡风文明直播间”,让老区故事触动更多人;推广“积分制”数字化管理平台,村民可通过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兑换生活用品,用科技手段让文明行为“有记录、有奖励”。

    吕梁山脉,依旧巍峨;吕梁精神,历久弥新。当艰苦奋斗的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当顾全大局的胸怀化作邻里互助的暖流,当自强不息的品格催生创新创造的活力,吕梁精神必将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滋养出兼具红色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乡村新风貌。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精神的最好传承,更是吕梁老区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书写的崭新答卷。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