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论坛

    文水传统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红色山西网  2025-02-18  浏览:5944

    中医文化即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是指有关中国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其实中医在西医传入中国前并没有中医之称呼,而是叫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岐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青囊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悬壶的来历有个故事。《汉书·费长房传》记载,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里面富丽堂皇,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人们积累了原始用药知识。夏朝有了酒,商代发明汤液,西周出现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中医理论基本形成,出现解剖和医学分科,扁鹊奠定了“四诊法”基础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等。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奠基,并运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张仲景认识“八纲”,总结“八法”,华佗创立“五禽戏”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孙思邈收集药方,著有《千金要方》等采用辨证治疗;两宋医学分科完备,统一针灸穴位,重视中医教育,设立“太医局”“校正医书局”;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提出独特理论和方法;明代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明清出现温病派、时方派明末清初,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清代温病学派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等理论,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清朝末年受西医冲击,中医陷入存废争论。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其特色疗法主要有针灸、推拿拔罐艾灸耳穴压豆

    历史上,文水几乎村村都有医生,这些人悬壶济世,德高望重。北关胡德厚潜心钻研中医,主攻外科和针灸,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他医德高尚,不分贫富,随叫随到,尽心竭力。给病人用药不收药费,医治好病人不接受报酬。家里门亭下挂有一金字大匾“悬壶济世”,是附近村的40多个村民集体赠送他的。民国期间,村民推举胡德厚当村长,连续当了两届,自己总是贴上钱财,日子过得越来越穷。第三次村民又选他当村长,他说什么也不干了。

    方圆村成敦川精通中医,留有一把长长的白胡子,人称悬壶济世的活神仙。他医术精湛,待人真诚,医德仁心,有钱没钱都诚心救治。老百姓都愿意让他看病,有时候他诊断是小病,就会送一包草药,回去一喝果然见效。成敦川培养了很多中医徒弟,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大城南康家秀才人称秉秀才,懂医,给村里人看病。后来,曹世俊成了村里有名的中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对贫穷人家免收医药费。他知识渊博,懂易经,能用文言文和白话文讲《三国志》等书,深受大家欢迎。南徐米联及是位秀才,也是村里有名的中医,开有和厚堂字号,宅院分东西两院,西院是场院,大门在院落东北朝北开,门内悬有村民赠的大匾“佛心神手”。

    清末民初,苏家堡苏东庭是文水城南首屈一指的大户,家里“庄稼搅买卖”,除了有土地,在祁县、汾阳等地还开有银号。苏东庭生有四个儿子,村里人分别称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四先生。四先生是医生,既能给人看病,也能给牲口看病,村里人称人兽两医。村里苏福祥祖传中医很有名气民国期间,闫家社闫树勋,字子箴,是私塾先生,懂医术,经常给村里人看病,主要以针灸为主,治疗喉炎是他的专长,因家族排行十一,村里人称十一先生。下曲村宁体秀是这一带的乡绅,懂中医,会看病,威望很高。

    张家口是内地与边塞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俄罗斯等的国际贸易中心,南明阳村的陈立名曾在祁县一家票号供职,20岁便被派往张家口创建票号分行,并委以掌柜重任。陈立名精通中医,擅长书法,经常为客户义诊看病,为商家书写牌匾,他经营的票号顾客盈门。

    北辛店万济堂药铺创始人贺光亨,医道高深,用药得当,精通各种疑难杂症。经他之手几乎都能药到病除,故有“活神仙”之尊称,当时太原、榆次、太谷、平遥、祁县、汾阳等地患者来医治者络绎不绝。民国期间,战祸瘟疫多,他与贺年贵共同熬制中成药,为无家可归的患者及贫困者免费治疗……基于种种,他的医德、医术在十里八乡深得人们颂扬。

    朱家堡村有中医薛承恩、薛玉良、薛生泉、朱连等。青高村有中医常达仁、宁东来、王风旗等,他们医术高、医德好,乡里乡亲看病经常不收钱。门世村侯庆元和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医生,其六子中有四子也在行医。村东正街路北有座坐北朝南二进宅院,街门楼子在院东南朝南开,两边有石狮。门楼上悬挂有村民赠的“妙手回春”木匾。杨家寨胡钟慧在村里行医,看烧伤更是有独家秘方。其后人胡乃武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保贤庄梁培章年轻时在清徐清和源面铺学徒,因其勤奋好学,深得器重。抗日战争爆发后弃商回乡,自修中医,尤其擅长伤寒病的治疗,走街串户为乡亲看病,因其医术精、态度好,被乡亲们尊称梁先生。那时伤寒病就是瘟疫,称“滚伤寒”,当时为不治之症,大流行时非常可怕。20世纪40年代中期,伤寒曾在保贤庄及周边村庄流行。梁培章用大灶锅舍药救人,而且药到病除。梁先生的名号更是闻名于周边村落,以至数十年后每每提起此事,乡亲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其后代多学有所成,亦不乏医德高尚的医师。

    西街常桂芬的父亲是西明阳人,祖传名医。常桂芬嫁到西街,从小得到父亲的真传,医术高明,特别是皮肤外科,远近闻名,深得老百姓爱戴。北街广顺信中药铺,由河南王姓、罗姓二人任掌柜,坐堂先生是中医名家孟吉虎。南关王伯川开着中医诊所,柳英彪父子经营兽医所。武午村梁恒超精通医术,村里人有个病痛都愿意让他给瞧瞧。梁恒超总是热心地给乡亲看病,从来不收钱。孝义村北门真武庙下面有三孔窑洞,住着三四个懂医的和尚,中间窑洞里有两排药柜,是村民看病买药的地方。

    马西村碑楼地有两通碑,一通记载着村里下葬人时,遇到一神人看见棺材往外滴血,那人蹲在地上看了看血便对主家说,此人还活着,主人打开棺材,果然人活着,于是立碑以记。另一通碑记载着一位孝义镇医术高超的韩姓医生,在马西看病不收钱,名声大震的故事。

    文倚村李唐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文章,生有儿子李泮池、李清池。李泮池是一位名中医,附近村庄的人都找他看病,随叫随到,不计报酬。村里一直流传着李泮池给阎锡山的小老婆看病的故事。阎锡山15岁时就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一敬长女徐竹青结婚。29岁时,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徐竹青也入住了太原的都督府。两人夫妻恩爱,婚姻十分幸福,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孩子。经医生检查,是徐竹青没有生育能力。阎锡山留过洋,见过世面,对此满不在乎,还说:“钱财儿女,强求不得。”对妻子还像从前一样体贴与关爱。阎锡山父亲阎书堂知道徐竹青不能生育后,便逼着阎锡山娶小老婆。开始,阎锡山死活不同意,阎书堂火冒三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能对得起祖宗吗?”于是阎锡山娶了大同姚家角的许姑娘。徐一敬认许姑娘为干女儿,改姓徐名兰森。徐兰森先后生了四个小孩,有三个夭折,身体总是不适,请了好多大夫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人给阎锡山推荐了李泮池,李泮池多年在村里研究疑难杂症,果然药到病除。阎锡山给李泮池挂了个匾,还免除了村里的一些杂税。阎军一度不让村里聚集唱秧歌,但知道李泮池喜欢听秧歌后,对文倚村唱秧歌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李泮池之子李字忠别名许平峰,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先后在清徐中学、汾阳中学任职。

    乐村楼上街有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大门上悬有三块大匾,格外引人注目。两块蓝底金字,分别书“妙手回春”“济世救人”另一块红底金字,题“第十一人”。这是名医李文祯的宅院。李文祯继承了行医祖业,技艺高超,诊伤寒、妇科病更为拿手,在文水、祁县、太谷、平遥等晋中一带享有盛名。清光绪三年(1877),祁县里村张员外家小女得病数月,虽经本县名医诊断,都是含糊其词,不能确诊,便决定到乐村请李文祯。李文祯用心把脉,少顷琢磨,便告诉员外实情。员外再问:“不知是男是女?”李文祯答曰:“是男孩。”后来,张员外专程赶到乐村给李文祯送来一个50两的“镜”字元宝和锦缎数匹,这事传遍了周边县。文水县令杨恩溥也经常请李文祯看病,并赠“第十一人”匾额予以褒扬。“第十一人”意思是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名医,现在又出现了一位。从此,李文祯名声更大了,不仅在家看病的人排队,还经常外出行医。有时候坐马拉轿车回来,50两的大元宝往车轮下一塞,轿车稳稳地停下了,轿车上还放一袋铜钱。于是李文祯的两个儿子李本立、李本荣开始修建这座三进宅院,所有用工都是当天结算工钱。

    李文祯去世多年后,一天,外院突然来了一群人,只见一位白发老者带领男女老幼五六十口人,老者一声口令,所有人齐刷刷地跪在厅房前大院里,整整跪满了一大院,面北叩首祷念。而后老者向大家讲起了一些往事,原来是祁县里村张员外家后人,来祈拜李文祯。因为当年李文祯不仅去祁县给张员外的女儿看好病,后来还多次远赴祁县给张员外家人看病,身心疲惫得病而亡。张员外家族很觉愧疚,便带族人前来祭拜。

    李文祯之孙、李本立之子李致祥也是妇科专家,人称祥先生,让他看病的人很多,有时候轿车、滑竿、推车之类从大门一直排到村东三眼阁处。民国后期,年事已高的祥先生,还经常坐在太师椅上,让人抬上出诊。祥先生的侄儿李春俊也是从民国后期开始行医。李文祯第四代孙李会昌,第五代孙李天刚、孙女婿郭志强也均为医生。李致祥之孙李迪昌,在黄埔军校时名为李密,又名李肇明,曾是国民党上校副团长,抗日战争结束后离开国民党军队去西安财经学院学习,后任山西银行总会计。

    乐村太平街李家出了主治中医师李济生,他总结的“块”“痛”“痒”“热”“丹”“咳”“泌”“瘦”“疡”九字方针,写出了癌前症兆。他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转好的原则,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他德艺双馨,深得村民信赖。

    韩村李培英、韩天富通医术,经常给村民看病治病;张金凤、董大女、孟转玲均以接生为主,也通医术,主要以中医针灸为村民看病。村里有在马路上倒药渣的旧俗。据说,药渣被行人踩了,病人的病就被行人带走了。其实,在路上倒药渣是有原因的。传说,唐代名医孙思邈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堆病家倒在地上的药渣,一眼便看出配药成分不当,弄不好会出人命。于是他立即查访到服药之人,重新抓药,救了那人一命。从此,一些人将药渣倒在路上,为的是万一吃错了药,可让良医识而救之。

    上段村郝悦隆青年时期在太谷一家木工铺当木工。当时农村经常流行传染病,尤其是伤寒传染很快,死者甚众。见此情况,郝悦隆便弃工回乡,立志学医,济世救人。回村后他一边务农一边学医,清光绪十七年(1891)他自学成才,开始给群众治病,从此行医45年。他乳名学则,人称学先生。学先生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尤其善治伤寒症和妇女病,对穷人经常不仅免费看病,还要送药。有一次去原西村给史兆瑞家孩子看病,看见他家连火都生不起,学先生看完病后,掏出几百铜钱留下让他家买煤烧。民国十八年(1929),全县闹灾荒,有许多穷人欠得药钱收不回来,学先生让儿子把没有收回来的欠条全部烧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红十字会招募救护人员,在太原耶稣教崇实中学读书的西城籍学生李效育、王仪经考试被录取。从秦皇岛乘法国轮船到达地中海北岸的马赛。1918年战争结束后,李效育在祁县开设了春生医院,后迁太谷。当时晋中一带白喉病流行,李效育以马血清白喉抗毒素注射,治愈者甚多。从此,当地医学界增强了对西医的信赖。王仪回国后在太原炮兵部队任上尉军医,后回乡开办诊所。村里还有王敬武,曾留学日本,是晋绥军军医,后也在村开办诊所。

    据说,西石侯村名医李伯佐号脉是个好手,能号出胎儿的月数和性别。李伯佐医德高尚,穷人来看病他总是少收或不收钱,深受村里人的爱戴。除了李伯佐外,村里还有李彩云、李继周、范喜成、谭连庆、段成荣段成荣也叫模先生、祥先生、茂科先生等都是医生。传说,交城知县得了个怪病,求医无数未能好转,听说西石侯有位名医杨二先生,便请他去医治,果然药到病除。杨二先生根据村民的请求,给知县提出要在文水和交城交界处修条堰,以缓解西石侯的水患。知县犹豫地说,这样会影响东汾阳的退水吧?杨二先生说,知县大人可以实地看看,东有磁窑河,西有瓦窑河,不会影响东汾阳的退水的。知县觉得有道理,于是一条保护西石侯的闸板堰诞生了。西石侯乡绅李宝善很有威望,自己也懂医术,人称宝善先生,村里大事小事他都愿意帮忙。

    西石侯村里有三位接生婆,她们是靳秃奶奶、可义娘娘、赖牛奶奶。她们待人和蔼,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有求必应,功德无量。靳秃奶奶曾得病去世了,亲友们看了最后一眼正准备出殡时,人们发现她动了动,马上背她到炕上。她真的起死回生了,而且又活了十多年。

    河西村里有两个接生婆,一个是姜柱的老婆,另一个是从杏花镇上庙村嫁给河西姜锡亮的褚玉英,人们称六婆姨。那个时代医生是不负责接生的,因为大多数的大夫都是男性,所以说村里妇女要生娃时只能够找接生婆或者是比较有经验的老婆婆,这样看来接生婆对村里是非常重要的。她们风里来雨里去,迎接着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

    民国初,私评樊连科采用中医施治与白喉血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白喉病,效果极佳,治好了不少危重病人。横沟村里有两位中医很有名气,一位是李联义,不仅医术高,而且态度好,对穷人更不计较报酬,经常免费治疗,特别是治疗伤寒有其独门绝招,他还将自己的医术传给两个儿子李庆云、李步云。另一位是郭永祥,主要是针灸,给村民都是免费治疗,最拿手的是妇女产后出血,一针便好。北白村王源永曾是私塾先生,也懂中医,经常给人看病。在村西北后街中巷路西有座三合院,砖雕街门朝东,东西厢房各两间,正房五间,中间的一明两暗是普善堂药铺。王源永曾召集修建文昌庙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培铎负责购买和加工药材,二儿子王培鑑人称双成先生,是十里八乡都信得过的医生。在王家看病没钱买药的就记账,什么时候有了钱再付,实在给不了钱的也就免了。由于王家行善积德,民国二十四年(1935)王源永去世后,葬礼办得很红光。平陶村里的王鸿藻是个中医,乡里乡亲有什么病痛都会找他号脉、抓药,有没有钱他都会热心对待。崖底村成守德、郝庆余、张凤楼是医生,成守德治外伤很有名。东夏祠郭建信、郭万富是中医,为村民诊治疾病。北夏祠崔彪是中医,给村里人把脉看病,后来迁到孝义村。穆家寨穆裕泰是位中医。赤峪村西甘泉寺有名僧人是县城内的,名仁高,精通医道,经常给人看病,附近村的人也来寻医问药。北张村阎良谋懂中医针灸,阎大柱的爱人是接生婆。南武涝王之诚是有名的中医。北明阳陈芝瑞是中医,在观音庙开有中医铺,把妊娠脉很准

    据清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一年,瘟疫大行,南武等都至有灭门无遗者。儒医武承业晋风翔广用良药起之,全活甚众。”东庄侯宝泉是外科医生;侯锡珍懂中医,曾当过村里的书记员。西庄翟七则是名医,曾为慈禧太后看好了久治不愈的病,老佛爷赏了他黄马褂。据说,慈禧太后还说过要来西庄看望翟七则,后来因宫里事多没有成行。西宜亭闫安居住在村阁儿底,曾在祁县学买卖。婚后连失三子,下决心投身医学,重点攻克中医针灸。通过本人钻研学习,很快掌握了中医针灸、脉相、妇幼科等医术,在南关一诊所坐堂行医。清代晚期,王家社名医赵克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支银针救治过许多人,挽回了不少人的生命,但他分文不取,无论贫富一视同仁。

    当年南白一带有传教士,西明阳常学孔曾拉上粮食到南白入道学医,后来随父亲常广玉在北平边经商边学医常时和精通针灸,当过村长。西明阳常广玉之子常学孔乳名立富,在京城经商期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街头遭到洋鬼子的毒打,气愤地返乡回村,一边经营土地,一边为乡亲们看病。他信仰佛教,乐善好施,经常住在庙里,他佛号明修,号称“活神仙”。他为穷人看病从不收费,在行医实践中,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治疗烧伤、疮疡、皮肤疾病为主的常氏中医皮肤外科。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范围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特色专科等不同阶段。常氏祖传中医皮肤外科以《医宗金鉴》的《外科心法要诀》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纲领,治疗以内外并重,首辨阴阳为指导。外用以膏散为主,自炼丹药膏散,自研组方,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配方。

    晚清时期,常广玉与父亲常顺活动于京城一带,形成了亦商亦医,耕读持家的严谨家风。第三代常学孔,从京城返乡后在西明阳村一带行医,并研制了以治疗烧伤、疮疡、皮肤疾病为主的散膏剂。第四代常桂仙、常桂芬,自幼随父行医处理外科疾病,熟练掌握了家传散膏剂的配法和应用。常桂仙嫁北明阳陈国太,常桂芬嫁县城西街武秉红,两人均成为当地名医。第五代常运权承接医学家风,自幼学习中医外科,至今应用于临床,行医于西明阳村,专治烧伤、外伤感染、疖痈等疑难杂症。第六代常强、常岑,分别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和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随父亲推广应用八宝珍珠散、祛腐生肌散、桃花散、常氏烧伤膏等,常氏祖传中医外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收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良李家膏药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甚至远销山东、河北等地。在清朝咸丰年间,李家祖先李寿荣擅长医道,常外出行医看病,是一位很有名的郎中,经他医治过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邻近县乡广为传颂。据说,当时有位县太爷的家属身患奇疾久治未愈,但不愿外出求医,得知李寿荣行医有道后,便差人秘密把李寿荣请到家中为其家属看病。李寿荣果然药到病除,家属病愈。县太爷非常感恩并取重金酬谢,李寿荣谢绝。这一善行义举深深感动了这位县太爷,便将两张家传秘方赠送给了李寿荣,同时嘱咐他此方珍贵,万不可遗失外传,据此方可制丹丸或膏贴。此秘方一为万灵膏,一为万灵丹,由32 味名贵中药材合成。李寿荣在此秘方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又增加了30 味名贵中药材合成62 味独家秘制膏丹。至此,李家神奇膏丹广传于世。万灵膏外贴,主治刀、枪、棍、棒等器械所伤,风湿病痛,内毒积淤肿痛、化脓溃烂等,愈后不留疤痕。万灵丹内服,主治惊风、迟呆,适用于小儿惊厥、抽风、睡卧不安等症。这两种神奇药品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从李寿荣开始便坚持传子传媳不传女,由李寿荣传于儿子李夺元、儿媳文开贞;由李夺元、文开贞传给儿子李国珍、李国钰以及李国珍的媳妇文月英;文月英又传给儿子李九儿、李冬林。

    新庄李汉史的父亲在交城老字号卫生馆做事,他们生产的五香调料面,创始人为明清时期著名学者、医学家傅山先生,他根据特定的气候环境、饮食口味、生活习俗,结合多种中药材药性和植物香辛料配比而成。据记载:“明代末叶,交城县城东街新立药店字号,取名卫生馆。其财东系傅山之亲戚,掌柜邀请傅山书匾,傅山慨然应允,当即研墨润笔,挥毫成书‘卫生馆’三个字。傅山六顾交城之际,借宿于药店,望管账先生面容憔悴,切其脉知其脾胃有疾,遂以十八味中药配伍成方,连服三服即愈。因其芬芳浓郁,美味适口,久而久之,人们由服之治病而演变为烹调佐料。”卫生馆五香调料面由佛教净土宗祖庭交城玄中寺周边特产花椒为主料,辅以八角、茴香、丁香、小茴香、高良姜等18种药食同源类天然植物香料,经古法炮制,通过磨粉、细筛、焖压等传统技艺精制而成,因而味道芳醇,味美浓郁,味厚持久。卫生馆五香调料面具有开胃、化涩、散寒、温中、暖胃、理气、止痛、去腥膻的特性,可用于炒菜、炖肉、调馅和调制各种凉菜、汤类、风味小吃等,长期食用具有调节脾胃、增强食欲、强身健体的功效。受父亲的影响,李汉史精通中医,妇科更在行。西街路西有宅院,大门在院落西南朝南开,倒座南房连大门八间,东西厢房各六间,正房八间。宅院南有一小院,街门朝东,有四间南房,五间西房,西房就是他家的中药铺。李汉史之子李仁智及孙李永昌继承了祖传中医,在村里为群众把脉看病。

    石永村东街路南有座杜崇德二进楼儿院。杜崇德是文水、交城、清徐、汾阳、孝义一带颇有名望的人兽两医,人们敬称四先生,据说还在河南、陕西一带盐务局任过职。其父亲杜庆余为清末民初文水名医,其子杜贤晦民国二十六年(1937)毕业于太谷铭贤中学,一生潜心钻研中医理论,不断总结经验,把中医理论移植到兽医方面,总结出一套人兽两医的成功经验。村里裴世亮曾跟着四先生学兽医,也成为有名的医生,并培养出许多兽医。石永村西南湾有座韩家宅院,韩家祖上聪明能干,人称精瓜壳子,是这一带有名的中医。韩养奎继承了祖上行医的职业,在村里成了一名带有神奇色彩的中医,传说,他有时候扎针不是扎在人体上,而是扎在桌子上。

    沿磨村张克敏外号张一针,原来是个窑工,经常偷懒。一天,他偷偷跑出窑在土堂山的南天门睡着了,梦见一位白胡子老人从身边经过。醒来时,身边有个盒子,盒子里放有两根银针,据说是一阴一阳。从此,他以行医为生。一次,祁县万财主家女儿得了重病,曾经许诺说:“谁治好女儿的病就把女儿嫁给谁。”可是女儿却久治不愈,正准备后事。张克敏来到万财主家说他能让其女儿起死回生。万财主听了并不相信,不过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让他一试,结果真的一针下去治好了。从此,张克敏就被称为张一针。而且开价就是“一针十两银”。万财主把女儿许配给了张一针,在东旧城村买了一条街,称之为张家街。

    贯家堡有位张姓医生,人称忙财主,经常忙着给人看病。云周村赵席林是医生,懂中医,善针灸。城子村成文焕是位中医,常年为村里人把脉医病;渠玉莲、刘云仙、武叶则是村里的接生婆。新堡温敦是位医生,不仅懂中医,还在太谷学过西医。张士林是位武术高手,在太谷学过形意拳,还懂中医针灸。武家寨村的武万昌、李玉真是医生,刘礼安的妻子会针灸,孝义村的王先生也常到村里给人们看病。根虎大娘、武瑞旺的母亲是村里的接生婆。东城程兆林、岳牛儿擅长中医针灸,程怀枝主治儿科麻疹。新立村王春良以行医为生王增光受父亲影响也懂医,积极组织村里人接种牛痘,县里曾授予他“热心公道”大匾。王达也曾在村里为儿童接种牛痘。南庄王学温字子和,是位中医,医术高、医德好,特别懂得心理疏导,深得村民信赖。汾曲村王重贤懂中医,给人们针灸治病。刘家五大娘、立根大娘、亥成大娘是村里的接生婆。温云营王庆云是中医高手,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杨乐堡秦秀生是位名医,很多祁县医生看不好的病人都来杨乐堡投他看病,尤其是看妇科病最拿手,有时病人在门口能排起长队。曹家山曹仕寿在横尖天帝裕杂货铺当二掌柜期间,自学中医,据说挑灯看医书用了几大瓮油,学会了针灸。他的针灸可以“烧山火,透天凉”,一针下去让你发热就发热,让你发冷就发冷。村里金有学中医,据说去了马来西亚开了诊所。孟家庄孟宪斌是位中医,有一手治疗脉管炎的绝活,免费给人治疗随叫随到。闫家堡王直亮是位中医,常给人免费看病。他当过村长,懂武术,在当地很有威望。下曲庄村曹清源是有名的儿科医生,特别是医治水痘更是一绝,据说,他有治疗水痘的秘方。苍儿会陈永福是村里的医生山里有五十多种中药材,农闲季节人们进山去挖药材。

    田家堡安施礼是位有名的医生。平遥达蒲李氏原籍陕西汉中,元朝有李实任官山西,遂落户平遥县达蒲村,清雍正年间李氏开始经商,据说,第一家商号是在达蒲村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经过乾隆、嘉庆两朝,商业利润有增。嘉道年间,在经理雷履泰的策划下,西裕成颜料庄适应埠际商业清偿需要,开始进行汇兑业务,日趋繁荣。道光初年遂将西裕成颜料庄改为专业汇兑业务的日升昌票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自从创立票号后,利润甚丰,财富骤增。李氏于道光三十年(1850)在达蒲村新盖高楼院三处,同时又投资新设商号十多处。李氏以日升昌和谦吉升票号为中心,在平遥县城设有日升裕、日升厚、日升通钱庄及日升布庄和日升货栈;在天津设有东如升等店。李氏所设日升裕、日升厚钱庄在平遥县钱业中,曾操纵行市,称霸一时。日升昌票号创始时,当家财东是李大全,李大全故后由其子李箴视主事,李箴视弟李箴言人称李二魔。李二魔得了瘩背病久治不愈,打听到田家堡名医安施礼,知道他看病有劫富济贫的习俗,便穿着褴褛,从庄稼地步行上门求医。安施礼边把脉开药边说:“看你穿着像个穷人,就给你开几副药好了吧,要是像达蒲李二魔那种有钱人,这病总得跑五六回,花一个金元宝才能好。”果然,吃了几副药后,李二魔的病好了。他让人用轿子抬着一个金元宝送到了安施礼家。安施礼看好李二魔的病,在平遥名气更大了,经常有人请到平遥看病,有时候晚上回来,汾河的船家总刁难安施礼,不加钱就不给摆渡。这事传到李二魔耳朵里,他派船工专门来接安施礼。船家一看李二魔派船工来接,再不敢刁难安施礼了。

    孟姓是西宜亭主要姓氏,孟氏耕读传家,诚实守信,人才辈出。孟庶常,字吉甫,孟自得后裔,幼年在家庭书院受祖父孟承圣私教,本人自幼酷爱医学,12岁在家自学中医,刻苦钻研,博览医书。16岁开始给人看病,他一边看病一边在实践中探索,他以德行医,以仁交友,成为当地有名的好中医。民国十四年(1925),应城内广顺兴药店特邀,进城坐堂。民国二十九年(1940),因支持抗日,给八路军伤员疗伤,被日军抓捕。出狱后,回村继续行医,并任村长多年。当时伤寒流行,他用中药看好了许多人的病,挽救了无数条生命。民国三十一年(194211月,日伪第五次强化治安,因孟庶常给抗日民主人士看病,被列入抓捕名单,后侥幸逃脱,出走北平。民国三十七年(1948),应文水城内北街广顺兴药店再次邀请,孟庶常到药店坐堂行医。樊家庄拳师樊占魁的三儿子樊建德民国二十六年(1937)参加了文水游击队,任卫生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暂136团司药,后在晋绥西分区司令部当医生。

    前庄古槐西边是一座四合院,正房和西房保存比较完好。正房是三间两房的砖瓦结构,西房是三孔石砌窑洞,东房和南房已成废墟。在正房墙壁上有明显的墨迹:“吉日甲午年秋八月初八再游前庄:旧事前庄赵姓家,百里香名布衣夸。一生医道山重转,针治百病赛佗华。——题神医赵升山。”字迹看上去笔酣墨饱,神气畅然、刚柔拙巧、雄劲有力。也许是为了押韵,把华佗写成了佗华。根据落款时间推算是2014年秋。是谁写的呢?落款写着“君思子”应该不是真名。为什么房主早已搬离,现在仍有人在怀念他们?原来,这两间正房住着赵高山、赵升山兄弟俩。他们的母亲是交城大营村人,是祖传中医世家。赵升山学得一手针灸技艺,一生行医不收钱,救治了许许多多老百姓。很多疑难杂症在他的治疗下好转,挽救了一条条即将逝去的生命。他还给十里八村的乡亲免费接生,遇到大出血,他一针下去便止住了,乡亲们都称他是神医。

    赵高山的大儿子赵有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便参加革命活动,民国二十九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八路军武工队队长,是交文支队的重要力量。据说,赵有和枪法很准,且双手都能射击,人称双枪队长。当时抗日政府驻扎在后山,因此前庄就成了抗日政府的前哨。在前庄的红鸡毛山上有一棵消息树,站在山上就能看到城门。放哨的人看见日军出城,便放倒消息树,八路军和老百姓就开始转移,前庄的群众常去后周山的山洞躲避。赵有和经常组织武工队锄奸、炸碉堡,前庄成了八路军的红色交通线。一次,赵有和带领战友们去平川执行锄奸任务,任务完成后他们又饿又累便在南徐村休息,却被敌人发现。战友们跑出村沿麦田撤离,当时麦子不太高,他们只能弯着腰跑,只要一直身,敌人的子弹就会扫射过来。一位战士牺牲时,把枪递给赵有和说:“枪不能丢下。”等到他们安全撤回前庄时,几位战士口吐鲜血,赵升山马上给他们治疗。赵家西房安有一口大锅,武工队出去执行任务经常晚上回来,只要听到村东有狗叫声,便开始点火做饭。有的战士在赵家一住就是三年。有时武工队隐藏在山中的古墓里,赵高山便一次次地给战士们送水送饭,赵升山给他们看病治伤。赵家的亲戚中有的受到牵连被敌人杀害,有的被迫远走他乡。

    抗日战争时期,东岩寺是八路军战地医院。民国27年(1938)初,文水县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战动总会游击第一路纵队第三支队后,驻扎在中庄、程家庄一带。由于战斗十分频繁,生活环境恶劣,因而伤病员逐渐增多,为此支队领导决定组建战地医院,由在阎锡山军队做过医务工作的文水籍战士胡思俭筹建。胡思俭等带着从旧军队溃退时带回家的药物和简单器械,建立了三支队第一个卫生所,地点选在东岩寺。当时,常见多发病为感冒、肠炎、痢疾、疥疮、夜盲眼,猩红热、疟疾等,由于药品短缺,卫生所人员在当地群众指导下,广泛采集中草药,利用民间验方、土方治疗,以食盐水代替消毒水,将用过的药棉和纱布洗净,经过蒸汽消毒后重复使用。一般性的腹痛、腹泻利用步枪子弹的火药或自制鸦片酊止痛、止泻等。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一是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在历史传承,寓创造于解释,寓革新于继承,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二是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中医理论的发展始终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强调和谐、互补,以解决实际健康问题为导向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直观把握。三是有机的自然主义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体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四是运用超越空灵语言中医在交流经验时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方式,这是由于其对事物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体现了中医文化空灵淡雅的性灵境界。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中医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危机与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中医自身的传承延续,更影响着整个卫生体系的多元化与完善性。自西医学传入中国之后不久,对中医的兴废之争便开始了。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公开打着废弃中医的口号,大肆宣传中医是伪科学,把几千年来,忠实维护着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祖国医学,说得一无是处,中医的传承发展带来了重重危机。这危机首先是来自社会,近年来出现的反中医势力主要来源于文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界。其次是来自中医界本身,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否定中医,抵制中医的现象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与中医界本身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医人才培养不到位,中医生的自信心不足,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舍本逐末等问题。此外,中医界有些学者没有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中医,认为中医至高无上,无所不能,这种盲目自大也是危机的来源之一。

    中医药发源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才发展到今天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当然其中遗留一些陈旧落后和不科学的成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科学是一种对各种知识不断探索发现,不断完善,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滞和休止的。疗效是医学的生命,没有疗效的医学肯定是短命的医学,中医也不能例外,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中医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一直传承至今,并且长盛不衰,是由其社会价值所决定的,并不是为个别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构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实证主义存在差异。科研工作者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验证中医理论时,面临着诸多技术与理念上的困境,导致中医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受到阻碍,在国际医学舞台上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再加上人才培养的困境、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现代医学竞争压力、文化认同感淡化等方面,导致中医发展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中医需要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加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融合研究,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完善中药质量监管体系,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医在慢性病防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加大中医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中医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掌握当代中医发展现状市场规模扩大政策大力支持技术融合创新国际化进程加快多元化趋势

    在实践中弘扬中医文化,抓好教育推广医疗实践文化传播产业发展几个方面。中医文化在教育推广方面可通过多种创新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医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艺术与娱乐创作中医主题的文艺作品开发中医文化主题游戏开展体验式教育建立中医文化体验中心组织中医研学旅行跨学科融合教育与体育生物学科融合将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功法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引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利用社交媒体与在线平台开设社交媒体账号搭建在线学习平台。继续注重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动静结合正气为本中医养生理念;发扬中医独特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诊断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强调养生预防丰富的治疗手段。要将中医文化与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运用中医诊断技术现代化引入先进检测设备传感器技术应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以及智能化生产,实现中医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只有如此,中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破局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梁大智(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部长、吕梁市首批乡村振兴文化特派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