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老区论坛

    镰刀和锤头的衔接

    红色山西网  2025-04-27  浏览:3999

    先父、本人、儿子,父父子子的衔接是方方面面的,最精彩的瞬间谱写在“金黄色党徽图案”上。

    衔接的源头是原临县白文镇南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家父李士元同志。1938年,16岁的父亲为赴国难,加入临县牺盟游击队,次年编入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1942年转为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35团特务连战士,在静乐、宁武因长期蹲守伏击日寇而患皮肤病,于194412月持第六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签发的“护照、路条”,返回白文养病,随之当村公所民兵副中队长参加“土改”。194710月入党,为白文乡政府青年团支书兼白文村党支部组织员。19584月,因不识字被补贴30元退出公职,到离家30华里的南坪村创办林场,后转为生产大队,连任党支部书记至1985年大队撤并。

    家父旧话常提:“我就是信服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

    从抗战老兵而乡团支书再村党支书的家父,数十次出席省、市、县的劳模会,是山西的造林模范和吕梁、临县的优秀党支部书记。1963315日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开幕,父亲胸佩红飘带,坐立在1228名代表中。

    连任村干部38年的父亲花甲归家,无分文养老报酬,退役军人补助也是凭珍藏已久的“护照、路条”在上世纪末才申领的。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宽慰了在党60年父亲无怨无悔的忠诚。“老人家把这枚纪念章看作党对他一生奋斗的全部奖赏,时常挂在胸前,时刻记在心里。”

    中共临县白文镇委员会公祭家父的定论是:“李老先生的一生是与贫苦抗争的一生,是倾心革命的一生,是公私分明的一生,是对党忠诚的一生,是为党奉献的一生。”“他面对侵略,顽强抵抗;遇到困难,坚定克服;路见不平,挺身而出;见到弱小,伸手相助;呵护侄子,视同己出;教育子女,严爱适度。”

    本人李海光,是父亲以身许党的杰作,生身名字契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光照千秋,无欲则刚。”我从家父老茧皱裂的手中,接过了农民阶级的镰刀,成就了和工人阶级的锤头无缝衔接,彩绘成“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我本山村小子,幸运地赶趟1978年的高中招生改革,凭上学分配食国俸禄。19887月入党,次年入列县管干部。执纪执法岗位十多年的锤炼,让我走马丛罗峪镇党委书记,成为山西省沿黄河公路开工建设第一米的六位奠基书记之一。晋陕峡谷沿黄公路的开山鼻祖是临县,临县段的破土点燃了山西省委的决策火炬,山西沿黄公路全线启动仪式在临县打响了发令枪,惊醒了蛰伏对岸的陕西段。

    得沿黄一号公路辟地惊世的天时地利人和,丛罗峪镇由乱而治,跃升为全县综合先进,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班子全员受奖,我被县委、县政府错誉为“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领导干部”,“公路建设先进工作者”的银质奖牌胸前闪耀。

    家父喜心于色:“我是农村支书,你是公社书记。你超过我哩。”话中带着丝丝难以察觉的自叹。

    海光宽慰父亲:“我沾得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光。”

    非此,我只能被“推荐上高中”的铁锁挡在门外,双脚裹泥,“黑海、无光”。

    非此,我跻身不了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不出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书籍,成不了“好家风就是生产力”的立论人,写不好《<红楼梦>中的临县话》,当不了临县话进国家语委“语宝”平台的唯一发音人,不能把“临县话”研究专著入藏国家图书馆,获不得“银发人才”的桂冠。

    非此,我或无缘为镰刀和锤头的美好衔接增光。

    儿子李辰龙供职北京,是手执锤头的党支部副书记。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者、使命的继承者。我刻意用儿智、经子手,奉送父亲传后的“护照、路条”“抗战纪念章”归国,《山西日报》客户端、《吕梁日报》头版通栏大标题:“吕梁抗战文物首次捐赠入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此举慰父魂宽我心教儿行。

    201112月,李辰龙同志成为沈阳大学2009级设备工程班的首位党员。20138月,他被中铁建工北京分公司怀抱,聚焦点是“党员,班长,连续三年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学金”。岗前培训中被跟踪观察到“从餐厅、课堂、球场、宿舍、浴室到厕所,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得以留公司经营开发部。

    心灵思全言少的黄河小子用十年功夫,锤炼成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副经理(主持工作),党务业务一肩双责。

    为父者心喜于后生在广阔天地作工业强国的锤头,做党的基层干部,是一柄青春蓬勃的金色“锤头”,便教子“感恩组织,忠诚岗位,”夸子“奋斗有迹,后生可畏。”

    孩子谦逊回复:“我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略。”

    “得益于”的回音绕梁,让老者深感新时代的党员格局大、认知高,明日可期,必然能为“镰刀和锤头”增辉……我心悦诚服,儿子已经逾越父亲了。

    祖孙三辈念党好、感党恩、跟党走的纪事,叫人思潮起伏。父亲与儿子的延续,工人与农民的联盟,家庭与国家的共荣,群众与党员的转变,党员与书记的升华,家风与党风的传承,信仰与使命的传递,无不浇铸成党徽上镰刀和锤头金色靓丽的衔接。

    作者:李海光,临县退休干部,临县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好家风就是生产力”的立论人,吕梁市“银发人才”,获吕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