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太行山抗战文化发展概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红色山西网

太行山抗战文化发展概要
 
抗战胜利至今已七十多年,当年八路军转战太行山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殊死斗争,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抗战文化, 现就当年太行山根据地抗战文化进行粗略解读。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八路军从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太行山上,开僻华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1月,朱德总司令带几个八路军战士和吴伯萧、马加、卞之琳、林火、朱野鬓等五个文化人,乘一辆载棉衣的大卡车,由延安经西安、洛阳、渑池渡黄河,再经垣曲、沁水、阳城、晋城、高平、长治等地,来到潞城、武乡、辽县,开僻太行抗日根据地。“鲁艺文工团”陈荒煤、黄钢、乔秋远,太原的高沐鸿、王玉堂,还有何云、刘伯羽、李伯钊等也从四面八方来到太行山上,开展抗战文化工作。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在辽县成立。八路军总部政治部、一二九师政治部和晋冀鲁豫边区党委宣传部等党、政、军领导部门对于文化工作很重视。接着又成立了太行区文联、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等群众文化组织,太行根据地的抗战文化工作,很快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起来。陈荒煤的报告文学《童话》、《塔》、《刘伯承将军会见记》、《陈庚将军印象记》。刘伯羽的报告文学《八路军七将领》、小说《游击中间》、《八个壮士》、《五台山》、《在黄河的一个湾》。叶以群的报告文学《山村一夜》、《渡漳河》。吴伯萧的报告文学《潞安城》、《沁州行》、《响堂铺》、《神头岭》。赵树理的小说《魏启明》、《喜子》、《探女》、《二木匠》。卞之琳的报告文学《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晋东南麦色青青》、《长治马路宽》、诗歌《前方的神枪手》。李伯钊的剧本《农救秘书》、《村长》、《母亲》。阮章竟的剧本《“九一八”的前夕》。蒋弼的小说《我要做公民》、《多多村》。李庄的小说《良民证》。王玉堂的诗《河边草》、《七月》、《百团大战之歌》等作品,陆续出现在报纸刊物上,在群众中广为传颂。
     报纸与刊物是文化工作的龙头。太行抗战时期的报纸是《新华日报》华北版。1938年冬,何云同志根据党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晋东南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决定,在沁县创办报纸。他首先在八路军连队选拔一些有文化的青年战士,办了一个月新闻记者训练班,又吸收一些延安来的抗大、陕工、鲁艺人员,组成了办报队伍。1939年1月《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南沟村创办。当时,只有一个部队从黄河西岸运来的旧印刷机,老五号铅字用了三个月就坏了。后来王显周、周永生、张建功同志研究出了半铅模。老工人周之高,化妆成卖油翁,到敌占区太原买来油墨和纸张。工人们到山坡上去砍松枝造油墨,到农村去收破布烂鞋造纸。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终于把报纸办起来了。到年底,已在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晋绥、晋察冀等地发行了3万余份,成为指导华北军民抗战的明灯。1939年7月,日本兵占领沁县城,报社搬到武乡县安乐庄。1940年百团大战中,报社人员跟随彭德怀、左权将军战斗在火线上。1941年冬黄崖洞战斗中,报社人员抬上印刷机随部队打游击。报社大力培养新闻人员,支持各地办报办刊物。办起《大众力量报》、《活路报》、《太南导报》、《冀西导报》、《晋中导报》、《胜利报》,还有张磐石主编的《抗战生活》、高沐鸿主编的《文化动员》、李伯钊主编的《鲁艺校刊》、蒋弼主编的《华北文艺》、张秀中主编的《华北文化》以及《今日中国》、《中国人周刊》、《敌伪动态》、《青年与儿童》、《文艺增刊》、《党的生活》、《前线》等一百多种报纸刊物。
    1938年5月7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朱瑞同志,在晋城县联合华北军政干部训练班话剧团,陵川县民族革命学校儿童抗日宣传队等,成立起太行山剧团。赵洛方、阮章竞、王丙炎、赵迪之、赵子岳是剧团干部,剧团归晋冀豫区党委领导。三八六旅补充团拔给剧团绸缎、布匹等一些物资,阮章竟在绸缎上绘图写字、做成幕布。他们买来乐器、汽灯等,排出小戏《打鬼子去》、《保卫抗日根据地》、歌舞《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流亡三部曲》等节目,便开始演出。当年10月至12月,他们进行了一次流动演出。从屯留县的东古村出发,经襄垣的下良、西营、到武乡的蟠龙、洪水、再到辽县(左权)翻摩天岭,到河北邢台县的路罗镇、浆水镇、北上到内邱、临城、赞皇、元氏。在峰石岩登十八盘,返山西昔阳、和顺、辽县、榆社、武乡、襄垣、黎城、潞城回屯留东古村。3个月行程2500余里,演出30多场,观众达30余万人次。1939年1月太行山剧团、火星剧团、决死一二三纵队剧团、一二九师先锋剧团、三八六旅野火剧团、四专署抗战剧团等,在沁县汇演,成立中华全国戏剧协会晋东南分会。后来沁源绿茵剧团、武乡光明剧团、襄垣农村剧团以及沁县、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陵川、高平、晋城、屯留、长子等县剧团相继成立。赵树理的《万象楼》、阮章竞的《未成熟的庄稼》、《糠菜夫妻》、李伯钊的《母亲》、《紫坊村》、程联考的《一担水》、关守耀的《回头看》、张万一的《义务看护队》、李岐鸣的《李来成家庭》、《十二月对花》等剧本相继登台。各剧团开始招收女演员,改变了男扮女装的旧风俗。当时剧团是一天两开演,下午演传统戏,黑夜演现代戏,开演前加演鼓书、快板等。各地还成立起一些专业和业余的宣传队,编演现代节目,宣传团结抗日。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没有出版社和书店。1940年,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名义出版了《社会科学概论》、《毛泽东论文集》、《左派幼稚病》、《斯大林选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阎锡山先生学术研究》、《中国青年运动新方向》等政治读物和几本抗日小学课本。1941年5月5日,中共北方局宣传部作出了开办书店的决定:“在《新华日报》华北版所在地,开设新华书店总店,每个区党委所在地开设分店(太北区分店由总店兼)。总店在报馆领导下工作。”当年,新华书店和各分店出版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鹰之歌》、《不走正路的安德伦》、《死敌》、《第四十一》、《二十六个和一个》、《严寒·通红的牌子》、《盆里人》、《表》等文艺书籍。1942年1月1日,华北新华书店总店在辽县岭南村正式成立。与《新华日报》社合署办公。既印书也卖书,产销一体化。这一年总店和各分店出版了《烟袋》、《我和列宁相处的日子》、《生活与美学》、《给初学写作者的一封信》、《创作的准备》、《季米特洛夫传》、《朝花拾集》、《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外套》、《整顿三风文件》、《反对主观主义》等书。1943年10月,林火、王春、赵树理、冯诗云、张诚、浦一之等调入华北新华书店,书店既出版根据地用的中小学课本,民校课本,也出版政治、文艺、科普等书。赵树理在书店出版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版话》,销往各根据地和蒋管区。1945年,出版了《赵申年》、《周喜生作风转变》、《一捆柴》三本书,在左权县引起一片欢腾。
抗战时期,根据地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很活跃。墙上要写大字标语,宣传团结抗日。村村办有黑板报,表扬好人好事。村村有义务教员,每三、六、九日,要给青年上文化课,男青年是黑夜,女青年是下午,也叫“妇女识安班”。壮年(二十五岁以上)和老年,是逢五排十黑夜上民校。义务教员给大家讲报纸上的胜利消息和反迷信等科学知识。
    当时在战争时期,组织文化活动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得吃大苦耐大劳。1943年冬天,赵树理在新华书店工作,住在黎城县北山下一个村。一天黑夜,他到一个村里去看戏,唱得是新编历史剧《杀宋》,他觉得这个剧本好,想出版。听说这个剧本是太行文联苗培时写的,太行文联住在涉县下温村,就在大山北面。这天黑夜他就不睡觉了,爬了一黑夜山路,天明走到下温村,找到苗培时要剧本。他独自一人爬一夜大山,可想而知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如此坚强!
1942年5月,日寇集中3万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八路军总部从辽县麻田镇出发,带领部分文化团体转移。在武安、涉县、林县、平顺的大山里转了一个月,部队损失惨重。5月25日,左权将军在南艾铺十字岭牺牲。《新华日报》社200多人,这次有何云、黄君玉、高咏、缪一平、黄中坚、乔秋远、王键等46人牺牲。太行山剧团在平顺县井底村遇敌,10人跳入水中。阮章竟、常振华、康方印、崔家俊、夏洪飞、袁秀峰(女)等6人负伤后爬上岸来,章杰儒(女)、陈九金、郝玉玺、王艺等4人牺牲。这次反扫荡6月10日取得胜利。9月1日,太行文联、文协、《新华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太行山剧团等新闻文化界5000余人,在辽县西黄漳村召开庆祝“九一八”大会,将辽县改为左权县。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抗战“文化”功不可没。(白水平  申双鱼)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