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闻
  • 全国老区
  • 山西老区
  • 地市老区
  • 地市老区

    八月一日 玉米比人高

    ——夏县“八一”建军节备忘录

    红色山西网  2025-08-01  浏览:3656

    黎明,从鸣条岗出发

    2025年8月1日凌晨四点五十,我踩着没过脚踝的露水爬上鸣条岗。土崖下的涑水河像一条刚醒的蚕,吐出淡金色的雾,雾里裹着玉米成熟的甜味。

    四千年前,夏启在这里建都“安邑”,把“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此刻,禹王城遗址被玉米林紧紧围住,秸秆比人还高,叶片划破秋风,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无数支正待出膛的步枪。

    我把手伸进垄沟,指尖触到半截裸露的玉米根。它也许正贴着某位夏县籍烈士的骨殖——1947年攻打县城时,涑水河滩埋过突击队员,那一年玉米长得特别好,老乡说“是血肥”。历史并不抽象,它就埋在今天的庄稼下面。

    半枚蚕茧与一条军毯

    1926年,西阴仰韶遗址出土半枚人工割裂的蚕茧;2021年,师村遗址又发现6000年前的石雕蚕蛹。这两件“中国制造”被锁在省博恒温柜里,而我在县档案馆看见一条更旧的“丝织品”——1936年3月,韩家岭竖起“晋南红军游击队”旗,嘉康杰他们只有17条枪、1条用蚕茧土布缝的军毯。军毯上还有弹孔,像提前绣好的星。

    “出太行”点名簿

    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夏县3000余人参军、10万人次支前、1200余人牺牲。县人把那段岁月叫“出太行”。档案员把《晋南新兵点名簿》摊在桌上,纸薄得透光:03427号,王三旺,胡张乡西下冯人,1944年7月入伍,1947年8月运城战役牺牲。我数了数,和他同一天登记的共有32人,如今名字全在烈士墙上。

    一个人的升旗与一车间的缝纫

    泗交镇93岁的刘义德每天清晨把自家旗杆升到顶,再降半旗。旗是旧降落伞裁的,红里透着云影,他说要给战友留一半天空。

    祁家河乡的迷彩扶贫车间,退伍兵张二孬带着37位大嫂做军工帆布。缝纫机“哒哒哒”像在走正步。八一前夜,他们赶出1000条枪背带,准备随县人武部送到新训基地。张二孬说:“咱把故乡背在肩上,也让子弟兵把故乡揣在心口。”

    把碑立在心里

    上午九点,烈士陵园举行公祭。我提前到了,把三样东西放在无名碑前:一包荣建熏枣——王月英托我带的,她丈夫03427号爱吃甜;一把新收的玉米粒——我蹲在禹王城垄沟里拣的,带着潮土;一张2025级夏县中学新生名单——307个名字,307次心跳。

    十点整,礼兵鸣枪。枪声掠过玉米梢,惊起一群白鹭,像七十七年前那排子弹换了方向,枪声掠过玉米梢……最终落在和平的、刚刚浇过晨水的田地里。

    风掠过,我听见玉米叶沙沙响——那是山河对儿女的应答,也是夏县对世界的耳语:

    “你们把命交给我们,我们把日子过好给你们看。”

    作者: 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