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岿然立笑城
——万荣县红色故事编创回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中华笑城——山西万荣这片革命老区神圣的热土上,无数革命英烈为了抗战的胜利、全国的解放和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抗争,谱写了许多撼人心弦的慷慨壮歌。从2022年7月起,我着手搜集、整理、编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万荣红色故事。这对于从事过35年专业新闻工作的我来说,不仅是一道全新的课题,还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反映“血染稷峰汾阴地,丰碑岿然立笑城”的重大主题,我静下心来一头钻进史海,开启了艰难的探索之旅。
沉浸式追溯
作为一名50后,我已经不可能再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去亲历那些或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激烈场景,或斗智斗勇、危机四伏的魔窟谍战。要整编出经典红色故事,首先必须解决好历史知识的储备问题,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梳理厘清,找出整编方向和方法,才有可能拿出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以飨读者。
那么,如何解决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问题?我选择沉浸式追溯。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史料、影视剧和革命遗址遗迹中,充分体验战争的残酷和创业的艰辛,从而找出红色故事的整编灵感。
首先,我在粗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基础上,通读了《万荣县志》《中国共产党万荣县历史大事记述》《万荣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两册)等史料中有关万荣县党的早期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情况和英烈人物记述,并细致研究其故事性、可读性,每读一篇,都把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呈现出当时的激烈战斗场景或抗日宣传画面,形成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渐渐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数革命先辈的身影在岁月的深处愈发清晰,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不仅要掌握本县的历史知识,还要对革命遗址遗迹实地考察,要边走边问边看边想,多听听高龄老人的讲述,多问问革命遗址遗迹的来龙去脉,把历史知识与调研见闻结合起来思考,这样写作起来,认知感会丰富、立体感会增强、真实感会突显。我先后深入荣河烈士陵园、阎又文纪念馆、杨鹏鲲故居、三文抗日根据地、上义红色教育基地等地调查了解,并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研学,参观了杨家岭、枣园、宝塔山、南泥湾等红色景点。我经常思考着万荣许多革命志士当年为什么要去延安寻求真理,延安精神对万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发挥了什么作用?我在革命老区南文村反顽抗日誓师大会纪念碑前,聆听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勋讲述212旅誓师大会前后的斗争形势及7000人部队突破日寇、阎匪围追堵截奔赴沁源县革命根据地的艰难经历,对整编红色故事帮助很大。
第三,通过观看抗日战争、秘密谍战等电视连续剧,把自己带回到战争岁月,增强感性认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加深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为帮助整编红色故事,我先后观看了《西北岁月》《决战黎明》《我的绝密生涯》《太行山上》《太行英雄传》《三打运城》等20多部电视连续剧,每看一集都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革命者经受的严峻考验;每看一部,都从灵魂深处对共产党、八路军以及解放军加深了认识,体会到革命者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是他们用热血与牺牲共同铸就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基石,从中汲取整编红色故事的精神力量。
在初步了解到万荣县红色故事的渊源和概况后,如何对读者群体进行定位至关重要,考虑到红色故事的教育意义和广泛的社会价值,我将目标读者设定为广大青少年、党员干部以及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对于青少年读者,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启发性,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党员干部,强调故事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他们提供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普通读者,突出故事的文化性和观赏性,满足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欣赏需求。
真实性反映
在整编红色故事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的素材中进行甄别与筛选,真实性是最为重要的原则。每一个故事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史实基础之上,不能为了追求戏剧性或感染力而随意篡改历史。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档案文献、采访历史事件亲历者及其后人,对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考证,力求还原每一个红色故事的真实面貌。例如,在搜集关于《超级兵王张英才》事迹时,因为他15岁跟随八路军南征北战,官至副军级,最后供职于重庆解放军某部,所以万荣县的有关史料很少有他的详细记载。但是,作为毛泽东主席曾经接见过的特级战斗英雄,网络上帖子不少。我在网上搜集到七八个版本进行比对,差异比较多,难以定论。我就两次赶去他的老家皇甫乡漫峪口村了解情况,第一次参观了张英才纪念馆,形成了初步印象。第二次,到该村托熟人费尽周折找到一本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的张英才回忆录《岁月足迹》,全书34.5万字的回忆,字字珠玑,篇篇精彩,我如获至宝。经过对故事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与回忆录反复核对,我发现多数网络文章都把张英才放在“家中唯一男丁”的前提下来描写,而实际情况是他兄姐8人,按男丁排行为老五,其实他是老八,还有3个姐姐。最重要的是一些战斗细节比网络文章所述更精彩、更能体现出一个军事指挥员的睿智,我都根据回忆录逐一作了修改,确保了基本事实准确无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真实性负责与记录,更是对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
宁海发是日伪时期潜伏在荣河县伪警察所任所长的地下中共党员,现有资料中仅有他的简介或在其他英烈事迹中的一些穿插介绍。整编反映革命烈士宁海发事迹《血洒汾阴斗敌顽》时,主要依据是宁夏大学学生奔赴万荣县光华乡北火上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寻访英雄足迹,激发报国热情》,该文称:宁海发“历任荣河县县大队大队长,中共荣河县委书记等职。”经查县志、党史等资料均无此记载。我与中共万荣县委党史办公室原主任贾孟奇反复沟通,对此也无丝毫印象,可能是受访人的记忆错误。因此,我遵循凡网络文章、访谈记述有关史实无可靠依据者,均以万荣县县志、党史为准的原则,将上述宁海发的两个职务果断删除。
真实性还包括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或典型精神的故事。像反映稷王山抗日根据地的故事,选取了本县贾全明、董警吾、王斌等领导人与敌人巧妙周旋坚决斗争的事迹,以及稷王山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反映荣河人民坚持抗日、诛杀汉奸、抵抗顽匪的故事,则选取了杨鹏鲲、赵振邦、于振其等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迹,其中,有的因叛徒告密被捕,经受了敌人辣椒水、老虎凳、钉竹签等酷刑折磨而英勇就义,有的打日寇杀汉奸、抗击蒋匪阎顽而累立战功,有的卧底敌营机智谍战,为党提供了重要情报。这些故事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坚持斗争、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主人公都是一直以来万荣人民称颂的真正英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英烈人物的语言、行动是否合情合理,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也是真实性的具体表现。整编中,我们不能让人物过于概念化、雷同化,而是要做到更人性化的展示,把英烈人物拉回到普通人的角色,着力去刻画一位位有血有肉的人民英雄。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庙前村上岸后有一个《大娘认亲》的故事里这样写道:一个战士问:“大娘,您有什么心事就直说吧!我们给你撑腰。”“我想……想让你给我做一个干儿子。”这个战士高兴地跳起来说:“我就是您的亲儿子!”其余的几个战士忽地站起来说:“我们都是您的亲儿子!”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到:“大娘,您就是我们的好妈妈!”这段对话读起来亲切感人、家常随和,无任何装腔作势之感。
在整编革命烈士秦中科事迹《勇者无敌》时,原有资料描述:一次,游击队在孤山脚下遭到万泉、猗氏两县的日伪军重重包围,在撤退中,偶然发觉丢失了一挺轻机枪。“秦中科自告奋勇,手提枪支,只身冲入敌人阵营,夺回了机枪。”我感到这样描写不符合常理。秦中科作为游击队领导首先应该有勇有谋,不可能如此鲁莽,难道一个人还不如一挺机枪值钱吗?经向三文一些村干部了解,又有了新的发现和线索。经过反复核实与考量,把场景改为“秦中科问明情况后,对敌情进行了认真观察,发现两名伪军抱着机枪正往山坡上转移,便自告奋勇,手持枪支,向山上冲去,躲在一块巨石后面,击毙了两名伪军,周围的敌人吓得抱头鼠窜,他趁机跑上前去扛上机枪飞快地返回部队。”更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
为了使红色故事更真实、更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要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动力。例如,在讲述余丕铎烈士的故事时,通过研究他在山西临县做抗联工作间隙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信》,告诉人们英雄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千般柔情”。这封信虽然只保存下前后两页(中缺)248个字,但字字动情、句句感人,表达了他远离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诉说了他没有对父母尽孝的愧疚,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更体现了他坚守信仰、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
我们还注重让档案资料活起来,在一般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寻找故事性强的细节,提炼出来整编成短小精悍的红色故事,让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发挥传承红色基因的大作用。
价值观体现
在当代,红色故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讲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红色故事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整编红色故事,必须深挖红色题材作品的核心价值,反映一批有情感、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感人故事。
万荣县解店镇西解村张波平,抗战爆发后,积极加入抗日组织,与鬼子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任平陆、夏县、万泉等县武委主任;解放后,他担任万荣县委代理书记。他的事迹很多、很感人、很典型。如何在闪耀的光环中发现珠玑?透过历史的进程,我看到他曾在稷王山下的十里文村不分昼夜地开展抗日活动,此地离他家西解村只有30多里地,但他为了打击日寇和解放全中国,多少次到了村口,多少次与家近在咫尺,多少次勾起对母亲和妻儿的思念,却坚持13年都没有回过家。我把此作为他“坚定革命意志、追求理想和光明”的价值取向,整编出红色故事《十三年临家而不入》,为主人公的事迹增色不少,更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杨鹏鲲是我县比较有名的革命烈士,现有资料中多在介绍他的事迹的同时,附带出他的亲人们支持他闹革命的情况。我在对资料的反复比对甄选中,发现在杨鹏鲲的影响下,他的母亲、妹妹杨林泊、妻子王林清及两个女儿都具备一定的党性觉悟,对党忠诚,立场坚定,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抗日战争时期,杨鹏鲲同志牺牲后,荣河县委机关秘密驻扎在荣张村王林清同志的家达三年半之久,她的家庭成员为保守党的秘密、保证共产党人的安全做了大量工作,这个家已成为掩护地下党的红色堡垒。王林清和她的家人们就是这个红色堡垒的守护人。于是,我在浩繁的资料中提炼出“杨门女将、满门忠烈”的主题思想,整编出独立篇章《巾帼英雄三代人——记王林清和她的家人们》,为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战火纷飞驱虎豹,硝烟弥漫战豺狼。丹心碧血英名在,浩气忠魂史册彰。”一则则红色故事,就是一个个英烈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坚实脚印;一个个英烈形象,就是一座座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丰碑!这丰碑以信仰为基,凭奉献励后,高可摩天,坚如磐石,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希望,在笑城万荣的大地上岿然屹立!愿这丰碑在我们心中永驻,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为永恒的主题!
三年来,我先后编创万荣红色故事近200篇,约41万字,包括重大事件、典型战例、英烈人物、传奇故事等等。其中,有的编印成革命老区传统教育的红色读本,有的被列为党性教育的基本教材,有的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及网络公众平台广为传播,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奉献了一份厚礼。回望编创过程,诸多思绪涌上心头。从浩如烟海的红色记忆中梳理、整编出这一系列红色故事,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红色故事的传承与弘扬中来,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万荣县老促会 王成林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