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铸丰碑 清河精神永传承
——稷山县清河革命老区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纪实
2025年底,承载着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使命的稷山县清河革命老区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全面竣工。这座凝聚着多方心血的红色殿堂,是稷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亲切关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老促会多方赋能,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山西文旅公司全程投入,山西省妇儿基金会发起“公益玫瑰·红色教育”募捐行动,几十家爱心企业与数百名爱心人士积极响应,用真金白银与赤诚之心为项目护航 。在汾河以南、稷王山之北的黄土塬上,这座纪念馆正以庄严肃穆之姿,向世人诉说着清河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丽史诗,让沉淀百年的革命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烽火初燃: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与抗争

纪念馆一角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打破山河宁静,1937年“七七事变”将中华民族推向生死存亡边缘。危难时刻,稷王山麓的清河村与全国人民一道,掀起全民抗战的怒潮。早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御敌的新格局初成,清河村便已涌动革命暗流。稷山县第三高小的进步学生在教师段吉庆支持下,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三高学潮”虽遭压制,却如火种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一批热血青年自此踏上革命征程。
1937年6月,“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稷山分会”成立,清河区特派员吕光辰、赵之梁奔走宣讲,播撒抗日火种。同年9月,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总部路经清河,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在清河大庙发表抗日演说,随军剧团上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让抗日救亡思想深入人心 。左权将军在北阳城驻扎期间写下的家书,“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至今令人动容。
为唤醒更多民众,1937年10月,吕光辰与进步教师赵之梁、骆真等组建“怒吼”剧团,30余名学生踊跃加入,辗转各地用文艺之力唤醒民族意识。1937年11月中共稷山县委成立后,清河区委随之设立,工会、农会等群众组织相继建立,陈兴华、郑辑五等早期共产党员成为革命核心,带领群众开展反贪污斗争、实行合理负担政策,既筑牢抗日思想根基,也为地方武装建立夯实了群众基础。
稷麓烽火:敌后战场的铁血荣光
1938年9月,清河革命史迎来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共河东特委委员高平与牺盟会王竟成奉命,将安邑、稷山游击支队合编为“晋绥教导第三总队”(简称“教三总队”),这支诞生于清河大庙的武装后来发展为山西新军212旅,成为党领导下抗击日寇的重要力量 。依托稷王山复杂地形与坚实群众基础,212旅在晋西南战场屡建奇功:一战清河锻炼队伍,二战阳城沟打死打伤日军30余名,三战南松鹤14名战士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革命情谊;整编为政卫一支队后,歼灭土匪裴老六部近千人、夜袭新兴庄全歼伪军连,彻底清除地方武装威胁,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政卫一支队正式改编为山西新军212旅,孙定国任旅长、王成林任政委。翟店阵地战围歼日军一个中队,仅11名敌人逃脱;回龙村围歼战全歼敌保安39团,毙敌200余、俘600余;万泉攻坚战中,战士们突入县城核心区巷战,展现出顽强战斗意志。这支队伍中还涌现出涂则生、薛克忠等开国将军,他们的英名与战功被永远载入史册。
敌后坚守:隐蔽战线的无畏前行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爆发后,阎锡山部队进攻山西新军,中共稷山县委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方针,以清河为支点展开艰苦卓绝的隐蔽斗争。1940年至1942年,陈兴华、杨智等清河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参加万泉县袁儿沟党员训练班、沁源县晋西南工委整风学习,向薄一波、陈赓等同志汇报工作,坚定斗争信心。
为保障地下工作开展,清河建立严密交通网络:共产党员冯培文、贾炳离打入日伪内部担任编村村长,将西村办公地点打造成地下交通站,县委、地委重要会议多次在此召开;交通站开辟三条支线、构建“五点两线”格局,北通乡吉特委、南达安邑党组织,成为传递情报、转运人员物资的关键通道。陈兴华以卖凉粉为掩护侦察敌情,杨智与贾炳离以修理铺为据点掩护革命干部,在隐蔽战线书写无畏传奇。
1945年春,抗日斗争迎来转机。中共太岳五地委派杨俊峰到稷山组建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以清河为据点开展奇袭三交据点、冰池伏击日寇等战斗。同年,清河9个编村政权与群众组织公开建立,辛子超部改编为“汾河支队”配合主力部队抗击日寇,游击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解放凯歌:军民同心的胜利征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清河人民再次投身解放斗争。1946年春,贾吉凯带领区干队打散抢粮阎匪,掩护群众夺回粮食;二区区干队利用古会开展武装宣传,抓获阎匪阻击队长等6人,极大震慑敌人。1947年,清河武装配合主力部队拔掉下王尹据点,在解放稷山战斗中肃清零散敌人,有力支援前线。
稷山县城解放后,清河区武委会组建武装队伍,既承担本县政权护卫、治安维护任务,还赴永济值勤,后改编为正规部队参与抗美援朝作战。1947年8月,土改工作队进驻清河,斗地主、分浮财、丈量土地,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激发了群众革命热情。
解放战争中,清河人民全力支援前线:1947年5月至12月,张乐山带领民兵连参与运城三次攻坚战;史树堂率七八十人支前队伍转战晋中与太原城郊,历时半年多屡立战功。据不完全统计,清河村200余人参与支前,组织三支百人担架队,累计支援粮食350万公斤、草料200余万公斤,提供大车2500余辆(次)、军鞋5000余双,用坚实后勤保障助力革命胜利。
英烈永存: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从1937年10月陈兴华成为清河第一名共产党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41名清河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46名革命英烈为事业献出宝贵生命。贾春录、冯牛儿、陈兴华、杨智……这些镌刻在英雄谱上的名字,背后是一幕幕无畏壮举。革命烈士王光(原名王兰香)1943年在反“扫荡”中掩护群众转移壮烈牺牲,事迹被改编为多媒体影片《红光》,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山西新军212旅的吴健生、苗安良等无数英烈,用生命铸就了民族脊梁。

纪念碑
如今,即将竣工的清河革命老区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内,英雄人物群雕庄严肃穆,序厅前言勾勒历史脉络,五个篇章系统展现从民族怒潮到解放战鼓的完整革命历程,65寸触摸一体机详细介绍每位烈士生平,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辉煌 。这座占地2800平方米的教育基地,整合了红色展览馆、遗物陈列室、八角纪念碑等设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百年沧桑,家国情怀。清河村的革命史,是中华民族抗争史的生动缩影。这里有“怒吼剧团”的觉醒强音,有教三总队的誓师出征,有地下交通员的隐蔽潜行,有支前担架队的无畏前行;不屈不挠、大难弥坚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一寸土地与村民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稷山县清河革命老区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的建成,不仅是一座红色丰碑,更是一处再出发的精神基地。它将承载清河人民的红色记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烈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