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绿色大发展 擘画和美乡村新画卷
——夏县水头镇上牛村美丽乡村调研记
为了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生动画面,挖掘革命老区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我来到了夏县水头镇上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整洁的街道和村民新颖别致的住宅,使人不禁感叹,上牛村发展真快,这才是真正的魅力村庄,再是到了村委大院,院落全部硬化,且配有齐全的体育器材,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设施齐全。通过村支书李东民的介绍,我对有了上牛村的过去和现在进一步了解。
上牛过去的概况
水头上牛村是夏县最早的革命老区村之一,是我县乃至晋南地区最早有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地区,更是河东特委的诞生地。尽管过去村里很穷,但村民的革命意志很坚定,村里先后有8名烈士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群众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1922年,怀抱教育救国的嘉康杰在夏县上牛村的名胜道观堆云洞,创办了一所“平民中学”,邀请辛亥元老景梅九为名誉校长,张午亭、尉之嘉、雷江浦、崔斗臣、 张吉臣、范友三、景孟瑗、杨五成等进步人士为教员。第一学期从河东、陕西、河南等地招生录取学生250名。学校以当时社会进步刊物为教材,注重进步思想方面的文化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思想,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宝贵的人才。
1929年6月7日,来河东巡视工作的汪铭又在堆云洞召开了由冯彦俊、范希蠡、嘉康杰、金长庚、闫子祥、仇奎山等6人参加的“河东特委会议”。面对严峻的斗争局面,会议决定改“河东特委”为“河东特支”,推选范希蠡为特支书记。尽管1931年河东党组织迁往中条山腹地的泗交韩家岭,但此后数年间,堆云洞依然是共产党人隐蔽活动的场所。1949年7月,中共新政权在堆云洞还举办了一期历时两个多月的南下干部培训班,为兄弟地区的政权建设培养了一个县整套班子的政工干部。(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