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老促会引智聚力 精绘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时代浪潮中,乡宁县老促会始终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己任,立足老区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近年来,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征程中,乡宁县老促会以创新举措为笔、以务实行动为墨,为县域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不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更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全新增长点。
交流学习
乡宁县地处吕梁山脉南端,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独特的地理地貌与温润多变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堪称天然的“中药材宝库”。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类丰富多样,涵盖连翘、黄芩、柴胡、金银花、酸枣、猪苓、党参等多个品种。其中,连翘凭借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势,成为当地种植的“主力军”,种植面积占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种植格局;金银花种植面积也达到500余亩,其他中药材虽以零星种植分布于各个村落,但凭借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同样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据权威统计,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4万亩,若将广袤山林中的野生连翘、野生酸枣资源纳入计算,预计总产量可达2000吨,总产值突破9000万元大关,农民人均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到500元。这些数据不仅直观呈现了乡宁县中药材产业的规模与发展潜力,更彰显了其在推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
实地考察指导
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为进一步挖掘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日,乡宁县老促会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组织部分理事会成员、行业专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高规格调研团队,深入县域内多个乡镇,开展了一场覆盖范围广、调研深度足、分析维度全的专题调研活动。
调研团队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足迹遍布全县各个中药材种植区域。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与辛勤劳作的药农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药农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种子选育的困惑、病虫害防治的困境;细致了解种植成本投入,包括土地租赁、农资采购、人工费用等;深入探讨销售渠道问题,询问药农在对接市场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挑战。在加工企业,调研团队深入生产车间,实地考察中药材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加工流程,详细了解生产工艺的先进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市场销售的反馈情况。此外,调研团队还与乡镇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展开多轮座谈,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政策支持的精准性、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调研,全面摸清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精准定位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为后续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种植基地
事实上,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乡宁县老促会早已先行一步,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技术指导层面,乡宁县老促会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山西农业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聘请该校知名教授组成专家服务团,深入乡宁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实地指导。这些专家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科学选育、田间管理的精细化操作,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为药农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有效提升了药农的种植技术水平,使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在加工环节,乡宁县老促会主动对接国内知名药材加工企业,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到乡宁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教学,为当地加工企业和农户传授先进的中药材加工技术,涵盖初加工过程中的清洗、晾晒、烘干,以及深加工环节的提取、浓缩、制剂等工艺,推动当地中药材加工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精细化方向转型,大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在销售领域,乡宁县老促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系各地中药材中介公司和大型药企,通过举办产销对接会、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组织药农和企业参加行业展会等多种方式,为当地中药材搭建起畅通的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了药农和企业的销售难题,确保中药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价值转化。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切实解决了药农和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调研结束后,乡宁县老促会迅速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中药材产业专家、学者,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并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开展多轮座谈研判,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围绕乡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乡宁县老促会提出,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基础上,组织专业团队协助企业制定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同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资源,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在技术服务方面,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信息服务方面,搭建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企业传递市场动态、行业政策、技术创新等信息,助力企业精准把握市场机遇;在资金服务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产业整体升级,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乡宁县老促会建议,大力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工程,将连翘野生抚育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每年新增野生抚育连翘1000亩。通过科学的野生抚育技术,如生态修复、适度采摘、人工补植等措施,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提高连翘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鼓励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建设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牌标识,实现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标准化种植,提高全县中药材产业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产品升级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乡宁县老促会指出,要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引进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和管理系统,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同时,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创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中药材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辨识度的产品包装,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吸引力。此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占领市场,实现产品销量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四、加强机构建设,汇聚产业发展人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健全的服务机构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乡宁县老促会提议,设立专门的中药材技术服务机构或中药材发展协会,构建起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与药农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该机构将整合各方资源,为药农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技术服务,包括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分析、政策解读等,帮助药农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实施人才强产战略,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中药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山西中医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另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本地技术人员和药农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此外,通过规范中药材生产流程,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中药材产业提供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研发等全产业链服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乡宁县老促会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各项意见和建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续为乡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努力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乡宁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相信在乡宁县老促会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乡宁县中药材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为老区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作者:李建效 乡宁县老促会副秘书长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