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概况
  • 老根据地
  • 革命老区
  • 革命遗址
  • 老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红色山西网  2024-08-29  浏览:834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聂荣臻率一部分部队和军政人员留驻五台山,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晋东北、察南、冀西三个游击区。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初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全国战略反攻和进军东北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成立背景

    1937年,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率部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历史沿革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的华北抗日战略基地之一。位于同蒲路以东,正太、德石路以北,东临渤海,北抵长城,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首先开辟了察南、冀西地区。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月中共晋察冀省委成立,黄敬任书记。

    1938年1月,边区行政委员会在河北阜平成立。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八路军首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此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敌后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 [5]吕正操邓华宋时轮李运昌等率部初步开辟了冀中、平西、冀东等地区。

    1939年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彭真任书记。1939年1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转战冀中,2月成立了以贺龙为首的冀中军政委员会和区作战指挥部。冀热察在成立区委时,建立了以萧克为司令员的挺进军。各区在分局统一领导下,实行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全面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方针政策。

    1940年,晋察冀军区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建立了80余个县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10万人。

    1941~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党政军民积极发展抗日统一战线,采取多种方式坚持游击战争,战胜了日军在华北采用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

    到1943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转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并开辟察北、热南及辽西大片新区。1944年,晋察冀军民对日伪军实行攻势作战。同年秋冬,相继成立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中共区委、二级军区和行政公署,下辖18个中共地委、军分区、专员公署和100余个县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局改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聂荣臻任书记。抗战胜利时,晋察冀军区已解放控制了察哈尔、热河两省全部、河北大部及山西、辽宁两省各一部,晋察冀解放区已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和东北区连成一片。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90万余人。 

    敌后抗战

    晋察冀根据地在自1937年起进行了三次反“扫荡”。

    日军的第一次“扫荡”是1937年11月24日,敌人集中2万以上兵力,兵分八路围攻,战事延续1个月,到12月24日歼敌2000余人,取得了第一次反“扫荡”的胜利。

    日军的第二次“扫荡”是1938年3月4日,平汉路沿线日军集中1.2万多人,兵分四路对根据地“扫荡”,到4月11日敌人“扫荡”被全部粉碎。

    日军第三次“扫荡”开始于1938年9月,日军集中精锐5万,兵分二十五路,沿交通要道推进,具体计划是“分进合击五台,并打通灵、代”。针对日军围剿,八路军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从9月23日到11月7日,45天中作战70余次,歼敌四、五千。

    1939年9月,陈庄歼灭战毙敌旅团长以下1300余人。10月,八路军粉碎了敌人对北岳地区的扫荡,并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1942年,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五一”大扫荡,巩固了根据地。 

    制度措施

    “三三制”

    1941年起,日军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20公里处的城南庄村,南临胭脂河,北依菩萨岭,群山环绕,松柏苍翠,风光秀丽。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入选“河北最美30景”。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