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概况
  • 老根据地
  • 革命老区
  • 革命遗址
  • 革命遗址

    带你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

    红色山西网  2024-09-02  浏览:4828

    在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有一个山西省永和县,距永和县城西南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上退干村,因19365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总部在此村路居而名扬海外。那是193654日的晚上,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曾在上退干村关帝庙里的一个枕头窑内住了一个晚上。为了纪念这段红色历史,中共永和县委、永和县人民政府将上退干村改为东征村,并于1971年在东征村建起了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后经多次扩建布展,一个规模宏大、环境优雅,红色文化厚重的纪念馆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图片1.png

    纪念馆外景

    图片2.png

    纪念馆外景

    红东征永和纪念馆,坐落在东征村中心广场路南,占地2500平方米,它坐北向南,拾阶而上,穿过高而狭窄的左、中、右三道门洞(中间高两边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正中间一座高大魁梧的毛泽东主席塑像和一座反映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光辉历史的古色古香的正殿和东西展厅,这些文物和展厅掩映在松柏长青的绿荫之中。

    走进这座纪念馆,通过解说员栩栩如生的讲解,您可以知道当时红军为什么要东征,红军东征由谁来挂帅指挥,东征渡河的战斗在什么时候打响,东征在山西与阎锡山军阀激战了多少次,取得了哪些辉煌战果,对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起到了哪些作用、并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您还可以知道在红军东征期间在山西牺牲的最高红军将领是谁?在东征期间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以及彭德怀、叶剑英、林彪等红军领导人两进永和,并分别在永和县赵家沟村、桑壁村分别召开了哪些重要的军事会议;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你还可以了解到东征期间红军在山西共生活战斗了多少天,山西人民以及永和人民为东征红军作出了哪些巨大贡献和牺牲。

    据东征纪念馆冯莉解说员介绍,1935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很快就出现供应困难。当时,陕甘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差,全年无霜期只有五个月,几无余粮,其他物资也很难补充。在1935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同时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要“打通抗日路线”,二是“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并将红军行动与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为黄河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省。黄河以东的山西,人口稠密,民间财力物力较为丰厚。统治山西的军阀阎锡山号称有10万晋绥军,但兵力不集中,也缺乏同红军作战的经验。此时全国抗日高潮兴起,向山西发展还能跃出到河北、绥远,可实现直接同日军作战,实现“打通抗日路线”的战略目的。

    该纪念馆以“英明决策筑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分三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图片、雕塑作品和文物,真实地再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当年红军东征的丰功伟绩。

    1936220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由红28军、红1军团、红15军团组成的“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开始东征,直至193655日,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75天,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共击溃阎军和中央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1.3万多人,俘虏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银元,其中永和人民为红军捐献粮食30多石,银元300余块,永和青年参加红军13名,永和妇女为红军改做鞋袜300余双。

    1936329日,毛泽东、彭德怀率中路军从石楼县营房沟村来到了石楼与永和两县交界的永和县坡头乡赵家沟村。当日,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在永和县赵家沟村签署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不分红军、白军,共同一致联合抗日。这段历史被称为毛泽东一进永和,随后毛泽东又率红军总部转战吕梁山区。

    1936427日至30日,毛泽东在永和县桑壁镇桑壁村主持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聂荣臻、凯丰、张浩、林伯渠、叶剑英、杨尚昆、陆定一、宋任穷、蔡树藩、左权、萧向荣等。在桑壁会议上,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和任务作了分析。在敌军加紧进逼、红军被严密封锁、在晋西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小、困难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会议正式作出了东征红军“回师西渡、联蒋抗日”的决策。这段历史被称为毛泽东二进永和。

    东征期间,红军在山西建立地方游击队30余支,从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强红军的力量。东征胜利后,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召开的总结大会上,毛泽东用四句说来概括东征:红军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

    红军东征克服了重重困难与挫折,愈战愈勇,百折不挠,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推动了山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征抗日寇,西渡挽危局。永和的沟沟坎坎间,“红色”跃动,那是一段曾经激荡红色理想、挽救民族危亡的征战,那是一次绝处逢生,扭转革命乾坤的战略转移,也是革命先辈用青春和热血留给我们的永不消失的红色记忆!(永和县老促会 郭灵华 李培宏)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