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彭真的故事
山西是华北抗战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和三个主力师所在地。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孕育了不朽的太行精神、晋绥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追随和传承中,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红色热土,重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光辉足迹......
彭真(1902年10月12日——1997年4月26日):原名傅懋恭,山西侯马市垤上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参与建立山西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创办于清末的1906年,是山西省城太原官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当时,省立一中已成为太原乃至山西学生运动的基地、进步青年的集散地。1922年,彭真考入向往已久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经山西共产主义先驱高君宇、贺昌等人介绍,彭真参加了省立一中进步学生组织的青年学会,并很快成为骨干。1923年冬,彭真由高君宇(原静乐县人)和李毓棠(今忻府区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高君宇受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派遗,在这里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李毓棠、张叔平、彭真先后任书记。
监狱中的秘密党支部书记
1929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彭真被天津反动当局抓捕。7月初,彭真由天津公安局遣送往河北省第三监狱关押。在被关押期间,他组织被捕同志巧妙地同反动当局开展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保护了一大批未暴露的党的领导干部。并经顺直省委批准,成立了狱中秘密党支部,彭真任书记,他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把监狱当作特殊课堂,坚定革命信念,为出狱后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做准备。为了争取政治犯的生活待遇得到改善,彭真领导狱中同志把公开斗争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把狱中斗争和狱外支援结合起来,先后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绝食斗争,最长的一次历时21天,并最终取得胜利。
“彭真”名字的由来
彭真的原名叫傅懋恭,跟“彭真”这个名字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叫“彭真”呢?
在1936年之前,彭真一直都是用的原名傅懋恭,还曾经被捕入狱6年,出狱后,为了工作方便,就改名叫“炜实”。这个“炜实”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他的母亲姓魏,“炜”有光明的意思,“实”则是实事求是,寓意用光明照亮前程,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革命工作。
不过,这个“炜实”只用了一年,到了1937年,他又改名叫“彭真”。1937年,作为中共北方地区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彭真,赴延安参加苏区党代表会议。4月底,彭真到达延安,才知道苏区党代表会议开完后,还要开白区工作会议。根据会议保密的要求,白区来的同志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彭真”这个名字就是从那时开始使用的,而傅懋恭这个名字却很少用了。但傅家子女仍然姓傅,彭真想让孩子们不要与他联系起来,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担架当“花轿”的婚礼
很多人知道彭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在1939年的冬季,天气寒冷。当时,张洁清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彭真到党校去看望张洁清,看到她被疾病折磨,心疼地说:“咱们结婚吧,让我来照顾你。”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充满了深深爱意。加之1936年,经当时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长姚依林介绍,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化名“魏先生”的彭真出狱,于是张洁清便在姑姑与“魏先生”之间秘密传送文件。几年后,张洁清在组织安排下,来到晋察冀北方分局党校学习,在这里,她与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的“魏先生”彭真再次相遇。由于过去在白区工作的接触,张洁清对这位兄长般的领导十分敬重。而彭真对才貌出众,温文而雅,又勇敢坚强的张洁清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病中的张洁清做了新娘,躺在担架上被抬进了洞房。此后,张洁清以担架当“花轿”的故事,还成为当时晋察冀根据地人们传颂的一段佳话。
张洁清,女,1912年10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同志的夫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秘书长。2015年5月27日上午10时7分,张洁清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3岁。
盂县“彭真渠”的由来
彭真渠位于滹沱河畔的盂县梁家寨,渠依山而凿,是抗战时期盂县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彭真渠的前身是清嘉庆年间由蔡家坪、鳌头、独自口三村会商修建的宽不过2尺、长不过2.5公里的“三义渠”。但是遗憾的是,一项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技术成熟的水利工程拖到1939年仍未扩容整修,惠及当地百姓。
1941年2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彭真得知情况后,亲自批准拨给梁家寨等五村小米3万斤,资助扩建“三义渠”。1941年以后长达数年的日军大规模扫荡,让梁家寨人民兴渠治水的美好愿望暂时冻结。直到1944年秋天八路军将这一地区的日寇驱逐,被搁置了3年的工程才再次上马。当地民众投工8万个,奋战300天,起动土石600多万立方米,终于在1945年建成一座全长12.5公里、堰高1.5米、底宽2米的山间盘山大渠。
为表达当地群众对彭真和边区政府的感激之情,盂县抗日民主政府批准,把这条渠命名为“彭真渠”。
北京第一任市委书记
1948年,彭真被任命为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那时候北京还叫北平。北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首都设在北平,同时北平改名为北京市。
1948年12月14日,彭真率领接管北平的170余人,从石家庄出发,于16日晚12时到达保定。17日,彭真在保定主持召开中共北平市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中共北平市委成立,由彭真、叶剑英、赵振声、刘仁、徐冰、赵毅敏、谭政文、萧明、王鹤峰、张秀岩、韩钧等11人组成,彭真任书记,叶剑英任北平市市长。彭真成为了北京第一任市委书记,叶剑英也成为了北京第一任市长。
彭真三次回家乡
一
1961年12月4日,彭真回家乡的喜讯在侯马垤上村村子里迅速传开,一座普通的院子院外已经簇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乡亲们。
上午9时许,一辆灰色的伏尔加轿车停在了院落的巷道外,阔别家乡24年的彭真和夫人张洁清携子女走进这座小院。坐在土窑洞里的土炕上,彭真紧紧握着80岁老母亲的双手,母亲久久凝望着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热泪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流淌。彭真来到儿时的乡友、老同学中间,道家常,话当年,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在家乡,彭真还观看了浍河水库、太子滩、农村集市贸易的新变化,这些变化让他激动和振奋。
……。
二
1964年4月26日,彭真第二次回到了故乡。
“他总是那样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司德胜老人回忆说。
彭真虽然自小离开家投身革命,但乡音没改,一口浓重的曲沃话,使他与这些乡亲们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彭真由村队干部们引路,参观他们的粮食仓库、水塔和养猪场,并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老百姓的棉花、小麦的长势。还专程看望创造了棉花“芽苗移栽法”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晚上,曲沃县碗碗腔剧团专为和垤上村的干部群众演出了《五花马》、《火焰驹》等地方戏剧。演出结束后,彭真走上舞台,与参加演出的演员们一一握手致谢,关切地询问了演员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呈现出一种乡音融融的氛围。
年迈的老母亲还叮嘱他要秉公办事,办好党的事,办好国家的事。
……。
4月30日上午9时,彭真离开了故乡,然而这次竟是彭真母子的最后一次见面。
三
1986年5月下旬,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彭真,离京外出赴山西视察工作。当彭真一行抵达太原后,时任中共临汾地委书记的杜五安专程从临汾赶到太原,代表家乡人民来请彭真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杜五安说:“您不回去看看,就违了家乡父老和基层干部们的心意,大家会对您有意见的,我回去也不好交代哩!”
杜五安这一番话,又撩起彭真深深的思乡之情,他也感到应该回去看一看。自打1964年那次回乡至今,已有22个年头了,自己也已84岁了,再不回乡看看,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彭真考虑再三,最后才同意在从太原去郑州时,顺路在侯马下车,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他风趣地对杜五安说:“你是‘父母官’,又代表乡亲们的意见,不依你们,我就得罪家乡人民啦!”随即同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和杜五安等订了“约法三章”:“一、不要预先告诉大家说我回去,免得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产;二、不要组织人看望我,我是回去探亲的,应当我去看望大家;三、我是顺路探亲,不在侯马住宿了,当天就走,我想在火车上请亲友们吃顿饭,饭钱我出。端正党风,我们要带头。”他还特意强调说:“你们同意这三条我就回去,不同意我就不回去。”
李立功、杜五安笑着说:“都依着您!”就这样,彭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里—-侯马垤上村。
5月31日下午3时许,一辆淡黄色的旅游车驶进了山西省侯马市垤上村。车门一开,走下来一位精神矍铄的高个子老人。村里立时轰动了。几位耄耋老人惊喜不已:“傅懋恭回来探亲啦!”青年人则大声地喊着:“彭真委员长回来了!”村里的乡亲们闻讯蜂拥而来,把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乡亲们都好啊!”彭真向大家亲切地问好,紧握着乡亲们伸过来的一双双手。大家簇拥着彭真来到了他少年时期曾生活过的旧居。这是一座不大的普通农家院落,几间半旧的堂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西边是两孔经过翻修的窑洞。
“我就生长在这孔窑洞里。”彭真用手指指其中的一孔窑洞,告诉老伴张洁清,然后领着张洁清等人走进窑洞。墙上挂着两个镜框,嵌着彭真父母亲的照片他同张洁清站在一起,默默地凝视一阵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他在屋里左看看右看看,摸摸这里,碰碰那里,许久不忍离去……
彭真祖籍山东桓台县,地处黄河入海处,那是个十年有九年闹灾荒的穷地方。他爷爷一条扁担挑着彭真的父亲和叔父逃荒来到山西,领着两个幼年的孩子靠在运城盐池卖苦力为生。彭真的母亲共生了9个孩子,养活了8个,彭真是老大。彭真的父亲过世得早,17岁那年,彭真辞别母亲,踏上了革命的征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那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年代,彭真曾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搜捕,最后被捕关押在北平的监牢里,一关就是六、七年。老母亲挂念着出生入死的儿子,不知流过多少眼泪,受过多少惊吓。解放后,彭真曾多次将老母亲接到北京,但勤劳了一生的老人家每次都因“无事可做”,闲不惯而返回原籍去过农家生活,直到去世前仍劳作不辍。
屋里挤满了人,彭真问了这家问那家,打听了这个人又打听那个人。乡亲们向彭真诉说着村里的生产和大伙的生活,彭真一边听着,一边露出笑容,听说少年时的伙伴这人那人不在世了,他又不禁感叹唏嘘。“屋子里闷热,大伙儿坐不下,请大伯和乡亲们到院子里说话吧。”一位村干部很客气地对彭真说。彭真站起来说:“走吧,到院子里坐,我有几句话要同父老乡亲们说呐。”
院子里挤了好几百人,连院门外的小胡同里也站满了人。被请来坐在彭真身边的有侯马市委书记、当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垤上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过去的老邻居,还有曾担任过村干部的人。村干部担心彭真讲话大家听不清,特地给安上了麦克风。
“这是地委书记,这次是他叫我回来的,咱这个村子归他管,请他先讲好不好?”彭真笑眯眯地指着陪他回村的临汾地委书记杜五安对乡亲们说。
“委员长回来探亲,是乡亲们多年来的希望,还是请他老人家讲话吧。”杜五安话音未落,院子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
彭真继续语重心长地说:“大家团结起来一条心,干什么呢?干社会主义四化,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家富裕起来,过好日子。今天,省、地、市、乡、村的各级干部都在这里,希望垤上村的403户、1900多口人团结起来,希望侯马市、临汾地区、全山西省的同志团结起来,把咱们这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模范村、模范乡、模范市、模范地区。”他还说:“咱们家乡的自然条件很好,现在中央的政策、国家的形势都很好,就靠大家齐心协力地干啦。”听到这里,许多乡亲流下了眼泪。
和乡亲们说完话,彭真走出村子,来到浍河岸边的一个崖头下,在他母亲的坟墓前敬献了一个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献给母亲”,落款是:“儿懋恭媳洁清”。然后,彭真、张洁清这对几十年患难与共的老夫妇,带着他们的外孙女小彦,向着老人的坟头,深深地三鞠躬。扫完墓,彭真来到侯马市委,再三叮嘱地、市领导们,要增强党性,消除派性,端正党风,坚持改革,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家乡。在干部们的请求下,他还挥笔书写了“团结奋斗,把侯马建设得更好”的题词。
回到列车上,彭真自己出钱宴请亲友们。在餐室里,该请的亲友们都到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彭真在饭桌上,反复嘱咐自己的亲属们:“咱这一家人口不少哇,我们一辈,侄子、外甥一辈,还有孙子一辈,重孙子也有啦,可说是四世同堂啦。你们千万不能因为我回来,就神气起来,希望咱们家的人,在家乡建设中走在前头。”
晚饭后,彭真就要走了。列车开动时,彭真向自发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深情地挥着手,连声说:“再见!”乡亲们也随着列车走着、跑着喊:“委员长以后有机会再回来!”
来源:山西基础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