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英雄赵金林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无数革命先辈怀揣着炽热的爱国之心,在枪林弹雨与艰难困境中前赴后继。他们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共产党员、太岳区劳动英雄赵金林,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他以质朴的行动,在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苦难童年投身革命
赵金林于1890年出生在古县古阳村余家山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他稚嫩的肩头,放牛、放羊、做长工,构成了他童年的全部。1938年,在牺盟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影响下,赵金林看到了改变命运与拯救国家的希望,毅然加入农民救国会。194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古阳村农会主席。此后,他积极投身农救会工作,全力推动减租减息、合理负担运动,为贫苦农民争取切身利益。
互助生产屡创佳绩
1942年,为应对根据地的生产难题,赵金林响应岳阳县政府号召,率先组织起变工组。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古阳村余家山互助变工组迅速建立起组长、领工、管帐员的管理架构,制定春耕任务和互助组制度。在他的带动下,互助组规模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18人。到1944年秋后,赵金林领导的互助组已扩展至全村135人,参与人员从全劳力扩大到老人、妇女和儿童。为方便群众生活,村里还建立起流通合作社。在赵金林的带领下,余家山粮食产量大幅提升。1943年,余家山产粮110石,1944年攀升至263石,增长139%,实现家家增产增收。赵金林本人更是以身作则,1943年至1944年,共开垦荒地60余亩,收获粮食150多石。除留下种子和全家五口人的口粮外,其余粮食全部捐给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赵金林担任互助大队队长,组织起15个互助组。春季,他带领341人参与古阳滩的防冲修滩工程,修河坝一条,护地450亩,修石垅5条,漫滩地300亩。同时,全村变工24575个,开垦荒地385亩,拾柴8990捆,积肥12350担,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拥军优属无私奉献
赵金林不仅在农业生产上表现突出,在拥军优属、抗战支前方面同样不遗余力。1944年7、8月间,互助组里的年轻劳力需承担抗战勤务,不少人因担心家中生产生活而产生动摇。赵金林坚定地承诺:“公事要紧,打仗事大。家里的柴水、春种秋收的事我来负责,你们安心地去吧!”为解决支前人员的后顾之忧,他将互助组的劳力、牲口进行合理编组,制定“三优先”办法,为支前抗属和困难户借麦种、帮秋收、担水拾柴。村里刘绍文参军后,赵金林主动照顾其家属,长达9年之久。
从1943年到1945年,赵金林连续三年为抗日政府捐粮送柴,深受区、县表扬。太岳区授予他“一心为大家”锦旗一面,县政府奖励7头黄牛,他都将黄牛全部分给当地群众。1944年春,赵金林当选县农会候补执委;12月,当选太岳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1945年1月,他出席太岳区在士敏县郑庄召开的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评选为区级劳模,出席岳北专署在沁源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他的英雄事迹被编成戏剧和小调在全县传唱,经验做法多次刊登在《新华日报》上。太岳区将《全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赵金林》印成单行本,在根据地各县推广。
传递情报守护后方
“晋西事变”后,日军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的工作和生活陷入困境。山西省第六专区河东办事处、太岳二地委在泽泉、松木沟一带流动驻扎,赵金林所在的古阳村余家山成为根据地的工作联络站。他冒着生命危险,为裴丽生、史健等领导送情报、送给养,许多军政干部在他家路居、养伤。他家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稳固可靠的联系点。
赵金林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农民党员的杰出代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英雄事迹,在太岳地区久久流传,根据地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不朽功绩。
作者:古县老促会王学亮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