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太岳铸医魂 丹心一片济苍生
——特等模范医生李克让抗战纪实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敲响。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无数英雄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他们的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的天空。在太岳山脉的硝烟战火中,有一个身影始终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他背着药箱跪地为伤员包扎,双手沾满鲜血;手提煤油灯在寒夜出诊,脚步踏碎黑暗;于简陋土窑洞里,以银针妙手回春。他,便是太岳区“特等模范医生”李克让。从乡间郎中到战地医者,从孤军奋战到培育杏林,这位共产党员用91载人生,在太岳山南麓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医者传奇。
弃教从医,投身抗战洪流
1906年8月,李克让出生于古县岳阳镇张庄村。自幼好学的他,在大觉寺高小完成学业后,回到本村担任小学教员。然而,母亲因胃病未能及时医治离世的悲剧,如重锤般击痛他的心,也在他心底埋下了医学的种子。此后,教书之余,他一头扎进医书世界,如饥似渴地钻研医术。27岁那年,凭借扎实的医学积累,他开始在乡间行医,踏上救死扶伤之路。1931年,在安泽县医考中,李克让凭借对《伤寒杂病论》的熟稔,从238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自此正式开启悬壶济世的生涯,决心以医术为民众驱散病痛。
1937年,李克让参加山西村政干部训练,结业后担任安泽县旧县编村村长。任职期间,他一心为民,完成三件壮举:带领村民仅用3个月,肩挑手扛修通七里坡至尧店段15公里“抗战输血管”,打通村庄与外界联系;秘密动员217名青壮年加入八路军115师,为部队补充有生力量;协助组建300人规模的抗日游击队,为保卫家园增添坚实力量。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加剧。在牺盟会和八路军决死队的引领下,李克让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声音嘶哑仍不停歇;严格执行合理负担政策,协助新军扩充战士;精心组织民夫义运参战,每一个行动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彰显出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1938年2月,日军自长治西侵临汾。危急时刻,李克让参加朱德总司令召开的坚壁清野会议。临屯公路七里坡阻击战战场上,炮火纷飞,他在朱总司令指挥部旁搭建露天手术台。冒着枪林弹雨,他背着药箱穿梭火线,不顾子弹呼啸、生死威胁,眼中只有受伤战士。用煮沸棉布替代纱布,以山茱萸熬制代替麻醉剂,双手麻利地为战士包扎,创下单日救治83名伤员的纪录。当日军燃烧弹点燃包扎所,他冒死抢出12箱药品,成为太岳军区首批战略储备,用行动诠释了对革命信仰的忠诚。
悬壶西岭,仁心照亮困苦
1940年9月,李克让进入县营“济世堂”药店,后受组织安排前往医疗资源匮乏的上治村开设诊所,将西岭窑洞改造成战地医院。面对上治村百姓缺医少药的困境,他在区政府支持下,于高庄村西岭简陋土窑洞里点燃希望。为专注医疗事业,他戒掉烟酒。寒冬深夜,一盏煤油灯照亮他出诊的崎岖小路,温暖着患者的心。他以针灸包里的土药方治病救人,亲手研制的艾草止血粉替代进口磺胺,成本降低92%,止血效率提升3倍;8个月内教会12名村妇清创缝合,使方圆50里创伤感染率从67%降至19% ;他在账簿上写下“军属八折、贫户五折、特困全免”,即便药铺每年亏损230银元(折合小米1.5万斤)也在所不惜。当汉奸以“私通八路”烧毁其祖宅时,他在废墟上写下“宁毁李家椽,不误伤员药”,尽显医者大义。
1943年4月,在区委杨柳介绍下,李克让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更高标准践行使命。1944年5月,他奔走串联38名医务人员,组建太岳首个医药促进会。在艰苦条件下,他设计“战时分诊制”,独创“针灸 + 土方”疗法,降低用药成本70%,救治效率提升4倍,伤员死亡率下降62%,其成果被边区《卫生通讯》誉为“开创了战地医疗的中国方案”。同年10月5日,他荣获岳北区“模范医生”称号。
抗疫先锋,无畏守护苍生
抗战时期,解放区缺医少药,百姓看病艰难。李克让发挥中医推拿、按摩、土方等优势,让百姓以低成本获得有效治疗。1943 - 1944年间,疥疮、疟疾、伤寒肆虐全县,42个行政村、半数农户受影响,恐慌蔓延。李克让带领医疗队冲在抗疫一线,不顾传染风险,足迹遍布全县。他一天巡诊30多个村庄,创单日接诊207人纪录,平均每7分钟处置1例重症。为方便行医,他省吃俭用买毛驴驮药。他定下“三省三心四不怕”行医准则(让患者省力、省钱、省麻烦;虚心学习、热心服务、耐心宣传;不怕风雨、饥饿、熬夜、跑路),至今镌刻在山西医学教育基地。
1945年1月18日,李克让因突出贡献当选太岳区特等劳模。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其事迹。同年4月27日,他创办全县首个医药合作社,推行合作医疗,群众出二斗米或挖药材即可入股并享受六折优惠,这一创举被太岳行署列为“十大惠民工程”,在全区推广表彰。
薪火相传,培育医学栋梁
1946年10月,李克让组织42名医务人员随民兵、民夫奔赴同蒲路沿线参战支前。在解放临汾战役中,他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手术,实现零死亡;发明用门板制成便携手术床,转运效率提升5倍;救治的1732名伤员中,91%重返前线,远超战区平均水平。在他带领下,众多医务人员立功,房宝瑚等老中医医术精进,为解放区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同年,李克让被评为太岳区一等劳模,获边区政府“眼睛向下,服务群众”锦旗。
1947年10月,李克让创办半工半读医训班,克服简陋条件,培养出32名优秀战地医生,他们奔赴各地,成为医疗中坚力量。1948年8月,他主持筹建安泽县卫生院并任院长,首创“防疫-治疗-康复”三级体系,使县域传染病发病率骤降78% 。1951年春瘟爆发,他抵押祖宅购奎宁,编撰《防疫三字经》宣传防疫知识,在王河村连续72小时施针救治,用99根艾条保住47条生命,创造零死亡奇迹。
杏林同心,丰碑屹立不倒
1948年7月,李克让带领10名医生深入地方病区,对6个村庄、12条河流展开调查,制定科学防治方案。此后,他在不同岗位继续发光发热:调任临汾专区公立医院院长、任临汾专署卫生科副科长、担任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秘书长等职,历经14年主办学术研究、出版杂志,提升全省医药护理水平,医德医术名播三晋。即便花甲之年,在临汾卫校任职时,他仍坚持带教解剖课;病榻之上,精心编纂完成《太岳医案集注》,收录战时独创的17种创伤救治技法,至今仍是军医教材的重要内容。
1997年4月,李克让走完91年传奇人生。他虽未持枪杀敌,却以药箱、银针为武器,为抗战胜利和人民健康筑起坚固防线。如今,80年过去,抗战硝烟散尽,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手植的银杏树亭亭如盖,树下石碑记载着震撼数字:战时救治1.2万人次,培养医者148名。他捐建的“克让乡村医培基金”已助力482名学子圆梦医学。那个背着药箱穿越硝烟的身影,早已化作不朽丰碑,他的仁心仁术、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作者:古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韩志亮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