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人物

    中阳县女地下工作者马元英

    红色山西网  2025-05-11  浏览:3594

    她是一位默默奋战在地下工作战线的巾帼英雄,在革命战争年代,机智勇敢,出生入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解放后却从来不夸耀、不争功,默默无闻地走完了84岁的不凡人生,她就是中阳县女地下工作者马元英女士。

    1746925196062.png

    马元英

    马元英(19101992)出生在原离石县金罗镇,嫁入中阳城李淖为妻。1937年除夕,马元英回金罗娘家操办弟弟的婚事,结果日寇于1938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占领中阳城。马元英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只好与儿子李荫城暂住在金罗镇。堂哥马存仁为中离游击队五中队(19404月,改编为独立第四营第七连)地下工作负责人,将马元英发展为驻金罗村地下联络站长。因为马元英母子二人生活无着,游击队资助马元英银元70元,让她潜伏在金罗镇,以在街头摆地摊售卖烟酒等杂货为掩护,给游击队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用品,收集驻金罗娘娘庙日军的情报等,从此她走上了革命道路,她租住的当铺院成为重要的地下工作者的联络站。

    马元英在地下工作战线上,为党做出了无数重要而危险的工作,大部分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今天我们介绍她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一、舍子送情报

    19406月的一天傍晚,金罗镇忽然窜来了驻离石、中阳的日寇二百多人,镇内警备森严,禁止任何人出入。敌人如此大规模调动,必然有针对游击队和中共地下党的重大行动,可具体是什么情况呢?马元英意识到必须尽快获取情报并及时送出去,就想方设法打探消息,可是敌人守口如瓶,不走漏一点风声。马元英心急如焚,不断地思量对策。临近晚饭时,马元英在警务队当兵的姑舅、胡家岭人胡满转来摊点买烟。马元英不动声色地问:“姑舅买烟,准备今天晚上打(麻将)通宵了?”胡满转随口说:“那有功夫打麻将,上面命令连夜出发,赶明就要到乖则坡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马元英知道游击队七连正在乖则坡整训,知道是走漏消息,敌人准备偷袭乖则坡了。

    马元英探清了敌人的行动,可是敌人把金罗镇围得水泄不通,怎么才能把情报送出去呢?马元英左思右想,心急如焚,忽然想到了11岁(周岁10岁)的儿子李荫城。大人出不去,小孩子可以想办法出去,又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可怎么能出去呢?日寇侵占金罗后,就在镇子周围围起了铁丝网,出口处有敌人站岗把守,镇制高点娘娘庙驻守着日寇梅井小队和警备队,时刻监督着镇里的一举一动,何况现在加强了戒严?!马元英收拾好货摊,回到当铺院家里,思谋定计,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一个大胆而奇绝的想法出现在脑中:马元英租赁的当铺院是二层楼房结构,后墙离铁丝网只有几步距离,如果把孩子从二楼吊到半空,再荡出去,是不是就能越过铁丝网出去了。想到就干!马元英叫来11岁的儿子李荫城,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见到外面的叔叔们,就说日寇准备连夜袭击乖则坡的七连。让儿子牢牢记住后,就用一根长绳缚住儿子,从二层窗口吊出去。快要到达铁丝网的高度,让儿子猛蹬后墙,等儿子荡出铁丝网,马元英眼疾手快,迅速放松绳索,李荫城就从铁丝网外坠落。成功了!成功了!马元英激动无比,终于松了一口气。李荫城摔落在泥土中,在地上打了个滚,忍痛站立起来,解开身上的绳子,机灵地从庄稼地里一熘烟跑走了。

    马元英收回绳子,高兴万分,情报终于送出去了!可还没有高兴多时,忽然感到了十分的后怕:刚才万一没有荡出去,孩子荡回来碰在墙上怎么办?落地以后摔坏怎么办?万一被日寇发现,她们母女都完了……马元英越想越后怕,才发现自己只顾急着把情报送出去,一点也没有考虑孩子的安危,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啊!庆幸的是孩子机灵,虽然摔在了地上,但离地面不太高,应该没事;随即马元英又担心孩子能不能找到外面联络的同志呢?会不会被特务抓住呢?望着黑暗无边的庄稼地,早已不见了儿子的踪影。天越来越黑,视线模糊不清,一如马元英的心里,乱糟糟的,既高兴庆幸,又担心不安,辗转不宁,一夜无眠……

    据时任七连副指导员的王效才《回忆录》:当晚深夜一点,接到金罗地下党一位女同志派她的儿子送出来的情报说:“下午六点多钟金罗镇忽然增加日本兵二百多人,镇内实行戒严,不准人外出,情况异常,看来有行动”。韩仲英(时任七连指导员)同志命令:部队马上集合,向后山转移。原来日寇调动了中阳、离石、吴城日伪军1500多人,准备对只有100多人的七连三面包围偷袭,如果不是马元英机智勇敢、当机立断,冒着极大的风险,派儿子李荫城坠墙荡过铁丝网送出情报,后果不堪设想!

    马元英当时只觉责任在肩,尽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解放后也没有因此提过任何要求待遇,成为了默默无闻的英雄。而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无名英雄,才汇聚成了抗日的滚滚洪流,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日寇灭亡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不能得逞!无数个马元英式的无名英雄,就像山间里的无名小草,毫不起眼,可正是她们,凌寒冒雪,呼唤着春天的到来,装扮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生机,蓬勃旺盛!山河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会永远地记住你们!

    二、孤身入虎口

    194612月,经过两次攻打中阳城无果后,迎来了第三次解放中阳的炮声。为减少伤亡,保护城内居民,时任金罗五区区委书记霍俊高,受上级党组织指示,委派马元英利用中阳城内旺族李家媳妇的身份,秘密潜入城内,策反城内商会会长李树棣,李为马元英丈夫李淖的叔父。马元英扭着缠过的小脚,来回步行四十多里,三次往返中阳城。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冒险潜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阳城内。由于李为城内名人,是阎军重点监督对象,要接近非常危险。但马元英凭借着多年从事地下工作的经验,巧妙地躲开了特务的眼睛,想方设法接近李树棣。马元英以理服人,详细地介绍了城外及全国的形势,让李树棣认清了形势,作出明智的选择;以情感人,承诺只要李能为解放中阳城做出贡献,她就担保解放军进城后,宽大对待李树棣,不追究他以往的罪过。

    马元英的诚心终于打动了李树棣,李树棣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解放中阳的关键时刻,打开了中阳城东门,为攻城部队成功进城,赢得了时间,减少了伤亡。马元英凭借着过人的机智、高度的责任心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解放晋西国民党最后一座堡垒中阳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工作难度大、风险高,马元英迟迟没有按原计划返回,在尚家峪负责接应的五区武工队队长王应喜焦急万分,等远远看到马元英时,着急得忘了地下工作的原则,高喊道:马元英,可把你盼回来了!事后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

    马元英没有打过一枪,没有投过一颗手榴弹,可是谁能说马元英不是战士?解放中阳的功勋册上没有马元英的名字,甚至解放中阳的历史上也没有一笔提到过马元英。可谁能说马元英不是解放中阳的大功臣?因为她的机智勇敢,孤身冒险,有多少年轻轻的战士避免了血肉横飞?有多少活生生的战士避免了长眠地下?如马元英一样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也许没有用鲜血染红共和国的旗帜,可谁能说他们没有为国旗增添色彩?谁能说胜利旗帜的耸立、旗下旗墩的厚实,没有他们贡献的青春和汗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硝烟弥漫的战场弹雨横飞、命悬一线,残酷无比,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危机四伏、惊心动魄!

    马元英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马元英的丈夫出生于败落商人家庭,受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影响,化名李永祥,秘密从事革命工作,于1933年离家渡河参加了陕北红军,1938年在延安党校学习,曾在瓦窑堡抗大二大队任政治委员,后来在宁夏金旗县地区进行地下工作。马元英儿子李荫城1945年参加贺龙领导的部队,先后参加过解放临汾、天水、宝鸡的战斗,解放青海后又参加剿匪战斗。1950年随部队入朝,任榴弹炮兵指挥排长,授衔连级中尉。

    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以无比的虔诚,向马元英女士以及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奋斗的革命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祖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的不朽丰碑,将永远矗立在祖国大地上,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作者:高兔荣 中阳县老促会老区文化振兴研究会主任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