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青山处处埋忠骨

    红色山西网  2024-08-31  浏览:4207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分析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政治形势,制定了一系列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与战略决策,并讨论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由此,党中央要求各部门迅速组织训练好三四万干部随军前进,以便有序稳健地接管新解放区。

    10月28日,党中央根据“九月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决议指出:“战争的迅速发展,业已将全国政权所需要干部的准备工作紧急地提到了我党面前。如果我党缺乏此项准备,势必不能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而使我党处于被动的地位。”《决议》根据过去发展新区的经验,认为未来新解放区共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五万三千个左右。这些干部按工作性质区分,包括军事工作、党务机要工作、民众团体工作、经济工作、教育及舆论工作等。《决议》并指示:五万三千干部中,华北局担任一万七千名干部的组织训练工作;华东局负责调动及训练一万五千干部的工作;东北局则承担抽调干部的任务一万五千干部等等的具体筹划。五万三千个干部分两期准备完成,并需要在党校进行集中训练,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作好充分准备。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贺词,把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推向高潮。2月8日,中央军委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要求“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6月11日,中共中央又正式发出了《关于准备三万八千干部的布置》,并下达各中央局执行。于是,在中共中央战略部署的历史语境下,各中央局迅速抽调大批党政干部组成“南下干部”纵队随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在吕梁这块浸润着无数烈士鲜血的地方,走出了许多优秀儿女,他们别妻离子,远离家乡,远赴长江以南、黄河以西、大漠以北、山海关之外的新解放区,把自己的生命、热血和青春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建设事业。

    南下时,每一位南下队员都曾经经历过的,那场党性与亲情的激烈斗争。那时的老区人民,好不容易熬到了“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美满生活。而江南仍旧是战火弥漫,水深火热。抛弃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步入那流血牺牲的危情险境,对每一位南下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灵魂革命,一场尖锐的人生考验。在这场党性与亲情的考验中,一些意志薄弱者败下阵来。一位区分委书记在母亲的悲痛欲绝中,向党提出了“不南下,脱党也可以”的哀求。一位县委组织部长在亲人的极力阻挠中,给县委写信说“如果硬调我南下,我就对不起党了。” 而广大的党员干部则以坚强的党性,用共产党人的责任与奉献,塑造着这支南下解放的铁军。

    没解放的县交给解放军,已解放了的县交给这些南下干部,建立各级领导班子,抓好接管,筹粮支前,发动群众,配合剿匪,减租减息,恢复生产……初到新区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敌情复杂,武装土匪抢劫民财,袭击干部群众的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缺大山,不缺原始森林,但更多的是水,湘道难更比蜀道难。出门去,不是乘小船就是步行,想吃面食,所需面粉要托搞运输的汽车从江西上饶才能买到。想吃顿饺子,更得自己亲自动手采购原料,再想找点老陈醋真比登天还难。着急了也只能和当地同志一起吃米粉。这里也是真正的战场,“牺牲”这一词汇照样适用于他们。但紧张而繁忙的工作,或许已让这些干部们忘记了环境的变化。

    岁月如梭,当习惯成自然,当年轻的“南下西进干部”们渐渐变成了当地的“老干部”,他们大多数落在了从未想过的巴山蜀水、湘江大地,落在寒风刺骨的大漠、冰天雪地的平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回想当年飘蓬万里,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把一生的热血和智慧都浇灌在了那片炽热的土地上,融汇在共和国那部金色的史册里。他们用北方的血脉和南方的水土养育的儿女们,已不可能学会他们爽朗的吕梁口音,只知道生活中有鱼虾海味,辣椒浓烈的湘菜,川菜、羊肉、大葱。山西、吕梁,那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啊!

    他们中也有的退休后想尽办法“叶落归根”,他们离开家乡时风华正茂,等再次回到家乡已成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更多的“南下干部”再也没有机会踏上家乡的土地,再听一次熟悉的乡音了。

    握一把乡土,共一抹乡魂!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当年1500名吕梁南下西进干部没有留下完整的名单,他们的面容在历史的烟尘中,大部分已不可辨析,南下西进的红色往事也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当年朝气蓬勃的南下西进东征干部们,如今大多已是“耄耋”之年甚至作古,但他们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永远是吕梁人民的骄傲,他们的传奇经历理应被世人记住。

    2015年吕梁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编辑出版反映南下西进干部的专辑《南下西进》。讲述他们的功勋,复原他们的业绩,讴歌他们的伟大和崇高,“南下干部”这群人“铸剑为犁 改天换地”的历史功绩和英雄形象,希望在共和国六十周年国庆大典前夕,为他们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

    元旦期间,市政协文史委向全国各地南下干部及亲戚朋友发出300多封征稿信,同时在《吕梁日报》连发五期“征稿启事”,欢迎南下干部及亲戚朋友踊跃参与,说出大家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的真实的南下西进故事,让我们用文字记录一段激情燃烧的历史,一段不能被岁月蒙尘的红色往事……

    征稿启事、征稿信发出之后,在全社会得到了非常大的反响,尤其是南下干部及其亲朋好友纷纷来电来信咨询征稿范围、条件及要求。提供南下干部资料及线索。根据这些线索,我们找到了湖南的赵湘生先生、西安的张生芝先生、重庆的马俊之女士、四川成都的 凉州的李凯恩先生。他们不仅自己亲手撰写稿件,还积极联系老乡,提供线索。

    通过这些热心人士的帮助,我们得到了珍贵的文史资料《南下入湘干部名录》、《南下湖南》、《南下功勋》、《南下干部通讯录》。通过石楼县老干部郭璜先生(交口人)得到了《挺进大西南》、《晋西北抗战学院、晋绥师范学校、晋绥党校二部、晋绥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在川校友通讯录》(1994年5月、成都版)、《晋西、晋绥青二校四川校友通讯录》(1999年版)。以及众多南下干部的个人回忆集《往事回望》、《往事漫忆》、《秋叶集》等等。

    还有更让人感动的是南下干部本人。当编辑们采访这些年过8旬的老人时,他们回忆当年历经苦难,顽强拼搏,他们抑制不住的痛哭,让人感觉往事不堪回首……

    拂去岁月尘沙,还原他们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勇气;丈量人生足迹,触摸到他们那时铸剑为犁,改天换地的心跳和脉动。《南下西进》是每一位作者刻在心灵碑石上的真情文字,虽然他们正在逐渐衰老、黯淡、消隐,逐渐向我们这个时代谢幕,但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吕梁山也不可能忘记他们。

    一群人,一段岁月,一个传奇。这就是新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特殊而伟大的群体——“南下工作团”。尽管南工团存留的历史并不长,但是那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永远吟唱在共和国的红色传奇深处,以青春写就的历史永不褪色!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干部南下”作为革命战争年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已经成为过去,但它所蕴涵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打开它读读吧,从这里你将读到生命的血,生命的火,生命的光荣与不朽……吕梁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 王爱琴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