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今世欠了南下一份情

    红色山西网  2024-08-31  浏览:4129

    昨晚手掌感觉特别的疼,以为是自己娇气,关上电脑才发现是拖鼠标来回摩擦,起了两个大大的水泡。这种小小的疼让我清醒,让我疼惜,让我更加深深的抱愧,任何行动都不足以偿还欠给吕梁南下干部的一份歉疚,抱歉各位前辈,久等了。抱歉我们来迟了。

    接触第一位南下干部,是现住在汾阳的83岁的王丕华老人,他的亲戚看到我们连续五天在《吕梁日报》上刊登“征稿启事”,联系到我们。我开车到他家,他和老伴还有一群孩子等候在家中,我简单说明来意,他事先把自己年轻时照片和自己写的一点简单的南下内容拿给我,他15岁当兵,人没有枪高,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加了解放太原、进军大西北。一边走路一边打仗,不只是风尘,一天最高时走过240里,晚上脚都是水泡,用线蘸了煤油,挑破,第二天走路脚就不痛。也有一个下雨的晚上,在胶泥地里,摔了不下100个跟头,一个晚上只走出5里地。身边的战友跌倒了没有爬起来……,老人讲述了一上午,抑制不住地哭了一上午,我陪着他流了一上午的泪。

    太原,青海干休所,试图采访挺进大西北后在青海工作的吕梁籍老干部,从办公室拿到他们的名字,试着采访了陈德友,老人琐碎的唠叨中断断续续地知道了他的经历,眼睛已经睁不大开,说一会得自己把眼皮扒开才可以见,另一位文水的老人已认不出自己的亲人,对我的话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被保姆推着出来晒晒太阳。

    当我们接到一些线索联系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住在医院,已经没有能力讲述他们的过去,短信、电话中更多的是感慨,太晚了,好多南下老人没能等到这一天,他们多么渴望有人为他们记上这一笔。谢谢你们抢救历史这句话,倒像是打在我脸上的耳光,生生的疼。

    选择编辑《吕梁干部南下》,等于给我们自己找了一个难题。南下,只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个短暂的时间内短暂的行为,没有任何现成的材料,只有自己找,一个人一个人找,一点线索一点线索追,打电话、发短信,不放弃一点点希望。

    柳林刘喜平打了电话,说联系上了西安的张生芝。 晚上打开邮箱,果然有张生芝的留言。王爱琴你好,朋友介绍吕梁政协收集《南下干部》材料。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在外的吕梁人感到很欣慰,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向家乡提供南下西进老干部名单,生活及革命经历。我已经把征稿启示发到西安,成都吕梁老乡10多个QQ群,或许有所帮助。我会尽快提供知道的南下西进老干部名单。感谢你们! 西安柳林老乡张生芝 。之后他发了长长的名单给我。

    离石老乡吴同治给我打来电话,他在汉中,告诉我,当时留在汉中的七十多名老乡中,50多名离石人,于是我们的行程中有了西安、汉中。

    在西安,原西安市人大副主任阎明先生的家,先生已逝,他的妻子93岁了,问情况,什么也记不得了,他们的女儿感叹:“你们要是早来几年,我爸看到你们的工作该有多高兴啊”。前些天她发信息给我,她的母亲已离开人世,没有等到书邮到她家。那天邀请到的卯晨,对自己的经历也说不完整,岳培新先生的女儿岳素琴一直陪伴我们左右,只是为了感觉老家的气息……

    在汉中,吴同治老先生约了几位健在的吕梁老乡,温玉庭、从县城赶来的车发通夫妇。赤子之心,令人感动。

    我们在赶往凉山的路上,路过冕宁,健在的只有杜乐忠老先生一人,87岁高龄,老人听说我们要去拜望他,在高速路口,打了领带,迎接我们……,聊了一个晚上,说好第二天不见面了,我们直接走,等我们第二天早上起来,老人已经坐在大厅等候我们……

    在凉山,90岁左右的张其伟、李敬忠、李凯恩、王政山等先生,他们不仅自己亲手撰写稿件,还积极联系老乡,提供线索。我很懊悔没有更多地跟他们请教、交流。我恨自己太自私了,奔着资料目标去,我应该更多地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更多地跟他们聊聊天……尤其是李凯恩先生,电话里,耳背的他听不懂我不标准的普通话,听不懂同事的临县话,他用钢笔写了文章,到门外的电脑部打出来,发我邮箱,我不能想象,一个90岁的老人,是怎样的赤诚,怎样的坚守才可以始终如一……

    寻找、寻找……

    《吕梁日报》刊登“征稿启事”,给南下干部写信、打电话,从网上把全国有关南下的资料《南下》、《南下、南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下》、包括小说《南下干部》全部购买回来,进行研读。周末太原南宫有旧书市场,去翻、去淘,找到了厚厚的两本《山西干部南下》如获至宝,摊主要价每本150元,没有发票,买。

    在长沙,我们得到了原湖南省委副书记赵处琪先生的儿子赵湘生的帮助,从湖南省党史办拿到了非常有价值的南下资料,《南下入湘干部名录》、《南下湖南》、《南下功勋》、《南下干部通讯录》、〈南下入湘干部资料选编〉、《湖南党史联络工作30年》、,并拜访了相关老干部。——而他的母亲,当年的南下干部,已记不清自己的名字、村庄。

    离石人陈彬在灌县政声极好,他的儿子陈探许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并一直和我保持联系,希望早日成书。

    我们找到了远在西安的张生芝先生、四川成都的林捷、白展云、魏华亭、高富许等,找到四川省山西商会的老乡,他们不仅自己亲手撰写稿件,还积极联系老乡,提供线索。通过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珍贵的资料《永恒的丰碑》、《艰难的奉献》、《沸腾的岁月》、《南下四川》、《挺进凉山》、《感受凉山变迁》、《永不磨灭的历史功绩》,通过林捷先生得到《永远跟党走》、《惊世巨变》、《为国增辉》,《在党的旗职下》、《大馆奴》等通过白展云先生得到《兴县老干部风云录》,通过石楼县老干部郭璜先生(交口人)得到了《挺进大西南》、《晋西北抗战学院、晋绥师范学校、晋绥党校二部、晋绥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在川校友通讯录》(1994年5月、成都版)、《晋西、晋绥青二校四川校友通讯录》(1999年版)。以及众多南下干部的个人回忆集《往事回望》、《往事漫忆》、《秋叶集》《西北军大人名录》、《贺龙中学历史文献与回忆录》、《凉山彝族自治州领导机构暨发展战略概要》。

    更多的时候,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漫无目的地寻找,山西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西安市公安厅政治部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东西,有时只找到一两句有用的话,如吕梁籍在西安的老干部大部分在公安系统和邮政系统。我们在陕西省党史办没有找到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到老干部局碰运气,一下找到302名吕梁籍老干部的工作简历,从此变成了有头绪的“苍蝇”,找到了方向。

    整理2200多离休干部简历,是能震撼人心的,一个个名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收集资料时,我要求每人最少提供两张,一张年轻时,一张现在时,鼠标箭头点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照片就会从我的脑子里奔出来,从年轻到年迈,岁月从每个人身上划过痕迹,各不相同,唯一不能更改的是,老去,老去……

    南下时,每一位南下队员都曾经经历过的,那场党性与亲情的激烈斗争。那时的老区人民,好不容易熬到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美满生活。而江南仍旧是战火弥漫,水深火热。抛弃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步入那流血牺牲的危情险境,对每一位南下干部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灵魂革命,一场尖锐的人生考验。他们挺过来了,一个“挺”字,一生艰辛。

    一直困惑的是,当年南下时,那些最普通、最辛苦的马伕,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义无反顾的跟随大军行军,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们需要半夜起来照料牲畜,他们的人生结局如何?遗憾没有找到他们的资料。

    继续努力,我不能欠着南下的情让自己报憾终身。吕梁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 王爱琴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