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烽火岁月:夏县南北晋村革命斗争史实地采访记

    红色山西网  2025-01-03  浏览:4185

    图片7.png南北晋村口的照壁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因英雄的足迹而永垂不朽。南北晋村,这个位于河东的革命老区,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革命的火种曾被勇敢的人们用生命守护,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本文将带你走进南北晋村,通过实地采访,揭开那段尘封的革命斗争史,感受那些为信仰和理想献身的英雄们的不朽精神。

    在撰写南北晋村革命斗争史的中,我有幸在县老促会会长赵建国的安排下,与副会长冯学贵等同志一,于20241219日踏上了前往南北晋村的实地采访之旅。沿途,村口的照壁上绘有飘扬的党旗和“河东红嫂”四个大字,落款为南北晋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不仅彰显了村庄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更是革命气息弥漫的生动见证

    不久,我们遇见了南北晋村委会主任王兵俊,他正等待着交通局测量队的到来。据悉,县上计划对村里的道路进行重新规划和拓宽硬化,以促进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王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河东红嫂——王焕娥教育基地。

    河东红嫂——王焕娥教育基地

    这个教育基地位于村舞台后方,占地近一亩。我们进入大院,看到正面一排平房,这里是教育基地的办公接待处。大院的墙面上是红色宣传栏,墙面牌匾记载着嘉康杰、金长庚、梁福才、王焕娥等同志的革命事迹简介和宣传标语。运城市蒲剧团为歌颂河东红嫂王焕娥的革命精神,演出的大型蒲剧现代戏《党旗飘飘》的部分剧照也陈列于此,展现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墙面还悬挂着王焕娥亲手绣制的第一面红旗。王主任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王焕娥的英勇事迹,让我们对‘河东红嫂’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王焕娥,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革命,冒着极大的危险,为避难的嘉康杰送饭,绣制党旗。在中条山暴动时,这面红旗就插在尉郭镇大最高处——关帝庙顶上,见证了1936年晋南红军游击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段慷慨悲壮的历史,记录了夏县革命老区人民跟着共产党翻身闹革命的共同心愿。村里的老教员告诉我们,王焕娥非常勇敢,在敌人对她家进行搜查和抓捕时,她没有表现出恐惧,而是机智地将绣制的党旗藏在身上,避免被敌人搜出。在一次敌人的搜查中,尽管被敌人扇了耳光,她依然坚定地否认家中有共产党人,保护了藏在阁楼上的嘉康杰等人。面对敌人对北晋村的封锁和严密控制,王焕娥忍痛掩护参会党员转移到村边寺庙,并每天以挖野菜为掩护,冒着极大危险机智地将饭菜送给同志们,直至他们安全离开寺庙

    在另一次紧急情况下,王焕娥被敌人押解去坐牢时,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由她保存的党旗。在被押解途中,她机智地假装要上厕所,趁机将党旗快速交给了另一名革命者,从而保护了这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旗。这面党旗后来被珍藏,并解放后展示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内,向中华儿女诉说着那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王焕娥的这些行为,不仅保护了党旗,也保护了革命的火种,她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河东红嫂精神的象征。参观完教育基地,根据行程安排,我们要赶往嘉康杰花嘴岭避难处采访。

    图片6.png嘉康杰花嘴岭避难处

    2001年夏县文物局立的“嘉康杰避难处石碑。

    迎着凛冽的寒风,在村里的老教员的陪同下,我们驱车赶往离村约2.5公里的“花嘴岭”王三狗家,山路崎岖陡峭难走,让我们觉得王焕娥,一个妇女,每天在这样的道路上往返给避难的嘉康杰送饭,真是多么不易呀。途中,向导说,那里是曾经的北晋东岭古城堡遗址,日本人曾在这里建碉堡设卡封锁,遏制八路军活动。我们下车查看,却不见了古堡的踪迹,只看到夏县人民政府20071月立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竖立在山丘上。之后,我们还到路边晋阳寺遗地址,也是看到夏县人民政府20124月立的石碑。继续行进,下了一个大坡,我们就到了离“果老洞”不远的花嘴岭,嘉康杰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与暗杀,他在破窑洞里过了一年多的隐蔽生活。一下车,我们感觉冷风嗖嗖,打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比山下冷多了。这是我们看到了2021年夏县人民政府立的嘉康杰避难处的石碑,上面写明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县人民政府于2021年立碑,将嘉康杰避难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石碑不仅是对嘉康杰烈士的纪念,也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通过这些石碑和保护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缅怀嘉康杰的革命事迹,以及他在花嘴岭避难处的艰苦岁月。

    这时候,在地里干活的一位妇女,找到钥匙给我们开门进了这个地窨院,这个妇女介绍说,嘉康杰当年就在南面右边的窑洞生活。敌人来了,他就藏到案桌下面的很狭小地洞里,上面盖上东西,窑洞的最后边还有一个迷惑敌人的小窑洞,敌人几次来了都会对那个小窑洞搜查,搜不到就走了。嘉康杰通常睡在窑洞的东炕,王三狗的家人则睡在西炕。他的父母平时居住在山下的村子里,偶尔也会给他送饭。有一次,尽管被敌人怀疑并遭受毒打,长时间卧床不起,他们始终没有透露嘉康杰在他们家避难的事实。

    图片5.png嘉康杰避难处的地窨院门

    确实,嘉康杰曾隐蔽在花嘴岭这个贫苦农民的破窑洞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焕娥经常送饭,但有时他一天半夜生火做饭一次,其余两顿饭都是喝冷水,吃冷馍就生葱。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嘉康杰仍然坚持革命活动,与敌人进行隐蔽的斗争。他在这个窑洞里写了一本书叫,《河东游击战争与战术》,很好的指导了河东的游击战争 。            图片4.png嘉康杰避难处地窨院全景

    看到嘉康杰为了革命曾住这么破旧的窑洞,感到了革命的多么不易,他的革命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图片3.png嘉康杰避难处窑洞内村民在介绍嘉康杰的生活情况

    随着采访的结束,我们不仅记录下了南北晋村的革命斗争史,更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不屈不挠和无私奉献。嘉康杰和王焕娥的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勇气。他们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将继续照亮未来的道路。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