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泗交镇太宽河:抗战烽火中的血泪史诗与不朽荣光
在夏县那片被岁月雕琢的土地上,泗交镇太宽河村及其下辖的21个自然村,如同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2024年8月初,夏县老促会在赵建国会长一行,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寻访之旅,旨在探寻那些隐藏在乡村振兴项目背后的抗战记忆,那些关于勇气、牺牲与不屈的壮丽篇章。
太宽河,这条滋养了无数生命的母亲河,从柳仙洞爷庙滩潺潺流出,穿越10公里的蜿蜒,见证了太宽河村及其21个自然村的沧桑与辉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寸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每一颗石子都铭记着抗战的烽火。
下秦涧村,作为太宽河村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泗交镇的南端,距镇区遥隔20公里,宛如世外桃源,却也在1941年农历四月十三日的凌晨,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在太宽河流域,下秦涧村、太宽河两个村经历了最惨痛悲壮的浩劫。
当日凌晨三点,一声枪响划破了山村的宁静,那是驻军国军第三军骑兵连哨兵的报警信号。三名哨兵在村口六亩地头的岗哨上,被汉奸带路的日军残忍刺死两人,另一人冲出重围,边跑边鸣枪,那悲壮的枪声,如同历史的警钟,响彻太宽河畔。
胡金彪,这位平凡的伙夫,却在那场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在村口八间房背后的石堰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的枪法精准,每一枪都击中敌人的要害,击毙了约二十名日军,又用刺刀刺杀了五人。然而,英雄的壮举总是伴随着悲壮的结局,胡金彪最终壮烈牺牲,但他的英勇却为驻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他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太宽河的历史长河中。
太宽河村,作为这片土地的中心,更是抗战斗争的焦点。抗日十支队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根据地,村民们纷纷拥军支前,无数无名英雄在幕后默默奉献。谢武俊,这位地下交通员,以他的智慧与勇气,穿梭于敌后,为抗日武装传递着宝贵的情报。他如同一只灵巧的燕子,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穿梭,每一次成功的情报传递,都是对抗战胜利的一份贡献。
然而,日军的残忍与暴行,却如同噩梦般笼罩在太宽河畔。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村民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房屋被焚毁,牲畜被掠夺,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但即便如此,太宽河畔的人民从未屈服,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上半个村,十六名村民躲进胡文明家老屋后废弃土窑。石志法排长刚冲出门就被打死,胡发家一家向后沟逃亡,母亲行走不便被烧死,父亲和两个妹妹被日军枪杀,胡发家胳膊受伤侥幸逃脱。窑院老大胡安娃也被日军打死。下半个村的村民几乎无人逃脱包围。骑兵连三排士兵英勇反击,且战且退,被迫困守宿地。天亮后,下半个村村民大多被赶到李家河边肥场,日军开始烧房。张玉环、胡春娥母亲等因行动不便被烧死,李桃花母亲、谢水仙等被打死或伤重而亡,谢翻身因反抗放火被枪杀。小村陷入浓烟、鸡飞狗跳、血流成河的惨境。
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太宽河村及其21个自然村涌现出了无数革命烈士。胡狗焕,这位年轻的战士,在1943年的夏县虎庙梁与日伪作战中受重伤不治而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的名字也被永远铭记在了革命烈士的名录中。还有耿平安、王水生、耿发吉等烈士,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牺牲。
据谢万斗和时年王德荣老人忆述:柳仙洞高德学参加抗日十支队,在张郭店同日军交战牺牲。仝占胜参加抗日十支队,在沙岭被日军杀害;太宽河沟口村王金楼、王铁楼、王水胜参加抗日十支队,分别被杀害于玉花沟和西梨园;在相关的书籍中没有查到记载。此外,南岭村的张雷娃,抗日十支队侦查员,1943年在黑虎庙被八支队杀害;梨树坪村的王洪屯,抗日十支队战士,1944年在太宽河与日军作战牺牲,两位烈士血洒第二故乡太宽河村。
日军未带重武器,三排士兵得以争取机动机会。官房院西厦屋驻军火力虽猛,但炸药很快耗尽,全班十五人葬身火海。前头院士兵因房屋孤立,也被烧死。东厦屋士兵沉着冷静,坚持到天黑,成功突围八人,阵亡三人,其中张永成后加入八路军太岳支队。被集中在肥场的群众,多人被抓做苦力,胡玉娥、胡保娃、胡水才、李方治等被枪杀或被害。此次浩劫,下秦涧村烧毁房屋104间,45头牛被抢被杀,马、驴被抢走,山羊被烧死150余只,日军被击毙60余名。日军同时进攻临近庙前村,骑兵连第二排在十亩地岭、王家坡岭展开激战,伤亡二人后撤退。庙前村王金中被打死,胡孟娃、郭五囤被枪杀,毋吉、耿保平、耿保安、樊天保等被拉做苦力失踪或杀害,任然然被烧死,共烧毁房屋123间。上秦涧湾里张老五被烧死,张小有失踪,马么娃被杀害,烧毁房屋24间。上秦涧皂树峪尚水全、王东海被杀害,郭秀全被害,烧毁房屋65间,牲畜被杀抢45头,山羊被烧死90余只。驻军军火库在下秦涧村窑上和十亩地岭,日军撤后,谢武俊等二十余人联络骑兵连一排,沿太宽河将弹药安全转移至白浪渡。
今日,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那段历史不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太宽河村及其21个自然村的抗战精神,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太宽河,日夜流淌红色的信仰,这是故乡的荣光和品格。这荡气回肠的记忆让人感慨、感叹、感佩!敬仰永远刻在心里,似血脉一样流淌。(夏县老促会 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