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的创刊历程

    红色山西网  2025-04-01  浏览:4148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南里镇东林村后沟自然村,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所在地,是何云等烈士艰苦创业、顽强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曾经是:铅笔与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之地,这里沉淀着红色新闻人的革命意志和珍贵的精神遗产,是沁县人民的光荣,更是南里镇东林村人的骄傲!

    《新华日报》的创刊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与舆论斗争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指南针。正如郁达夫所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唯有在铭记中反思、在传承中创新,方能真正实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一、到沁县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原因

    武汉撤退前,《新华日报》总馆决定分水陆两路疏散两批报社人员。其中陆路这批人员由吴敏、何云同志率领,冒着日机对铁路轰炸的危险上火车奔赴西安。刚落脚,何云和吴敏同志就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同林伯渠等同志商量筹建本报西安分馆的事宜,并争取出版本报《西北版》。这时,朱总司令正好途经西安去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得知何云等同志正同国民党交涉出报时,他风趣地说:如果他们不欢迎你们,华北军民欢迎你们。吴敏负责与国民党交涉,他找到他在莫斯科的老同学、国民党西北行营办公厅主任谷正鼎,不料这人先满口答应,后退避三舍,后来才得知,蒋介石只允许在全国出一张《新华日报》,不允许再出其他地方版,至此,出版本报西北版的计划就这样被国民党蒋介石一手扼死于腹中。

     二、《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的创刊历程

    古言说得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办本报西北版无法行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正好周恩来同志和彭德怀总司令也先后路经西安到延安,周恩来同志特意到本报西安分馆察看了一番说:朱总既然表示欢迎你们到华北,彭总过西安时,你们同他商定吧。及至彭总到了西安,了解到国民党蒋介石不让出版本报西北版,他非常高兴地说:他们不让在西北出版,人员机器就都给我,咱到太行山去出版。立即让吴敏去延安向长江局组织部部长博古请示,博古同志同意这一批人给彭总后,彭总立即把在太行山出版本报华北版的事报告给中央,并由六届六中全会作了决定,何云同志去太行山负责筹办本报华北版,于是,在何云同志的带领下,立即投入了到华北敌后办报的准备工作中。

    一切准备停当后,193810月初,编辑部的同志们兵分两路起程了。何云同志、董谦同志为一路,由一名警卫员护送;另一路是周永生同志带领十几位职工押运机器,也派了几位战士护送。当时平汉、陇海路经常遭日机轰炸,几乎改为夜行车。第二天拂晓到渑池下车,徒步到渑池黄河渡口,下午乘船北渡黄河,顺利抵达北岸垣曲县关家村。在关家村的十八集团军的兵站住了一宿,第二天早饭后,兵站派了两匹骡子送他们,到了阳城,受到了阳城人民的欢迎。第二天,由阳城经高平到长治,驻扎在长治的山西第五专署、新闻文化教育界人士及长治西盟中心区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为他们召开的座谈会上,何云同志简单地介绍了本报总馆到太行山筹办华北分馆的经过和设想,希望得到晋东南各界的大力支持,与会的同志也代表各界讲了他们对创办本报华北版的殷切期望。

     何云他们在长治停留了两天后即直奔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驻地潞城中村,107日左右到了总政后,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和宣传部长陆定一、副总参谋长左权同志热情的款待了他们。并安排他们住在政治部的院子里。这期间,何云就忙于同北方局、总政一些领导同志商讨筹建华北分馆的事宜,其中之一就是准备以后把《中国人报》合并过来。

    11月上旬,何云和本报总馆派来的华北分馆副总编辑陈克寒同志宣布《中国人报》的记者训练班正式改名为华北新华日报记者训练班。学员结业后,董谦就带领刘川诗、赵会文等十几名学员从屯留石室村向新址沁县后沟转移。到12月底,《中国人报》的全体职工也合并于本报华北分馆。

     12月,何云率领着《中国人报》的部分职工、从西安带来的几位新闻工作者和十几个印刷工人,还有一台老掉牙的铅印机,到了沁县南部后沟村,着手筹备《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工作。可是一开始就碰到许多困难——印刷工具和印刷材料的缺乏,收报机和发报机的短缺,精通新闻业务的干部极少,办报经费更为困难。当时交通线和运输工具都忙于战争,这一切都给报纸发行和材料运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面对上述种种艰难,何云同志充分发动干部职工,人人献计献策,先建立印刷厂,安装机器,准备排字房。铸字工人刘德顺协同宋亮珍、韩晋升等,用老5号字模经改制成半铅模,浇制出所需要的新5号字,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抗日根据地没有照相设备和器材,因此在《新华日报》上看不到一张照片,为了美化版面,报纸上的刊头、插图,都是几位木刻家(陈铁耕、罗工柳、胡一川等),用他们的笔和刀刻写大标题字和代替照相制版,装点出《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特有风姿。每期在报头一侧刊有一幅木刻作品,报上还经常刊登多种插图,有歌颂敌后军民英勇斗争的,有讽刺打击敌人的,也有表现重大节日政治意义的。这些作品同报上的评论、新闻新闻报道密切配合,加之刘德顺、宋亮珍同志及有关工人设计出的各种美术花边和水线,也使得报纸的版面更加活泼、美观,大大增强了宣传效果。在部队、地方机关单位的墙报上,这些木刻作品常被仿照放大绘出,很受欢迎。这些木刻工人除了创作插图,还出版了《敌后方木刻》专业。 纸张和油墨的消耗量很大也是大事,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何云派工人化装成卖油郎到敌占区搞到油墨和印刷器材,发动工人上山砍松脂造油墨,下乡收麻头、破布、烂鞋,碾浆造纸。  总之,敌人的封锁、物资条件的缺乏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在何云同志的领导下,发挥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着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华北敌后唯一规模较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在战火中逐步成长壮大。

    在有把握出报后,党报委员会批准了1939年元旦创刊《新华日报华北版》。遵照党报委员会的决定,于19381219日召开了报社全体人员大会,宣告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正式成立,管理委员会主任兼总编辑何云同志向大会宣布了《新华日报华北版》为隔日刊,每期四开四个版一大张。由总编辑直接领导四个版面的编辑。第一版刊登社论,由副总编辑陈克寒兼编,以晋察冀新闻为主的华北各地新闻;第二版为《国内版》,编辑是李竹如,刊登以华北战况为主的全国各战场战况,《国内要闻》刊登陕甘宁边区要闻;第三版为《国际版》,编辑是左漠野,刊登国际新闻、国际评论、外国报刊译文;第四版是理论、副刊版,先是总编辑何云兼编,后由调来的副总编辑韩进兼编。报社的领导机构是管理委员会,下设编辑委员会和经理部。经理是华民同志,副经理是王显周同志他们主要负责印刷、材料、供应、发行和总务等工作。

    19381220日,印出《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的试样。

    1231日,报社在沁县举行招待会,邀集晋冀豫区各界代表举行座谈,何云同志报告了办报方针,分赠了先期印出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代表们极为兴奋,表示全力支持报纸工作。正是通过他们把《新华日报华北版》诞生的喜讯传遍全区,为报纸发展通讯员和发行工作打开了局面。

    19391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沁县后沟正式创刊。45月期间,党报委员会决定报社改为总编辑负责制,总编辑为北方局在报社的党代表。为使总编辑的主要精力能够集中于办报上,特增设社长职务,社长由总编辑何云同志兼任,副社长实际主持全部行政事务工作。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委员会实现对报社的集体领导。改变体制后的第一任的编辑委员会有何云、陈克寒 、韩进、和左漠野四同志。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和管理委员会。由总编辑领导各版编辑,编委分工领导记者。下设科室有:电务科(科长张天华、通讯联络科(科长高戈)、参考室(主任江横)、文书科(科长刘川诗)、木刻室(主任陈铁耕)、校对科(科长刘威)。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副总编辑韩进兼任,副主任由王显周担任,下设经理部(华民调走后由王显周兼任)、印刷部(部长兼厂长周永生)。后又增设丛书编辑部(部长张磐石)、材料采购部(部长王显周兼任)。

    总编辑何云同志有两个得力的助手——副总编辑陈克寒和韩进。陈克寒同志精明干练,才思敏锐,勤奋好学,工作非常负责。四年多来,撰写过不少重要评论和一些很有影响的新闻通讯,协助何云主持工作十分得力。何云同志逝世后,他接任社长和总编辑职务,胜利地完成了《华北版》的历史使命。韩进同志曾任中央苏区《红色中华》的编辑,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通晓党建理论和原则,熟谙党的方针政策,文章写得好,写得多,写得快,人称韩万言” 。他们两位先后长驻北方局,在党报委员会直接领导下,为报社撰写社论和政策性、理论性文章,及时向报社传达北方局领导的意图、工作指示和对报纸的批评,保证北方局与报社的息息相通。

    还有一个得力干将是编委左漠野同志,主编《国际版》,是主要的国际问题评论员,在职两年,发表署名国际论文20多篇,写了《国际动态》17篇。他在编辑工作上精益求精,在刊登外国通讯社的电讯之后,加以必要的简扼注解,使党报不为外电做义务宣传员。这个方法是他的创新。 

    19391月创刊到194310月改刊,历经4年又9个月,这段时期,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是敌后抗战最为艰难困苦的年月。先后经过9次反扫荡,搬迁过7次。曾经先后在沁县后沟和计刀岩安营扎寨,两地出报1——93号,共93期。19397月中旬,因日寇实施“蚕食政策”,占据了大部分县城,报社一步步地退向深山,从沁县计刀岩又搬迁到武乡大坪等地。《华北版》在坚持抗战,克服危机,巩固与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推动与指导作用。除出版报纸外,还在发展敌后新闻、文化出版事业上作出了贡献。报社同志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以至生命哺育着《华北版》,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最大的奉献。19425月,报社社长何云等46位同志在反“扫荡”战役中光荣牺牲,这是《华北版》经历的一次最沉重的损失。

     三、《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的意义和影响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当时我党领导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三大报纸之一,是中共在国统区合法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的主阵地;是中共政治主张的传播窗口 ;是凝聚力量的核心媒介;是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行径的有力武器!《新华日报•华北版》一周年纪念活动时,朱总司令对报纸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报纸天天在和日寇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杨尚昆同志勉励报社全体同志说:《新华日报华北版》替我们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开辟了敌后新闻事业的新纪录。阅读党报、推销党报是每个党员的责任。他要求各地方党部尽一切力量来帮助《新华日报华北版》以加强它与群众的联系。1940年,报社发起资助党报的募捐活动,帮助报纸克服物资和技术上的困难。这一号召得到各机关、广大党员和干部以至战士的热烈响应。短期内,募集资金1万元,那时报社全年费用为2万多元,给予报纸以极大的支持。在党的爱护和鼓励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全体工作人员充满信心,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四、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

    《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光辉历史,染有革命烈士的鲜血,时间虽然过了半个多世纪,但这段历史后人永远不会忘记!《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引起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党和国家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无限敬仰,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的修缮工作迫在眉急,势在必行。

    20216月以来, 南里镇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文明新风为主题,对《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东林村后沟自然村1100余平米破旧墙面进行立面整治,手绘了900余平米红色革命故事,讲述了该报创刊、发展过程。红色主题墙绘填满了村里的墙壁,原本毫无生气的墙体,不仅被一幅幅绘画作品赋予了生机,也向人们直观地展现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成为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2年,东林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保护修缮省级文物新华社日报》(华北版旧址项目。对后沟自然村《新华日报》(华北版)旧址7孔窑洞、412间土楼、10间厅房、3间马棚、1100㎡院落依旧复旧进行保护。完善红色旅游景点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同时,南里镇党委充分发挥红色阵地资源优势,将端午传统习俗和红色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在端午文化中感悟红色精神之根,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节日承载的红色价值、红色信仰、红色精神历久弥新,闪耀时代光芒。

    南里镇东林村,充分利用《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地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让乡村风气焕然一新,更让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历史脚步稳健向前,精神传承永恒不朽! 每一位革命烈士承载着一个红色印记;每一处革命旧址凝固成一座红色地标;每一个革命足迹升华为一个红色音符!我们相信用生动的故事传递真实的情感,用感人的细节引发情感的共鸣,必将激励下一代在今后的成长路上不断追寻红色精神,永远传承红色基因,让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作者:沁县老促会 杜凤娥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