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红色人物
  • 红色故事
  • 红色故事

    红色记忆之车鸣峪

    红色山西网  2025-05-11  浏览:4168

    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南15公里处车鸣峪村,隐藏着一座废弃的兵工厂这里曾经是山西枪弹厂,也被称为“山西新建机器厂”是一座重要的军工基地。个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然而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却承载一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使命,记载特定历史时期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微信图片_20250511090042.png

    车鸣峪兵工厂

    微信图片_20250511090031.png车鸣峪兵工厂

     车鸣峪兵工厂,是在当年热火朝天的国防三线建设时遗留下来得遗址。“好人好马上三线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这正是60年代国防三线建设者豪情怀,壮志凌云的真实写照。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争端不断发生,局势空前紧张。国难当头之时,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1965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准选址,由沈阳53厂分迁而建,被国家命名为“山西枪弹代号9141兵工厂”。该厂于1966512日依山傍势,科学规划,设计精巧,就地而建。19698月全面投产,主要生产7.62毫米机枪和半自动步枪子弹。19916月,车鸣峪兵工厂被搬迁到晋中榆次区,使原本在这里生活的工人和家属也纷纷离开,而没有了人的存在,兵工厂一下子变的冷冷清清,陷入了荒芜之中。而如今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这座曾经如此繁华的军工厂仍然存在,废弃的建筑仍然屹立在这里,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华,只剩下无尽的落寞。尽管它失去了当初的功能,变的废弃荒芜,但这座隐藏在山间的兵工厂曾经辉煌无比,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贡献。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伟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将产于车鸣峪兵工厂复仇的子弹射入敌人的胸膛,打的敌人节节败退,这次战役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志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尽管现在它们已经不再起作用,但是它们曾经为国家立下赫赫军功,它们的存在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后人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这个长达33年的兵工厂遗址,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少有的以山为掩体、把山洞作厂房的兵工厂遗址。

    走进车鸣峪兵工厂大门,三道门仍显森严,层层递进,虽说无人把守,但矗立的岗台依然不减雄风,隐约感觉像有人值守,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身影,笔直的绿军装,在红领章红帽徽的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让人敬而生畏。站在洞口环顾四周,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森林茂密,沟谷幽深,山谷间百鸟争鸣,群芳吐艳,清流潺潺,与山水林草融为一体,美景一派。整个工厂布局三面依山为屏障,茂密的灌木丛林覆盖及三围封闭的自然条件做隐蔽,构成自然封闭之守势。厂内分布建有学校、食堂、澡堂、医院、粮站、银行等设施齐全,应有尽有,全厂5000余名工人,同家属生活在一个小区。因此,使车鸣峪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小镇。兵工厂的筹建,带动了当地一部分产业的发展,村集体先后办起了豆腐房、油房、粉房、开办了砖场、石灰窖,为兵工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充足的产品和热心的服务。获得丰厚效益的兵工厂,相应得使车鸣峪集体收入也成倍地增长。平均每工分红到1.6元,是全县年终分红最高的大队。

    196912车鸣峪兵工厂有九名职工子弟和中阳的贫下中农子弟一样,自愿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军委特种兵8342部队,开赴四川重庆涪陵白涛,从事816地下核工程的开挖和建设任务。这九名战士继承了兵工厂的优良传统,发扬了老前辈勇于吃苦精神,在部队大熔炉里,不断锤炼自己,有两名战友提干,两名战士荣立三等功,有一名班长所在的测绘班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们参军几年亲身体验到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责任与担当。九位战友退伍后,重返9141枪弹兵工厂,为兵工厂的建设,发展壮大输送和增加了新鲜血液。有的担任厂里的主要领导,有的成为厂里的先进生产者,积极分子和劳动模范,对兵工厂的工作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兵工厂遗址,透过那些残垣断壁的厂房,回望那段曾经沧桑的历史,不仅看到了曾经的辉煌,也启迪着未来的展望寄托着数千兵工人难以割舍的乡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进。在老兵工眼中,那无私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热情,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情怀不曾远去,国防三线建设中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藏和铭记。在老兵工眼中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青年人眼中,兵工厂是一座极具有发展价值的宝

    静静地回望这段辉煌历史,国防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经济建设战略的伟大决策和英勇壮举,它所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历史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科书”。三线建设是我们党史国史研究的一座宝库,从多方面为国家的精神和物质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重温革命遗址,追寻红色印记。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工程。当前,很多游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旅游这一方式度过自已的假期。中阳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把曾经废弃的兵工厂重新修缮,作为重点旅游景区保护起来,已成为了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由于兵工厂特殊历史和人文特点,当下适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期,打造田园经济综合体的发展期,社会各界都抱以青睐的目光,规划布局未来发展正当时,利用车鸣峪现存工厂旧址,打造军事文化主题的拍摄基地,在此建造军事文化背景的建筑和设施,将美景与军事文化背景有机整合呈现。建设一个射击场,以兵工厂生产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子弹的历史为依托,科学利用废弃旧厂房,结合军事文化主题,打造一个高级别的射击场,逐步提高兵工厂的知明度和吸引力,打造旅游观光的新景点。车鸣峪兵工厂遗址作为山西中阳三线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既体现了国防军工历史,又反映了兵工人成长的轨迹既凸显三线军工建设历史,又融入军工人文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按照《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旅游示范村建设指南》明确发展定位和思路,统筹利用好乡村现有资源,丰富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完善乡村民宿,星级农家乐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让村民富起来,乡村旅游热起来。车鸣峪生态良好,风景宜人,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境内山高林密,牧草丰茂,山顶洞壑天成,清泉喷涌,怪石嶙峋,天然草甸绵延,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前途是远大的,是不可多得旅游避署胜地。

    车鸣峪历史厚重,遗存丰富,附近开府、大营、下会闹泥、弓阳、上顶山等村有历史典故。1936年红军东征在关上鏖战,现建有关上战役纪念碑,历史彪炳千秋,留下光辉一页。在新形势下,红色旅游不断升温,更是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车鸣峪兵工洞作为我县的红色旅游基地,肩负着传承革命精神,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作者:刘前青 中阳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