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卷金藏万重山 一场跨越生死的文化守
——安泽县亢驿村护送《赵城金藏》记事
抗战时期,太岳根据地安泽县亢驿村发生了保护《赵城金藏》这部珍贵佛教大藏经的惊心动魄事迹。
稀世珍宝《赵城金藏》
日军觊觎 密谋抢经
1942年春,日军占领晋南后,欲抢夺藏于山西赵城县广胜寺的《赵城金藏》。广胜寺住持力空法师得知日军将于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登临藏有经卷的飞虹塔,怀疑经卷秘密泄露,于是深夜下山向赵城县抗日政府县长杨泽生汇报,请求快速转运经卷。
周密部署 抢运经卷
太岳区领导接到汇报后,命令太岳二地委和赵城县委即刻组织抢运。二地委书记史健迅速与赵城县委联系,制定了周密计划。他们派出二分区基干营一个连,会同赵城县游击大队、洪洞县游击大队百余人以及周围村的抗日分子,趁夜进入广胜寺,登上飞虹塔,将5000余卷经卷人背马驮,离开广胜寺的《赵城金藏》秘密转移到了二地委所在地安泽县亢驿村。
日军扫荡 艰难周旋
日军得知经卷被转移到亢驿村后,进行了针对性扫荡。从洪洞、赵城出发的日军翻山越岭直达亢驿村,但村民早已坚壁清野,日军一无所获。然而,日军并不罢休,扫荡持续了两个月,还从长治抽调两个小队协助搜缴。
背负保护经卷的同志与敌人周旋于方圆百里的大山上,利用坡大沟深的地形与日军捉迷藏。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吃饭睡觉成问题,只能靠野菜充饥,晚上抱在一起取暖。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涧河边上,基干营一连指导员王万荣带领的队伍刚从山上下来就巧遇鬼子,大家举着经卷涉水过河,成功躲避了鬼子。
在艰难的转战中,上至二地委书记,下至机关干部和百姓,都将经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安泽县的百姓和士绅,即使面对被抓被杀的危险,也没有一人向鬼子透露经卷的秘密。
最终,《赵城金藏》在亢驿村渡过了艰难时刻,后被成功转移到沁源县,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稀世珍宝《赵城金藏》在外颠沛流离75年以后,终于衣锦还乡。
这部佛教全书,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古籍,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如今,当我们在国家图书馆翻开《赵城金藏》的经页,泛黄的纸面上还留着淡淡的霉斑——那是沁河的水汽,是山民的汗渍,是无数个寒夜里守护者体温的印记。在亢驿村的老槐树下,当年藏过经卷的树洞已长成愈合的疤痕,却永远铭记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文明的防线,让千年佛法在战火中得以传承,让民族的精神在磨难中愈发坚韧。那些在月光下急行的身影,在枪口前沉默的面容,在寒夜里相拥取暖的脊背,终将与飞虹塔的琉璃光芒一起,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卷之上。
作者:安泽县老促会 王东景 李满裕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