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文艺
  • 老区书画
  • 老区文学
  • 老区文学

    看俺家乡新变化

    红色山西网  2024-09-26  浏览:7366

    “遥夜沈沈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8月的塞北,天高云淡,金风习习,湛蓝的天空明净、深邃,白云时而如棉朵,时而似轻纱,自由自在地变着花样。不知不觉中,大雁已经从塞外自遥远栖息地而南飞,甲辰金秋在人世间又烙下深深的印记……

    在这丰收的季节,我从二广高速下来,沿着黄花梁脚下回村,绿树成荫,松涛吐翠,途经跨越同太高铁大桥上,向东南望去,薛家营水库湛蓝如镜,水澄如空,任意天边,美不胜收,折射着千年雄巍厚重的曹娘堡墙。极目远眺应县木塔在白云拂绕下,时影时现,呈现出故乡宛如天宫般的田园美景。

    我就出生在这个有着美好传说的曹娘村。我的先辈们一代代传诵和演绎着古老的故事,辽代王妃曹娘娘失宠后被放逐在这里,筑古堡,建寺庙,开荒种田,她坚强而忍辱负重地生存,充分利用黄花梁下和桑干河畔走口外做生意人多的自然条件,在河水潺潺的木桥旁,开车马大店做皮货生意,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下,古堡迁徙聚居成如今的曹娘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如今的曹娘,一方古老的沃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有文明的印记,边塞军事文化的遗迹,历史人文的深厚底蕴,民族融合的和谐共生,商旅边贸的繁荣景象,还有周王庙和应化寺那神圣的佛教寺庙和庄严的塞上风光。

    在历经沧桑的岁月,曹娘村在不断地变化着,1968年前她是公社所在地,在周边村庄属于古代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大村,常驻人口1300多人,随着城镇化推进,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在外面打拼,逢年过节才回来。平时老人们留守这个古堡村。

    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村里叔叔大爷们住的房都是土坯房,为了防漏雨,每隔两年要抹房顶,村中只有庙院,是曹娘村的广场,南有乐楼,北有旧大队(占的应化寺),供销社和西北公社以及曹娘中学这些地方是用砖瓦盖的房。我小时候的家也是爷爷奶奶留下的两间半土坯上房,东面盖的骡马棚,西面还盖一间半西下房。记得10来岁时,我还能从西下房房顶跑开腾空跳到东下房房顶上。遇到夏天下雨,街道泥泞不堪,进了院更是无法行走,只能挽起裤子赤脚行走。到了冬天房的后墙冻的一片冰茬茬,烧些树叶一家人冷的挤在一条土坑上睡觉,被子上面还搭着皮袄保暖。

    为了少受严冬的寒冷,秋天必须备足烧柴。记得1968年秋假,我们房后的富财和南街表兄玉旺邀我去桑干河岸砍树根,我推着自制的小推车,带着镰刀去割河岸被水冲塌露出的树根。那时树枝不让人们随便砍,我因身小体弱,手劲不足,在砍一根较粗的树根的,刀没拿稳砍在小腿上,顿时血流如注,富才和玉旺见状,先用桑干河的油土捂住伤口,可血还是不停地流,后来他们让我尿在伤口,听大人们常说尿能止血,由于伤口深,血还是往出渗,后来富财急中生智,将捆树根的绳子解下来,从腿弯拴紧才止住血,就这样拐着腿回了家。当时去医院只是用酒精洗了一下,简单包扎伤口拐着腿上了学,可半个多月伤口化了浓,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父亲见状,骂骂咧咧的还踢了我一脚,说这点伤都弄的腿拐了半个多月,慢慢的伤口才愈合,现在左腿还留下硬疤,那里面估计将土包的长住了。

    1965年村里通了电,还建起了磨面房,过去妈劳动回来,去三仁大爷和二灵儒老奶家碾房,帮妈推碾压面,从此推碾压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三村五里的人都来我们村磨面。

    最值的怀念的我们有曹娘中学不用去外面上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离村就高中毕业了。这里是人杰地灵的村庄,曹娘出去的人都是沾了这所学校的光,这所中学为我们村培养了不少人才走向全国各地,建国后先后从这里走出的地厅级干部4人,县处级干部 20多人,乡科级干部和老师80多人,此外经商办企业的10多人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曹娘村也步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吃、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白面大米代替了过去的玉米窝头,土坯房翻建成砖瓦房,整齐规划的乡村水泥路铺盖了过去泥土路,引水库的U型水泥渠网格化农田,玉米亩产由原来最高时候的过黄河400斤或跨长江800斤,如今突破双千斤。而且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地不用牛,种地不用镂,锄田不用锄,收秋不用手。一个个先辈们想也不敢想的世外桃源展示在我们面前。

    曹娘村在历届党支部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去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30出头的女干部次高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员会主任,她上任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带领村民实施“五大工程”。即:千亩整田工程、街道拓宽工程、房屋窗户更换工程、户户通下水道工程、修建广场亮化村庄工程。

    当我下了左沙公路,走进村庄的道路,原来只有单行的小水泥路,今年拓宽成双车道,两旁U型防渗渠刚刚铺就,沿村东直通桑干河北岸旅游线,向西绕村南去北贾寨又新铺水泥路长达10多里。

    进了村里,过去一下雨,堡墙南面两个堡壑积水后臭气冲天,次高组织大型车辆和挖土机取煤厂石矸垫起来,修建成水泥广场,村民们早晨和晚上在这里放着歌曲,跳着优美的广场舞,有的穿着裙子走秀,有的拿着扇子扭秧歌舞,还有的穿着宽松的运动服打太极拳,看到这些真的令人心旷神怡,羡慕不已。

    你走进农田,被那整理好的千亩方格化所吸引,林渠配套,滴灌渗灌随处可见,一块块亩产双千斤玉米,长着丰满透黄的棒棒,微风吹来玉米叶子哗哗作响,似乎是举起“双手”鼓掌,热忱地欢迎你来参观登场。

    走进了我的发小杨日、二相、选民院里,往年土坯房被红砖红瓦装饰一新,旧门旧窗刚刚换成新塑钢双层玻璃门窗,这是今年实施的工程,只要村民们申请都给以旧换新,进了家都安上空调和炕暖,冬季不生火也比我们过去生炉子暖和。我和他们攀谈起这些年村里变化,他们都乐呵呵的说个没完。这几年村里种地,他们都种50多亩玉米,通过地膜覆盖,使用优种,每亩都产1500斤以上,有的甚至过双千斤。他们哪家都打78万斤玉米。我上世纪70年代在村,共8个生产队,最好的队一年打粮就是10万斤左右,现在他们3家收获的粮食超过一个生产队,据他们说全村一年可产350多万斤粮食。是过去产粮的3倍还多。杨日深有感触的地说:“现在咱们在村过的挺好,每年纯收入四、五万元,冰箱常年有肉,想吃啥有啥,每年春天耕种和秋季收割忙上半个来月,也不用人劳动,春播秋收都是机械化。平时在村里打打小麻将,自家院种些无公害蔬菜,住在村空气又新鲜,我们幸福指数一点也不差城里人。”

    短短几年,村里出现八大变化:

    一是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庄绿树成荫,道路宽敞平整,农民住房整齐舒适,专人负责清理环境卫生;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供水供电通下水到达每一家,村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感受到了和城市一样便利;

    三是乡村旅游的兴起,村民有了新的致富途径,农村的文化底蕴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农村治理体系日益健全,村民自治权得到保障,乡村治理的民主化程度有了显著提升。支书次高组建了曹娘村民群,村务大事小事都及时公示在群中,接受村民的监督;

    五是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不断推广,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六是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便民服务逐步完善,乡村医院有医生值班,特别是老年人输液看病不用进城,农民有了更好的健康保障;

    七是活力渐增的农村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城市年轻人回归农村创业,也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

    八是新农村的崛起,不仅传承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也是新时代农村的时代号角。

    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个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引领我们在新时代积极投身于振兴农村建设之中。

    家乡的风景令人陶醉,家乡的故事给我无尽回忆,无论是蔚蓝的天空、秀美的山川,还是广袤的田野,特别是父老乡亲那张张熟悉的面孔,都在诉说和憧憬着家乡的美好未来。在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的馈赠,以及金秋丰收的喜悦,衷心的祝愿我的家乡——曹娘明天更美好!

    有诗为证:

    清静常常思故乡,

    魂牵梦绕欲翻肠。

    幼时劳作多么苦,

    现代耘收未必忙。

    街道条条飘彩带,

    旧房户户换新房。

    热源下水家家有,

    祈盼人人福寿长。

    (作者:魏友夫,山西省朔州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读友夫《看俺家乡的新变化》感想

    友夫同志的《看俺家乡的新变化》是一篇反映家乡变化的散文。文章以回村看到沿途风景开头,写家乡曹娘村的历史变迁。据传辽代王妃曹娘娘失宠自已打拼才有了如今的曹娘村。新中国成立后的曹娘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过贫穷,但从改革开放以后就慢慢变好了。粮食打得多了,生活变好了。玉米窝窝头变成了白面馍馍。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现在的书记、主任一肩挑,带领大家建设和美乡村。村里出现了八大变化,企盼家乡将来会越来越好。

    文章写景欢快活泼,衬托出看到家乡发生可喜变化的愉悦心情。文章从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从曹娘村的变化来反映新中国农村75年来的变化,这是以小见大。文章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意在告诉人们幸福生活都是多少年奋斗得来的,要珍惜。特别是年轻人要学习新中国史,感恩党,感恩人民,要成为担当强国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章写景前后照应,乡情浓重,景色、人物、情感融为一体。文章最后以诗结尾,这首诗既是文章的总结,又寄托了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从文章的题目看,就流露出一种身为曹娘人的自豪感。看了文章,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受,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欢乐时刻,我们真应该为新中国歌唱、为新时代点赞。本文写在国庆前夕,为祖国大唱赞歌,值得点赞。杨福文

    责编:任学锋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