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的魅力
春贴起桃符,檐楹慕古图。意深俳偶寄,言简雅篇殊。诗律调平仄,骈文缀玉珠。除灾迎福愿,天地合屠苏。楹联,脱胎于民间春节时悬挂桃符辟邪的习俗,是中国古代建筑物中常见的装饰,常常与匾额一起,如一对孪生姐妹般装点于建筑物中。因写于楹柱上,故得名“楹联”。楹联创作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创造美好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能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见解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熟练地将哲学的方法论和逻辑学规律运用到楹联创作中,这就要求楹联家有高深的文学修养之外,还要精通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和音韵学。没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支持,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
楹联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古代的楹联大家,很多是书法大家。明代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中是这样描述书法艺术的:“能随形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每字各异其体。”美国人费正清·赖肖尔在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是这样赞叹中国书法的:“书法在东亚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旅游名胜中的楹联文化
楹联正是融合了文学与书法艺术,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特别是在我国的旅游名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点缀,是中国旅游名胜意境的主要表述手段之一,通过楹联匾额大大丰富和提升旅游名胜的审美价值。旅游景点中优秀的楹联可以突出景点特色、增添景点情趣、抒发人文情怀、启迪教育后人。因此,在我国名山大川,山林名刹,人文景观等旅游胜地随处都可见到楹联,这些楹联虽然寥寥数语,却立意深遂,耐人品味,它为游地添彩,为游客助兴,成为我国旅游一大特色,楹联已经成为旅游名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旅游名胜需要运用楹联来提高文化品位,楹联也通过旅游名胜而体现其价值。
西湖素有“楹联大观园”之誉,楹联分布奇广,数量繁多,不管是撰者还是书者,多出自名家之手,多用典故,契合景观。著名的西湖韬光庵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写的。其实,这副楹联来自于宋之问《灵隐寺》一诗,全诗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百,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康有为题在西湖小瀛洲的楹联有76字,其如花的妙笔,给小瀛洲美丽的湖山风光增色不少。上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下联: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月,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匾额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
《山西旅游名胜楹联》收录了近千副楹联,仅晋祠就收录了127联。晋祠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有几千年的周柏唐槐,也留下了上百座古建筑,拥有众多极富特色的建筑和雕塑,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每一块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和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宋代抗辽名将杨业之后杨廷璇于乾隆二十二年五月题书:“溉汾西千倾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於夏温於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此联挂在晋祠圣母殿中门外侧。全联46字,歌颂了晋祠泉水利民。其中 “三分南七分北”是指晋水从难老泉流出,流入石塘。在中流砥柱东,建一道石堤,石堤上凿有十孔圆洞,孔的直经约一尺。南三北七,做为南北分水标难。又在堤东建了人字石堰一道,为分水界线。该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是晋庙名联之一。
景清门联中有刘大鹏题的“巍巍冠盖日纵横,景其美兮,景其淑兮,景其灵兮,晋阳混耀无双地;混混原泉时潋滟,清且涟猗,清且直猗,清且沦猗,山右声名第一区。”赵云峰题“晋水溯渊源,综一段艰苦历程,光辉历史,喜看涓涓清泉,万顷无暇流碧玉;宋娥穷窈窕,合数盈堂皇宫殿,富丽宫妆,试听嘤嘤笑语,三生有幸见青天。”“宋娥、难老、齐年,不愧晋祠三绝;仙阁、胜瀛、悬瓮,何如古柏一章。”这些楹联从不同角度让晋祠博物馆之内的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绝及楼阁台榭添姿增色,古迹因它而广为传扬,园林因它而更为秀逸。
北京皇家园林中的楹联就更加讲究了。故宫楹联:“龙游凤舞中天瑞,和风日朗大地春。”中南海静谷楹联:“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清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颐和园知春堂联:“七宝栏杆千岁古,十洲烟景四时花。”
在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联:“月波潋滟金为色,风濑琤琮石有声。” 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
更多的旅游名胜的楹联开宗明义、通俗易懂。滇池太华寺联:“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厦门集美鳌园联:“花草春常在,虫鱼万象观。”青田石门洞联:“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武夷山石湖涧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鼓浪屿日光岩联:“浪击龙宫鼓,风敲梵刹钟。”这些楹联巧夺天工,写出了名胜之绝妙,让游人观景赏联,别具情趣。
楹联在旅游名胜中不仅有提升文化品位,为名胜添姿增色的功能,有时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山西蒲县柏山之巅有座东岳庙,庙内僧人爱树成性,柏山却时有毁林事件发生。时任知县得知此事后,挥笔写了一副楹联:“伐吾山林吾勿语,伤汝性名汝难逃”,挂在寺门两旁从此,再没有破坏树木的现象了,可见这副楹联的威力。旅游名胜的楹联,对所描写的景物多为高度概括,把壮丽的山河、秀美的景观,都浓缩在楹联之中。当置身名山胜水,陶醉于美丽风光,再品味那些经典楹联时,你会感到联为景锦上添花,景为联得以升华。
钱庄与票号楹联之内涵
说到钱庄票号的楹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与期盼。其实,分析起来这幅对联内涵是比较空洞的。钱庄或者票号的楹联是非常讲究内涵的。
我们先看看盛宣怀为浙江杭州的鑫泰恒钱庄题的一幅对联:
朱提公子千金诺,白水真人四海游。
这里的朱提是银的代称;公子指汉朝楚人季布,为项羽大将;白水典出《左传》,表示守信不移的词;真人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刘秀生于南阳白水乡,称白水真人;四海游是四海承风之意。所以这幅对联主要意思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布季一诺,以信实风行天下。盛宣怀(1844—1916),清末诸生。早年入李鸿章幕,后办洋务,任轮船招商局会办、红十字会会长、电报局总办,官至邮传部大臣,著有《愚斋存稿》。他题此联化用典实,组句工正,构思巧妙,主题集中,笔墨精炼,突出诚信,让人拍手叫绝。钱庄和票号本质属性就是信用二字。
票号是晋商由商业资本转向金融资本的创新产物,曾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主要分为祁县、太谷、平遥三大帮。祁县商帮票号,可谓三大帮的中坚。在著名字号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三晋源”票号。
一纸风行通天下,万金流动汇中西。
这是在渠家大院“三晋源”票号的对联。上联意为晋商创立的票号金融业务网络畅通,日利千金、汇通天下;下联意为四面八方的金融业务让资金流动起来,汇兑中西,使晋商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总号设在祁县城内财神庙街的“三晋源”是渠源浈独资经营的票号,开办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经历72年,1924年改为银号,1935年歇业,是经营时间较长的晋商“三大票号”之一。曾在北京、天津、上海、镇江、扬州、徐州、清江浦、南昌、重庆、成都等地都设有分号。“三晋源”票号承汇款以信誉为先,保证顾客凭票到承汇地按时取款,除汇兑业务外也发行银票。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说的就是渠家“三晋源”票号的故事。
由电视剧《乔家大院》而走红的乔家大院,同样是票号发源地之一。乔致庸饱读诗书,儒学功底深厚,治商有方,秉持“首重信,次重义,三为利”的原则,以“戒懒、戒骄、戒贪”的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商业版图。在他执掌乔家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在经营商业的同时,乔致庸还涉足金融业。当时商路上土匪和乱军纵横,商人携带大量银两非常危险,很不方便。而票号兑换的汇票即便被土匪所截,没有密记也不可能在票号中兑换到银子。乔致庸敏锐地把握到这种商业需求,利用乔家的资本一口气开了“大德通”和“大德恒”两个票号,经营存汇款和汇兑业务。
因为乔家诚信经营,先义后利,管理规范,乔家票号发展很快,到极盛时期,“大德通”和“大德恒”一度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两大票号,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商埠码头。“大德通”票号的总号设祁县城内小东街路北,在北京、天津、张家口、沈阳、营口、归化、包头、济南、西安、上海、汉口、开封、常德、重庆、苏州等地设有分号二十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资本增至35万两,资本加上存款达到七八百万两,营业额达一千万两以上。随着商业和金融业的成功,乔致庸一跃成为晋商翘楚,乔家也跻身于全省富户前列。
大德通票号在周村设立有一个分号,这里挂着一幅乔致庸亲自题写的对联:
自古勤俭能增富,从来集腋可成裘。
这幅对联通俗易懂,从字面上说明了主人注重勤俭节约、积少成多的传统致富美德。
以“汇通天下”而著名的平遥日升昌票号,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其前身是西裕成颜料铺。嘉庆24年(1819),嘉庆进士、文学家陈沆为日升昌撰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
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
如果撰写年月没有出入,这块楹匾确实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现仍完好无损地挂在票号旧址过厅的楹柱上。全联将“日升”二字巧妙镶嵌于上下联中,称“镶嵌联”。由于嵌于联首,故又称“藏头联”或“鹤顶联”。该联意为日升昌票号的创办,有如太阳一般耀眼,必将造福一方,影响后世。但是,如果对资料和有关专著仔细分析,此联撰写时间比票号创办时间还早4年,是票号筹备过程还是别的原因,有待大家探讨。
明清以来,晋中民间向来就有“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之说。太谷曾是山西总商会的所在地,“执全国金融之牛耳”达两百年之久,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太谷的票号可以追溯到清代顺治年间。太谷富户中有一家是沟子村的贠家,他家的“干饼”被西逃的慈禧太后吃后,盛赞说:“太谷的饼好吃。”从此“太谷饼”一直流传至今。
明末清初,太谷贠家掌柜贠攀林,与傅山交往甚密,经傅引荐,贠结识了顾炎武,三人商量到镖银押运繁杂而不安全的问题,共同合计创立了“志成信”票号。地址设在贠家大院,并在广州,长沙,汉口,北京,天津,太原等地贠家商号确定专人试行,形成了:
一纸之信符遥传,百万之巨云集来。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称“魏榆”、“中都”。榆次老城的许多的匾额楹联,内容广博,蕴含哲理,启迪无穷;其书体各异,真、草、隶、篆融为一体,遒劲古拙,别具高致;其笔墨坚实豪放,气势雄浑,体现出了榆次老城的文化历史内涵。榆次的钱庄主要集中在北大街,其对联也各有特色。
吉生庆钱庄:
无远不往无深不至,其积如山其流如川。
万利恒钱庄:
协力同心,贸易中不失和气;
公出正入,权衡上犹带仁风。
吉履谦钱庄:
白镪赠君还赠我,青蚨飞去复飞来。
咸丰十年(1860),祁县渠家跨县到平遥繁华地段南大街创办“百川通”票号,号名取自其十四世祖渠同海(字百川)。金字匾额“百川汇海”和主楼抱柱瓦对黑漆长联,巧妙地将“百川通”衔入联中:
障百川而东之,九府流泉资利赖;
是通国所宝也,三官平准试经纶。
联中的九府指周代掌管财务的九种官。即: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三官指汉代管铸钱的均输、钟官、办铜令三官。平准:古代官府转输物资,平抑物价的措施。经纶:理丝编绳,喻国家理财之策。 对联寓意含蓄,气势磅礴,尽显“百川汇海”之意,体现了“百川通”票号的宗旨。
楹联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宣传教育、文化积累、社会交际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票号和钱庄这些行业,更体现出了其经营理念的特殊内涵。
平遥县署的楹联文化
“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每次走进平遥县署,我都会被一幅幅精美的楹联所折服。平遥县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始建于北魏,现存的县衙布局保存了明清两代的规制。这条仪门背后的楹联,让人感受到世事的变迁。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可以在平遥县署的楹联中,去追寻其文化内涵和载体,探求当时的社会风貌。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在大堂两侧是一幅为官者自勉的楹联,大堂的横联“亲民堂”落款有“大明万历四十七年杨廷谟立”。大明万历四十七年是1619年,距今已整整300年了。那时的当官者就要时刻牢记自己本也是百姓,百姓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不要计较自己的荣辱得失,要勤政爱民,善待百姓,为民造福。才能真正做到大堂正中高悬的“明镜高悬”。
走过大堂来到二堂,也叫“思补堂”。这里的楹联更加直白:“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有意思的是下联中的“愧”字少了一点,而“民”字又多出一点,其用意不言而喻,要对老百姓少一点愧疚,多一点爱心。虽然是一点之差的文字游戏,却也反映出作者的寓意和中国文化的智慧。也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把爱民亲民作为中国官文化的主线,也成了老百姓衡量一个好坏官的主要标记。
其实一个地方的官员,首要的是解决好老百姓最切身的生活问题。“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有铜钱可做来。”在平遥县衙署的大仙楼下正窑,有这么一条门联,不禁让我心生感叹,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日常基本的生活必须品,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朱子八德”做人的基本品德。细想,一个堂堂县衙的楹联,没有高大上的口号,也没有好高骛远的所谓“理想宏图”,有的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关心的小事,我们可以看出务实亲民作风。有时候想,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看的见摸的着的切身利益,解决好这些事要比说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口号强的多。
“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粮厅上楹联提到“斯民”,“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献厅的楹联提到“斯民”,“凭此衷一秉虚公,不近利,不好名,恳恳勤勤,但求无愧所知,无负所学;愿斯民共行其道,莫吝财,莫滋讼,浑浑朴朴,庶得各安其业,各遂其生。”土地祠上的楹联提到“斯民”,“酂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酂侯祠戏台的楹联提到“黎民”。特别是赞扬酂侯、魏相、包公、海瑞四个的名相贤臣,他们为国为民的事迹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从这些楹联中,我们确实也感受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同时也感受到了“勤政廉洁”的品德。
楹联的直接源头是骈文与律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平遥县署楹联,既有平仄要求不太严格的古体诗句式,也有平仄要求严格的律诗句式。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在内宅的楹联上,我们看到一个“清”字。做官不能为了一些小恩小惠丢掉清正廉洁的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而“勤慎堂”的横匾,也正是揭示了这样的主题。在花厅中堂,“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这联通俗易懂,令人深思。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这首仪门联反映了国泰民安离不开清明的政治和除暴安良的法律。大仙楼上的“名场拟弈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一联,“弈无同局”“诗有别裁”说明为政也要因地制宜,有开拓创造、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从此,人们便用楹联描写风花雪月,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平遥县署也不乏这类楹联,酂侯殿的“策马追贤日月近,安邦崇德乾坤新。”衙门官舍厅柱的“窗前举手能掬月,座上推杯可成诗。”和“红霞拂面皆因酒,紫气盈堂只为香。”花厅的“花荫昼静闻莺语,厅落春闲有燕泥。”县丞房中堂的“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衙门官舍中厅的“八代雅士共琼堂青红不辨,九朝高官居阆苑前后不分。”这些楹联大多在休闲和居住处所,也表达了舞文弄墨、鸾凤腾翩之琴尊雅兴。
走出平遥县署,我们回头再看衙门上所题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一副对联既揭示了为民之德,也阐释了为官之道。 一方面告诫人们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劝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轻易上公堂,要不“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另一方面为官者要秉公办案,做到勤勉清白谨慎,才好为民做主,否则“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平遥县署的楹联既反映了当时的官场文化,又承载着传统文化,它为我们探索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载体。特别是楹联中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更增加了它无穷的文学魅力。
古宅大院中的“耕读”文化
在许多大院和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成为中国农耕社会的一种生活境界和美好向往。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读圣贤书,为的是学“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在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或读几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听老人讲讲历史演义。人们就在这样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
在闻名遐迩的乔家大院宅院,匾额楹联构成了一道底蕴深厚的“风景线”。它们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身,意义深厚,内涵丰富,不仅装点了乔家豪门望族的门面,而且蕴涵着宅院主人修身治家和经商处世的道德志向及生活情趣。其人文魅力至今闪耀,让前来观赏大院的人们在出入俯仰间得到熏陶与启迪。德兴堂北院,就有这么一副对联:“忠厚培心和平养性,诗书启后勤俭传家”。意思是忠诚厚道修养内心,心平气和调养性情;以诗书教导后辈,把勤俭作为传家美德。中堂西南院正院门楼挂着;“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意思是读书即使没有成名,也会有高雅的谈吐和品德;行善积德不求回报,自然能心安理得睡梦也香。乔家祠堂门楼上有一联:“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其中燕翼出自《诗经》“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比喻先辈善为子孙谋划。该联意思是先辈恩泽荫庇后代,为后辈筹划美好未来,惟有勤修德行;子孙继承发扬祖业,能光耀祖先,有远大前程,重在勤奋读书。乔家大院的这三副对联都把读书和品德联系起来。可见,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读书就是为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王家大院的的楹联匾额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驻足品味,令人叫绝。其书写,有行书,有隶书,有篆体,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联、秋叶额、书卷额、折扇额;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垂教。 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它们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 在“养正书塾”的楹联,说明读书让人修养正道:“染成绿萼初华好觉暗香入室,偶得古人精册较胜春风在庭。”而另一则楹联旨在教育后代要读书明理:“万卷诗书四时苦读一朝悟,十年寒窗三鼓灯火五更明。”桂馨书院西月洞门的对联:“簏簌风敲三径竹,玲珑月照一床书。”这些对联集中说明了读书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读书可以使人更开阔视野,提升境界。
渠家大院东统楼上,一副“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的短联,说话要谨慎,饮食要节制;要树立高洁的行为准则,成为能够遵守礼乐制度的人。牌楼院影壁东侧有“五亩宅于此间少得佳趣,万卷书亦足以畅叙幽情。”抒发了主人虽然身居有限之地,却有很多乐趣,万卷诗书陪伴,心怀天地、博古通今的自足自乐心态。
“李花染素宜人院,家学催红大宅门”。李家大院的主人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他慷慨捐赠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成育婴堂,又捐银千两,以资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本村国民学校经费紧张,再次资助银三十两。李道升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修身养性。李家不仅重视对的子女教育,更重视尊师重教。每年冬至这一天,李家的男主人都会特意宴请教书先生,家庭主妇都要穿上褶裙、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李家教育后辈要读经书不读死书,活学活用。大院的一块影壁上砖雕的“司马光砸缸”图,就是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在影壁的两边有一幅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意思是:当你拥有了千顷森林,看着那树涛滚滚才能领悟到做善事就如种树一样,积善成德,才有好的回报。当你存书万卷,写下大量文章之后才知道做人就跟做文章一样,要从小事做起,方成大器。看到这里,让人想起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名句。
走进常家庄园,点缀在各个院落和两大建筑群中的80多个堂第的楹联匾额,令人驻足,耐人寻味、思量解读、久久回味,常家晋商儒商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承启第正廊由清吴士监书写的“皓尔太素栖峙渊深,博览典雅乃有秘书。”皓尔太素是指洁白皎静的月光,秘书即是宫中藏书。
雍和堂大门联:“浩溥旁通诗书上不许俭,雍容儒养衣食边只要勤。”二门匾联:“墨画数槿竹半床千古业,片石四时花香薰一架书。”养和堂大门联:“庭有余香榭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二门联:“书中有书尽看书不如无书,礼外无理唯守礼是为有礼。”偏院二门联:“绍祖宗一脉克勤克俭,教子孙两事唯读唯耕。”这些对联无不围绕“克勤克俭”“唯读唯耕”的主题。
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完整的深宅大院,是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张家大院门侧楹联“泰而不骄正乎内外厚德载物,勤且尚俭永自春秋书剑传家”,就是张氏家族的治家准则。
“万卷藏书宜子弟,诸峰罗列似儿孙。”曹家大院整个建筑呈“寿”字型,这也是主人在建造时的创意,意思是多寿、多福、多子,所以也叫“三多堂”。三多堂东院大门联:“忠孝两字传家国,读书万卷教子孙。”中院楼门联:“闲来登山临水,何其趣也。静以读书评画,不亦乐乎。”曹家以诗书继世、忠孝家国的良好家风纵横商界三百年,曹三喜、曹培义、曹培德一直秉承着曹家勤俭持家、谨慎从商、戒烟戒赌、忠孝传家的家规家训。
在吕家大院南院的一幅照壁上题有:“桃杏花开日正长,红莲不觉依池苍;黄花别我无多久,一树寒梅又放香。”借用桃、莲、菊、梅,寓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教导子孙把握四时节令,不违农时,珍惜时光。东院的“三元图”,雕刻的是三位潜心苦读的学子盼望金榜题名的情形,上面题有“碧桐茂蔚荫高轩,又见凌晨喜鹊喧,借问仙禽何所报,祯祥早以兆三元”的诗句,充分表达出宅院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西院的一幅照壁上刻有“荆树开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的对联。作为大院主人教育子孙,读书做人的座右铭。
吕家大院门眉上的“耕读传家”既是吕氏的家训,又是农耕文明社会里的文化理想。吕家大院以经商起家,但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其中以“大天及第”“进士”“笃志诗书”等牌匾和“报喜三元图”即可窥其一斑。
“雅言不外诗书礼,家教无非孝悌慈”。“耕读”是传家的根本。而充满智慧的诗书礼传统文化典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道理。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正是通过读书代代相传,长久不息。(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梁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