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记忆
我的家乡阳城县白桑村,坐落在县城东南7公里处的凤凰山脚下。全村现有705户,1700多口人,耕地3300余亩,总面积5.4平方公里。其势坐北朝南,渐次上升,宛若盆地,群山环绕。村东寨后获泽河(县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村南小河由淇汭和张庄两条季节河在村西交汇折而向东注入获泽河。
村中大庙西半村新貌
村前环大县城公路
村南山第二水池
新建村民住宅楼
我们村也是1938年建立农村党支部的革命老区村,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和贡献。建国后,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一路走来,屡居全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行列。特别是“一滴水”工程闻名全国,滴水推开千顷浪,高山产出江南粮。改写了“白桑山、白桑滩,村前一条干河滩,十年就有九年旱,天旱井枯水缸干”的缺水历史。党支部书记李小揪,因此作为“十一大”代表,出席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我记忆中的白桑大队第三生产队,有那么一代民风淳朴善良,相互关爱有加的邻里乡亲。1982年以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村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俗称脚下核算,大队核算叫腰上核算),集体经营土地,社员劳动记工,年终结算分配,按工分值计算各户钱款,以人头和工分领取各家口粮。
我们大队就一个自然村,是白桑公社所在地,共有八个生产队。第三生产队在村东南角上,共64户,250多口人,多数家庭是三、四个孩子,五、六口人。三百多亩耕地分布在河南岸高山坡上,出门就爬坡,地散土层薄,农事误工多,粮食产量低。社员们住宅多以四合院和不规则院落为主,最标准的四合院就是梁甲院,属明清建筑,四四方方的一个封闭式院落,对外只有一个东南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高墙大院,青砖蓝瓦,上下两层,四大八小。北房为主,四门八窗,宽敞明亮,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房子都向院心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土改时被分了“果实”,变换了主人,后居住三姓八大家,三代五十六口人,住房极度困难。1978年开始,批建社员新房,打破“修房不出阁”的陈规,逐渐形成村里旧屋无人住,村外家家建新房的“空心村”。每家孩子成家立户,都要批建新房,一户一宅,光村东阁外就修了半个新村,并统一规划为一层排房,后期为两节独家院,再没有修建四合院结构的老式住宅。攺开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又大都进城买房住上高楼。
村东南角边上是小学校,校北门临东西大街处叫小庙前,早已没有任何建筑,可能是早年在村边修过供奉神佛的庙宇,以保佑先民吧,但无从考证,老辈们就一直这么叫下来。生产队不设队部,“小庙前”就是三 队主要活动场所。在槐树上挂一个大钟,每天社员们听钟声起床,到这里听队长发号施令,派工派活。队里开会议事,分瓜分菜都在这里。同时也是社员的饭场,社员们每顿吃饭都要聚到这里,听“好事者”新闻播报,谈天说地,边吃边聊,及时知道本村和周边村的新鲜事,也能随时接受队长临时交办的事情。文革中在这里修建了主席台,挂有“教员”画像,两边是表达忠心的对联。生产队配备了政工员,搞起了“早请示、午对照、晚汇报”,内容以“三忠于四无限,背语录”为主,必诵的是“四个伟大万寿无疆,亲密战友身体健康”,坚持雷打不动。这一招还真灵验,社员们吵嘴骂架的少了,干活奸滑懒散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在大队规划修建社员排房时,前排的后墙就是后排的前墙,前后两家写有协议,协议开头就是最高指示:“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下面才是协议具体内容,因此相互谦让,没有去计较四至滴水。改开后,再改修排房的,就都留出了房前屋后的四至滴水,不得已缩小了占地面积。
生产队长,是上世纪50年代由高级农业社的互助组长过渡而来,是人民公社的产物,是中国领导阶层里最小的官。1958年,我父亲梁三和28岁,被大伙选举担任了第三生产队队长,除因文革中(1968年)也被“夺权”二年外,一直干到1978年。他农活精通,样样在行,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公道正 派 ,兼顾各家,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深得社员的拥护。副队长、会计、保管、妇女队长都基本相对稳定,他们齐心合力,维护集体,团结社员,同舟共济,胜任工作,独挡一面,是当时较好的队委会组织,没有一人在私拿私分、占公家便宜上出过问题,曾在全县劳模会上获得过“先进生产队”荣誉。1979年后又经历了两任生产队长,到1982年土地下户后,生产队长才被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洪流卷走。现在的农村也都有村民小组长,职务相等,但职责大不一样。前者要管理生产队二百多号人的吃喝拉撒,从作物种植安排、收秋打夏,农事忙闲时的劳力布局到社员分配、交售公粮、留存牲畜饲料,来年种子等都要劳神费心。还要考虑搞一些副业收入,存点现金,以备社员急用。如我们队每年四月初三凤凰山的白龙庙会,都要给社员预支赶会钱,休假一天。来钱门路就是利用本队地界南沟的一处小水源,挖池蓄水,自流灌溉,保证下游二亩菜园子用水,种植精细水菜。主要售给公社各机关单位食堂,有时也分给社员们尝尝鲜,成了队里的“小金库”。可以说生产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产队长是一份不简单的差事。时任县委书记孙文龙多次在全县的“四干会”上讲到,能当了公社书记的人,不一定能当好生产队长。以此对兵头将尾的生产队长给予褒奖和鼓励。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经历了大办公共食堂,农村四清,农业学大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也是社员们大干社会主义的高潮时期。当时村里的口号是“治山治水学大寨,白桑河山重安排”为了粮 棉 夺高产 ,苦干实干拼命干。经常是白天门上一把锁,晚上地里一片灯,一天三送饭,晚上加班干。在党支部的领导下,1966年由脚下核算过渡到腰上核算,依靠集体的力量,艰苦奋斗,大办水利,开山凿石,铺渠引水,把离村三里外西玉沟的一股每分钟流量65市斤的山泉小水,引到了村前河南岸的山头上。又根据倒吸虹的原理,铺设河床管道550多米,把南山水池的水引到村北山腰。接着又完成“打一井(430米深井)、铺两管(北山和西山两条铸铁管道1200多米)、挖三池(东、西、北山头挖三个蓄水池)、蓄两万(蓄水二万方)的水利建设工程。将全村7个蓄水池管渠相连,使深井水和一滴水互为补充,池池有水,适时浇地。接着在村东寨根劈山改河300米,在村前打坝垫滩建良田70亩,在村北岭后削山填沟造平原100亩,建成高标准大寨田,逐年实现了“达纲、过河、跨长江”指标。连续几年交售公粮都是全年任务一季完,支援国家作贡献(夏秋两季的征购任务,以夏季小麦一季完成),自然减少了社员口粮中小麦的比重,玉米、高粱、红薯成了社员的主要口粮。大队因积极交售爱国粮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荣获“大 寨式大队”光荣称号,县里还奖售了丰收35(马力)拖拉机一台,开了全公社生产大队有拖拉机的先河。
这一时期,积极改变生产条件,配套水利设施、增加耕地、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机械耕作,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
回顾那段集体岁月,虽说物质生活贫乏,文化生活单调,体力劳动强度大。但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心情愉悦,压力不大,整个社会都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社员充满激情,精神饱满,生产劳动歌声嘹亮,“样板戏”唱词张口就来,“公社是棵常青藤”是老少最爱唱的励志歌曲。妇幼集体摘棉花,寒露豆地撷黑菜(大豆叶子腌制的农家菜),儿童放学割牛草,夜晚打谷场上捉迷藏。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亲密无间,养成了淳朴民风。大街小巷有人扫,庭院干净屋里亮,红白大事都帮忙,修房盖屋全村上,无人说顾不上,更没人讨工钱,是一个生活质量差、改变有奔头的社会主义温暖大家庭。
我们热切期盼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金标准。迎来家家人丁兴旺,户户安居乐业的新农村,改变以“物质”挤压“精神”、以“知识”覆盖“文化”、以“娱乐”取代“信仰”、以“金钱”冲淡“良知”的四块短板,重建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作者:梁廷龙 阳城县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