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二首
八仙庆寿
果老请八神,
瑶池聚早春。
今朝游四海,
共庆九州新。
(新韵九文)
初八故乡行
乐鼓耳边鸣,
即时进院庭。
一班歌舞队,
九对女儿红。
点步曹妃笑,
轻功福善行。
温馨幽静处,
洒满故乡情。
(新韵十一庚)
注:曹妃传说是辽代失宠的娘娘放逐后,在桑干河畔,左沙、应怀路交汇处筑堡开店,后迁居人屯住堡内,久而久之起堡名为曹娘村。福善,曹娘村秦福善,自幼练就一身绝世轻功,保浑源孙家主子,因孙家主子怀胎流产,护卫大臣却散落民间。
作者简介: 魏友夫,男,应县曹娘村人,朔州市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先后在怀仁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马辛庄乡、毛皂镇、朔州市政府办公厅、朔州市纪委、朔州市委巡察办、山西省委巡视六组工作。爱好文学,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山西日报》《中国老区网》《山西老区开发》《红色山西网》《雁北日报》《朔州日报》《领导科学》、山西《支部建设》《四川党建》《朔风》《朔州新闻网》《塔乡儿女》《1度》等报刊杂志和新媒体多次发表过文章和诗词。
诗评
魏会长的《五律•初八故乡行》是一首写农历乙巳春节正月初八回故乡应县曹娘村看到歌舞队进院拜年这一年俗后触景生情的诗。
一二句写耳闻乐鼓之声,很快就看到拜年队伍进了庭院。三四句写这班拜年队伍是歌舞队,由九对青年女子组成。“女儿红”本来指存放了十八年的酒,这里代指歌舞队生龙活虎的女青年岁数大约是在二十来岁。五六句写曹娘村的村名由来和村民秦福善保护主子的故事,以曹妃和福善古代名人比喻歌舞队扭秧歌的活泼可爱。七八句写作者对曹娘村的故乡情怀。
本诗以小见大。前四句写曹娘村保留了春节正月拜年的习俗。反映农村过年特有的红火热闹的场景。“九对女儿红”表明现在农村还是很有生气的,因为搞春节活动的是主力队员是年轻女子。这也是从文化侧面歌颂党的乡村振兴的好决策,乡村振兴就要求乡风文明、文化振兴。曹娘村的春节拜年在农村具有代表性。一是反映人们对现在美好生活的庆祝和对将来生活更上一层楼的勇于追求;二是表现村民之间对幸福生活的相互祝福。
本诗看现在,忆往昔,话真情。前四句是看现在,五六句是忆往昔,七八句是话真情。五六句用两个代表人物把曹娘村的历史典故突显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曹娘人勤劳勇敢的赞美和作者作为曹娘人的自信。同时五六句与七八句联系紧密,五六句忆往昔的豪迈为七八句发至肺腑爱故乡之真情做了铺垫。五六句是因,七八句是果。表明曹娘人从来就是勤劳善良勇敢的,曹娘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用奋斗赢得幸福生活的优良传统,所以作者感到即使是村里幽静的地方也很温馨,全村的点点滴滴都唤起了作者对故乡情怀。这正是作者念念不忘故乡的真情流露。因为曹娘村的田地河流、一草一木、街巷道路、房舍院落特别是历史遗迹都是作者的乡愁,作者是喝着曹娘村地下的水、吃着曹娘村的地上长出的粮食长大的,所以作者对故乡曹娘村的感情最深。本诗的深意在于告诉人们,人之为人最可宝贵的地方就是不忘本,这个“本”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本”也理所当然地包括“我们”的父母和伟大的党。本诗就是要告诉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要热爱家乡,要保护好家乡,要为建设好家乡多做贡献。这让我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并以此让所有人的人们爱家乡、爱祖国吧!
作者:杨福文 朔州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