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都是歌
1978年10月12日我怀揣着山西农机校录取通知书,从怀仁坐火车到太原站换乘平遥古城报到了,这是恢复招生制度第二个收获硕果的秋天。
当时校领导和各科代课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有北京农大的吴明德和金铁梅夫妇,有临汾师大的张国楚,有四川的陈启莲,有南京农大的陶建国,有上海的王更新,还有山东的李铁生和吕老师夫妇等,分配或下放到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古城。经过十年特殊磨练,从资深的老校长兰巨茂,师政委转业的杨静仁书记等,又焕发出第二次青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迎来300名年令参差不齐的新生,我被分配到78届44班。
现在回忆起在山西农机校三年学习生活,真是一路走来都是歌……
学习时的零碎记忆
入学报到后,学校组织新生去文水,参观了刘胡兰烈士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正式上课后,43和44班、45和46班、47和48班合班上大课,记得学拖拉机课,是金铁梅老师代的,她讲的真好,两节课不觉得就过去了,她说的一腔北京普通话,发音优美,咬字清晰,讲课绘声绘色,学生们听津津乐道。陈启莲性格好,因为学生们学习程度有深有浅,她所代物理不厌其烦地讲解和辅导,有时我们还去陈老师家里去请教,那时学校还没盖家属楼,她们家住着两间小平房太艰苦了,第二年学校建起教学楼和教职工家属楼,师生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彻底改善了。
代高等数学的张国楚老师,知识渊博,讲课精练,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版书工整,作图基本不需要教学用具。还有代电工学的王梦林老师和代农业机械的李铁生老师,我对这几位老师印象最深。
记得一次期未考试,考力学这一门难度比较大,大家做的都很费力,我使出浑身解数对后面一道大题做不出来,我那时坐的第三排靠窗户走廊,前面坐的宋孝贵,他也是做不出来,陶建国老师监考,我们谁也不敢动,好不容易盼着陶老师出了教室并关住门,这时宋孝贵迫不及待的地回过头问我,我也没做完,他抽过我的卷子想对一下,就在这时陶老师打开门径直过来,将我们俩个卷子撤了,让我们离开教室,原来人家关住教室门还从门上一块小玻璃监看呢。我太沮丧了,再有十来分钟就交卷了,即使最后一道大题做不下来,起码能打80多分,这一下不仅没分,开学后还得补考,补考过去也只能给60分。孝贵同学也觉得对不住我,下课后他叫我一起找陶老师,去了陶老师家里,孝贵反复说明不怪我,是他抽了我的卷子影响了我,我们好说歹说,老师松了口,答应不让我补考,可只给记60分,这也是我上三年考试最低的一次分数。
宋孝贵语文和数学都学的很好,第一学期设语文课,他和我写的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一次高等数学竞赛,他还考了全班第一名。
入学不久学校还组织过一次物理竞赛,王忠物理学得好,考试成绩荣获100分,并列第一名,特别是他动手能力很强,对电工学了如指掌。我羡慕地问过他,原来他高中毕业以后,当过村里的会计兼电工,以后电工学这一科,他一直名列前茅。 班里学习较好的像亢海银、贾虎信、马玉川、王忠、姚存敬、杨立宇、韩长征、杨建民、李俊生、刘巧英、郭新爱等好多同学,我们这一届同学都是通过考试录取的,大家各有所长,各有千秋,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
而我呢,不前不后属于过60分线毕业万岁的中等学生。
那时学习风气真好,一年级新开设英语课,大家都感到时代催人奋进,毕业后如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要落伍。中午,学校在阶梯教室电视同步播放英语,午饭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去抢前排座,我也跟着上学了一段时间,可不午休身体实在乏困地坚持不下来,加上我学英语记不住单词,找不准发音,在单词下面批上中文记,久而久之失去兴趣,学了一年考试过关后,第二年就不怎想学了。
我最想学的还是语文课,作为专业学校只开设了一年。后来的专业课特别是农业基础知识,金属工艺课,我也是硬着头皮坚持学下来的。这些不重要的辅助课,配的都是留校年轻教师,他们的文化程度仅仅是个中专生,有的通过进修也讲不出个头头道道,像金属工艺老师连个氢2硫氧4硫酸的化学式(H2SO4)都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分开读,似乎连化学也没怎学过,还是那些老牌大学毕业的老师,人家的课除了老师讲课声外,满堂悄然无声,谁也不想离去……
上体育课时,全班将爱好篮球的同学组成两队比赛,最精彩的是杨立宇三秒外起身一跃,一个不擦篮球圈穿进网里,博得同学们阵阵喝彩。不会打蓝球的同学由武建平组织两队在足球场踢足球,开始我也编入足球队,可队友传过球我接不住,把进球的大好时机失去了。于是建平让我当守门队员,我生在农村,从小没经过足球训练,当对方队员射门时,我扑倒身子也没挡住,在队员的责备声中体育课结束了。
秦跃华会识歌谱,他任文体委员,学会新歌后,利用音乐课时教全班同学唱歌,记得教会我们《甜蜜的事业》主题曲,《祝酒歌》《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泪痕》等歌曲,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文玉彰的口琴吹的最好,吸吐音准,节奏感强,有时夏日周末,同学们搬着小马扎都在外面,杨立宇拉二胡,我吹笛子,文玉彰吹口琴,温明翠唱着优美的歌声,响彻宿舍区域,引来不少爱好音乐的同学一起歌唱。
农业基础知识课大都是任万富老师代,一次上课任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去校北农场,开始大家以为去农场观察土壤或化验土质实验课,没想到去了农场,每人领了一把铁锨,任老师让我们挖菜地,很多同学心里不痛快,悄悄地议论,李恒金作为班里的劳动委员,主动出来和任老师理论:“任老师我们是上农业基础课,不是上劳动课,怎么让全班同学给你挖菜地来呢。”说罢,他把铁锨一扔,要带着同学们回去。任老师是山农大毕业的大学生,看上去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样子,穿着再普通不过的衣服,说着满口平遥话,俨然像村里的老农民。对这种场合他也实属无奈,只好让同学解散回教室了。
第二年过“五四”青年节,学校团委组织评选优秀团员活动,姚存敬提名推荐了我,校团委表彰我为优秀团员,并让我书写所有奖状,由校团委邮寄回家,我父母看到证书,甭提有多高兴,他们装进像框挂在堂屋西墙上。
我们三年来所学的课程,除机械制图开卷考试,要求一周完成后,其它课都实行闭卷考试。拖拉机课是重点,学校为让同学们对拖拉机有直观认识,专门把一台《东方红—75》铁链拖拉机所有零件解剖开,老师引导我们边讲边了解性能和作用,以及所在发动机上的位置。我记得一次考试,考出调试油泵题,调油泵是拖拉机高技术活,要求精准,在调试过程中,书上理论数据是向左拧至0.3一0.5mm区间,考题出来我只记得调数据,不记得向逆时针拧还是向顺时针拧,本来是向左拧,可我答成顺时针拧动,结果作用完全相反,一道大题全丢分了。考试出来宿舍同学都议论这道题,我和大家答案不一样,李俊生说“友夫,我也记不住向左拧还是向右拧,于是我答到拧动调节螺丝,使其留出0.3—0.5间隙为最佳效果,这样答题充其量扣上2分,不至于全丟分。”你们看我这个教条的大笨蛋,只是死记书本,没有想到实际操作办法,按照俊生做法完全能调试好油泵。所以学习不能只注重书本,要结合实际才能融汇贯通。
如第二年暑假我回村后,村里南菜园正浇地,突然三寸水泵抽不上水,队长陆保堂到我家,让我看一看是啥原因。那时农业机械课还没学到水泵,我连基本构造也不知道。可队长说:“咱们村只有你学这些专业,别人更不懂,要么还得拉到城里农机修造厂,眼下蔬菜正需浇灌,如果拉去应县城来回三四天,菜也旱死了,你还是过去看看吧!”那时放假我们都带着主课课本,于是我找出书中水泵一章,随队长来到南菜园,队长带着钳子、改锥、扳手等工具,先让村民将水泵从深井拉上来,我按照书上要求,一块一块卸开,最后取叶轮时发现里面吸进一块小石头,原来是石头卡住叶轮不能旋转,所以抽不上水,我将小石头取出,用手拨动叶轮旋转自如后,在轴承上了一些润滑油,把所有零件再安装好,尤其是外面水泵网固定原位,先开闸试了一下,水泵转开了。于是,他们放下水泵,开电闸后便抽出水来。队长高兴地夸我:“曹娘村培养出农机技术人才了,以后大队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不用请技术员啦!”
实践证明,学习专业必须坚持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学懂弄通,否则仅凭脑子死记,学过一段时间后,必然全都忘光了。
校园生活的点滴往事
我们那届同学大都是从农村考进学校的,在那经济短缺年代,大都是上学时穿一身衣服,遇到星期天下换洗一次。我去学校时穿了件旧军裤,快到新年时候,因长时期坐凳子,裤后面磨的化开了,下课后不敢先出教室,怕同学看到笑话,回教室又悄悄的坐下。
听说学校给我们发一身劳动布做的工作服,我左盼右盼,终于过新年后发下来了,工作服上衣还印着山西农机校,穿着新校服,别说我们有多神气,穿上新校服在文水拖拉机厂实习,厂里的女孩子看到也想多看几眼,穿上新校服放学坐火车回家,有多少人目光羡慕地看着,我们那时真的感到很骄傲。
那时学校刚买回两台大电视机,每到周六晚上,学校组织放电影,或通过电视放影视片。《泪痕》电影是我们看到伤痕文学的第一部影片,影片放完后,主题曲回荡在校院。想起电影演员谢芳含泪演唱:“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她灌溉栽培,啊...玫瑰、玫瑰,我心中的玫瑰,但愿你天长地久,永远永远把我伴随……”我们都跟着掉眼泪。
我爱好写字,每当轮到我们班出墙报或黑板报,班长韩金梁推荐教务处,由我负责策划和书写,郭长宗有绘画天才,出黑板报都有他的作品。记得学校办公室各种门牌,教务处冯仁礼老师让我用红漆写在门牌上。毕业时全校300名学生毕业证,都是让我用毛笔小楷写的,那时因没临过帖,一次我拿出毕业证,因毕业证不大,现在看来写的真不好,只不过我能拿起毛笔写字,根本谈不上书法入体。
第一个新年来到了,校团委以班组织排练节目准备全校汇演,我们班选出姚存敬、温明翠表演,杨立宇拉二胡,我吹笛子,文玉彰吹口琴,班主任董忠信和校团委书记铁满青进行指导,利用晚自习,用《逛新城》曲调,自编唱词,经过存敬、立宇和我多次修改,排练出了《逛逛咱们农机校》,在新年晚会上参加了全校文艺演出,受到学校表彰。
《第二次握手》流传到我们学校,我们刚看到的是手抄本,大家神神秘秘传着这本爱情小说。那年正是刘兰芳说评书《岳飞传》,每天午饭后半小时,同学们聚在一起,边吃饭边听收音机,这是人人都要听的“精神大餐”。
我们上农机校,因学校有农场,按照国家供应每人每天1斤2两粮,学校补一两,我们按1斤3两供给,当时实行助学金制度,父母都是双职工享受3等助学金,大多数同学享受2等助学金,按国家补贴标准,每人每月14.5元,个人再交2元,评上一等助学金就不用个人交,当时全班50名同学只有陈建峰够条件享有1等助学金。有时因名额所限,对相近家庭无法确定,还要通过学生投票决定。吃饭以宿舍为基本单位,大宿舍12人为一组,小宿舍6人一组。按照值日排列,一宿舍一个铁桶去饭厅打饭,早午饭都是红高粱面里放些土豆大白菜,打回宿舍由值日同学用勺子分匀到每个同学碗里。晚饭一人一碗稀饭一块玉米发糕,一周改善两次伙食,一次大米一次馒头,说是四两,可对于正是长身体的20来岁的年轻人哪能够吃。有的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开学来时带点干饼、炒面。记得好多次课间操后,王忠叫上我悄悄回到宿舍拌上半碗炒面,一人吃上两口充充饥,现在想起来是难忘的美餐。一次马玉川叫上我用自已的铁碗拌上一碗白面圪塔在火炉煮熟吃上几口。
每当秋季开学后,同学们都带来家乡的土特产,我们宿舍姚存敬带来运城的石头饼,郭长宗带来临县的大红枣和核桃,分发给全宿舍同学品尝。
三年在校生活,我们这个大集体有好多感人的事情,如女生利用周末,自愿组织为男同学擦洗被褥,陈建峰、刘巧英、郭新爱、侯建华主动给我的擦洗过被子,刘巧英心灵手巧,她一针针一线线给我缝好被子,没想到她不仅学习好,针线活也会做,这本该是母亲干得事啊,她们对我无私地奉献,使我永远铭记于心。毕业后每当我工作或生活遇到坎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农机校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一生迎难而进,砥砺前行。今天我怀着最真诚心,再一次谢谢巧英她们。
我上学前曾当民办教师,学会给老师们理发,上了农机校,特别是临近放假,大家理发还要进城,我腾出时间为不少同学理过发,随着理发水平不断提高,有时教务处贺应龙老师请我去他们家理发。参加工作后,我的理发水平好于当时县里仅有一家国营理发店,于是我们单位的同事、领导,后来县委书记、县长和分管副书记、组织部长都是我负责专门给他们理发的。
1979年夏季,77届同学都实习了,学校只有78和79届学生。不知哪传来学校闹学潮风波,也波及我们学校,起因是因为79一个班同学嫌学校火食差,79届同学开始先罢饭,继而发展到在校的学生都不打学校的饭,那一周平遥城里买不到挂面,学校组织各班干部做工作,并改善伙食,老师把炖肉馒头亲手端在宿舍,看到那香喷喷的炖猪肉白面慢头,我们其实都真想吃,可也没人敢动筷子。一周后,教务处组织全校学生在礼堂对学生做出承诺,从每周两次细粮改成每天中午馒头或大米,马玉川代表学生上台表态发言后,这场罢课、罢饭才结束。
实习中的艰苦磨炼
我们上学期间一共有三次实习,第一次时间不长,仅20天,我们班去文水县拖拉机厂,那是夏天,我们那个组男生集中住在厂里的大舞台里,舞台铺着木板,吃住在厂里,每天由工人师傅带着学机床制作零件,那么大的齿轮我们拿不动,只能守在机床旁看工人师傅剖、冲、洗精密件,其实人家根本不让你上手开机床。
第二次就是1981年夏快毕业那一学期,我们78一44班来运城地区闻喜和夏县进行伏耕实习,我们这一组四人,在教务处副主任马玉燕带领下,坐火车倒汽车最后来到仁和公社,我和马玉川分到公社农机站,徐志平和杨建瑞分在仁和公社机械厂实习。
运城闻喜位于晋西南,因其盆地地形容易聚热,使得比周围地区更容易出现强高温天气。特别进入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气流下沉增高,相比我们雁北,这个地方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直射下,又闷又热的天气更明显了。
这一个月实习可真辛苦,开始我们在公社凑合地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搬到公社对面仁和大队南门房,那个门房并没有床,而是用泥墩垫起的两个土床,好在夏天,这里的温度高,有时在零上38度左右,我带的褥子下面还有羊毛毡,睡觉时也不觉得凉。我们俩个人主要任务是跟上公社农机站张师傅开55轮胎式拖拉机。拉货时带着车皮,带着车斗开车前进好开,转弯时必须转大弯,重车起步左脚踩住离合器,右脚既点油门,又注意踩刹车,否则容易憋灭火,遇上倒车就有难度了,因为车头与挂车是通过软挂,不像汽车硬连接在一起,这对老师傅也是通过经验而倒车。
我们这段时间主要是给仁和大队的各小队收割的麦子,拉完麦子又帮师傅在场面碾麦子。在公社书记安排下,我们吃饭到对面公社食堂吃饭,因食堂又增加了我们俩个人吃饭,负责做饭的大师傅很是不快,为此我们还义务负责给食堂挑水,这才每天看着那个苦瓜脸的伙夫勉强就餐。
一次因外出拉水泥,误了吃饭点,回公社食堂人家都吃过饭了,那个做饭的伙夫恼得嘴巴能拴头毛驴,说菜也没留。于是,他从笼里取了两个冷馒头,在菜缸捞了两根腌蒜苔,就算一顿午餐了。
玉川憋气的准备背上行李回学校,可我们这一届学生都实习了,加之我们没有钱坐车,玉川只有10元,两个人回学校食堂也不开,也没有学生了。我劝他再坚持坚持吧,咱们所有实习的学生按时间统一回校,才能算完成实习任务。
记得一次碾麦子,玉川先上去开车,因没有实践经验,开上拖拉机掌握不好方向盘,把生产队箥簸压碎了,还让队长数说的“这是啥司机,一下也没开过车”。还是师傅出面说情,“本来是俩个实习生,给你们白干还要责备呢”。
一天上午天空清朗朗的,一点点云彩也未挂,一丝丝微风也没有,本来这地方属洼地,四面环山,村里像一个大蒸笼,闷热的感觉到呼吸都很困难,汗水不停地从两鬓往下流,流的汗钻进眼睛湿的尖辣辣疼,流进嘴里又像舔盐水。特别是社员们吃过中午饭后,翻过麦秸都躲在树荫凉下歇缓去了。而我们戴了顶草帽顶着烈日,开着滚烫的拖拉机热浪,脚踏着烙人脚板的油门和离合器,拉着一个石轱辘转圈圈。那天中午温度足超38度,人家师傅不想开,我俩轮替着开车碾麦子。晚上回去休息时,玉川中暑了,高烧起来说梦话,我们住的大队南门,连个水壶也没有,西下房是医务室,平常有个医生值班,我试探过去敲门,买了点退烧药,打了一壶开水,让玉川坚持地喝了几缸,到深夜大院没一个人,我们只能听到猫头鹰怪怪的叫声,那叫声叫的人头皮还麻沙沙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起来,在大门圪角处拾到两个麻炮,这可能是过年时失落的,于是在我们住得门口放响,我和玉川说驱赶些晦气,玉川以为我专门去供销社买的炮子,说也奇怪,响过炮子后,玉川也见好多了。
下午我们不想跟司机去开车了,我们去公社机械厂志平和建瑞那里,机械厂工人多,而且有不少女工,他们主要学习缠变压器和三相电动机,这里实习不寂寞,我们四人见面甭说有多高兴,我吹起笛子,他们也放开嗓子唱歌,“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啊……”。一阵欢歌笑语,给机械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8天的实习任务结束了,我们4人从闻喜东镇火车站上了车,见到分别一个多月的同学,大家好像离开了很长时间,在谈笑风生和生龙活虎的场面下,都在述说着各自实习的故事。
我同宿舍姚存敬看完我的实习作品,也不由想起那艰难的岁月。他实习在闻喜凹底镇,当时和薛奴虎两人驾驶铁牛伏耕,那里到处是深沟和小块土地,他俩住在深沟一眼简易破烂的窑洞,晚上他俩换着耕地,一人住又潮湿虫咬又害怕,几天后竟有人说那洞里吊死过一个人,从此每晚吓的一身身出冷汗。有个晚上耕地打旽,铁牛头竟然悬到沟边,师傅过来小心倒回化险为夷,至于烈日炎热,缺吃少喝等其它都不用说了,同学们实习期间受的苦难都一言难尽。
第三次实习,那是1980年冬,早放半个月假,回本县农机修造厂。我们都是老实人,回县后我和46班应县籍贯王天业带着行李报了到,因临近腊月,在没有火炉的修造厂工人宿舍住了几天,厂里在我们实习报告表上作了合格鉴定并盖好章,让我们就各自回家过春节了。
毕业时,在学生会主席马玉川和班长韩金梁两名进校时的党员介绍,校党委批准三年来表现优秀的亢海银、姚存敬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两名同学无论在学校,还是参加工作一直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我们还特别羡慕班里有的男女生快毕业时,在校暗恋也变成了明恋了,同班8名女生中,有3名与同班同学、1名女生与留校上届同学,喜接莲理,终成眷属。
1981年6月30日,学校在大礼堂召开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大会,那天乌云密布,阴雨绵绵,大会结束后,我和王忠来到马玉川所在宿舍准备告别,发现他床头还有一瓶酒,可没有下酒菜,我自告奋勇去平遥街上买牛肉,当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穿着雨衣,换上玉川的雨鞋,王忠掏出5元钱,我接跑带走没用1小时,买回2斤牛肉,三个人怀着留恋三年农机校学习的复杂心情,痛饮了一瓶酒。第二天收拾起行装,带好毕业证、户口迁移证、省人事厅签发的毕业介绍信,奔向各自工作的地市和县。
毕业时,太原市公安局来我校共选拔了50名同学,44班有13名,在阳曲县培训后,分配到太原市公安局和各派出所参加了工作。其他37名同学都分配回各自所在地市和县。在干部队伍急需补充人员现实中,我们大多数同学没有从事农机专业,被分配到县、乡党政机关或公检法部门工作。
1981年7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委党校,报到后第二天被组织部抽回,随人事局长在怀仁里八庄村下乡,那时组织部和人事局合暑办工,农村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乡后局长召集村支部书记和主任商量收秋和农田基本建设事宜,秋收结束后,队里请来公社拖拉机耕地,我没别的事,主动请示局长随拖拉机司机一块耕地,因为我们在校时进行过伏耕实习,于是我白天替司机开车耕地半天,晚上我就不开了,这些技能都是在山西农机校日夜苦学才会的。秋耕地开始,我们不用去村民家吃派饭,大队统一顾村民在大队部做饭,生活很好,猪肉炖豆腐,大白菜烩粉条,主食是油炸糕。下乡结束后回到机关,我在组织部从事文秘工作,跟上办公室主任每天写材料出简报,从此,我再也没有接触过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几年后对专业知识渐渐地生疏了。
2006年4月22日,我们78届44班同学在太原聚会了一次,时隔25年同学们再相见,那个场景真令人感叹。同学们参加工作后,好多年没见过面,大家座在一起,谈工作、谈家庭、谈人生,了解到通过各自努力,家庭幸福,工作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45年过去了,大家在不同岗位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组织认可和群众的信赖,历史会记住我们这一代人……
78年时山西农机校校领导
校长兰巨茂,书记杨静仁,后刘守仁,张副书记,副校长吴德明、
教务处主任李永辰、副主任马玉燕、干事冯仁礼,
校办主任曲老师(女)(于传民老师爱人)
党委办主任薛稳先
政治处主任李来珍(武建平岳父)、后勤处主任王秀。
团委书记铁满青(女)
班主任董忠信、孙家范
代课老师:
代拖拉机课老师:金铁梅、孙家范
数学老师:张国楚、王更新
语文老师张老师
物理老师:四川陈启莲老师(女)
制图吕老师(女)
电工学老师:王梦林
力学老师:陶建国、于传民
农业机械老师:李铁生(吕老师丈夫)、
金属工艺老师:杨凤娥(女)
农业基础知识老师:任万富
英语刘老师
应用老师:张文治
政治老师:安先云、李志刚
78届44班同学:50名
学生会主席:马玉川
校团委副书记:姚存敬
班长:韩金梁
团支书:柳勤国、杨立宇
副书记:陈建峰
学习委员:亢海银
生活委员:王忠
文体委员:秦跃华、武建平
劳动委员:李恒金
一组长:杨建民
亢海银、韩金梁、魏友夫、郭长宗、宋孝贵、秦白旦、许全锁、李俊生、姚存敬、杜书芳、武明亮、
二组长:徐志平
柳勤国、卞有福、马玉川、薛奴虎、杨建瑞、武建平、常俊奎、乔冰田、杨立宇、秦跃华、和来喜
三组长:李恒金
王忠、杜玉祥、李恒金、吴如德、文玉彰、景喜让、李成、郭俊民、王宪德、李公社、韩家芳、高建设
单间舍长:白涛、
韩长征、王志平、贾虎信、闫成保、张志福
女生舍长陈建峰
刘巧英、董玉秀、温明翠、郭新爱、侯建华、李金凤、张散心。
魏友夫 ,男 ,1957年9月生,山西应县人,先后在怀仁县委党校、县委组织部、怀仁县马辛庄乡、毛皂镇、朔州市政府办公厅、朔州市纪委、朔州市委巡察办,山西省委巡视六组工作,现任朔州市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爱好文学,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老区建设网》《山西日报》《山西老区开发》《红色山西网》《雁北日报》《朔州日报》《领导科学》《四川党建》《山西支部建设》《先锋队》《朔风》《朔州作家公众号》《朔州新闻网》《塔乡儿女》《1度》《走进应县公众号》等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多次发表过文章和诗词。
看《青春岁月都是歌》之感
友夫同志的《青春岁月都是歌》是一篇回忆恢复高考后自己在山西(平遥)农机校上学的散文。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学习时的零碎记忆”。主要叙述老师的讲课、同学的成绩、课外生活的有趣、自己的努力和帮村里修水泵的过程。
第二部分写 “校园生活的点滴往事”。主要叙述学校发工作服、放电影电视片、换黑板报、写毛笔字、新年排练文艺节目、看小说、听评书、学校食堂吃不饱、女生自愿为男生拆洗被褥、作者义务为同学老师理发、因伙食差闹学潮风波等故事。
第三部分写“实习中的艰苦磨练”。主要叙述三次实习。第一次是去文水县拖拉机厂实习。第二次是到运城地区闻喜和夏县进行伏耕实习。第三次是回本县农机修造厂实习。
本文内容翔实。所写事情全是学校生活和校外实习的真实故事。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专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我是1977年考上朔县师范的,看了作者的文章,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当年的中专中师,确实是教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投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当时确实是供应的米面不够吃,需要从家里拿炒面等干粮。当时师范生实习条件也很差,但同学们都能克服困难完成实习任务。
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有典型事例。第一部分作者为村里修水泵这件事很典型,说明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动手实践更重要。第二部分作者义务为同学和老师理发,还有女生主动为男生拆洗被褥,这些都表明当时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风气很好。第三部分作者与同学玉川在闻喜实习特别辛苦,玉川高烧,自己想办法救治,过后与其他实习同学相聚,马上转换情绪,激情澎湃唱歌,这很好体现了青年学生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斗志和乐观情怀。
本文生动再现了当时求真务实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初期一个中专学校的一段记忆,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态度。整篇文章激荡着青春的气息,跃动着青春的脉搏。真是时代能够改变人的认知、激发人的斗志,鼓起人的干劲。
文章结尾寓意深刻,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本班同学们学校毕业后总体状况。山西农机校是作者与同学们确立初心的地方。2006年的同学聚会表明同学们当年在学校播下了初心的种子,四十多年来同学们不忘初心,担起了使命,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作者写下本文很有意义。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工作,对青年人寄予厚望。青年强则国强。相信青年人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与指引下,一定会为强国复兴做出杰出贡献,也相信作者这一代人一定会保持青年时期的精神状态,做好传帮带工作,成为一名身心俱佳的不老翁。
杨福文 朔州市委党校主持工作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