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资源优势 赋能乡村振兴
——古县老促会对重点村凌云村的调查与建议
地处霍山怀抱的古县凌云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太岳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1942年,日寇对我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凌云村吴儿岭庄作为八路军后方医院,曾成功救治并转移100余名八路军伤员。1943年4月,因日寇围困沁源县城,太岳地委最高学府——太岳中学被迫迁移至凌云村神圪垛庄。在该村办学的两年半时间里,培养学员260余人,学员毕业后均成为根据地县、区领导骨干。同年10月,凌云村鞍子沟发生了太岳区著名的对日突围战。时任决一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亦称岳北军分区)司令员李聚奎(开国上将)指挥了这场战斗。此战以少胜多,激战残酷且速战速决,尤为壮烈,彻底粉碎了日军800人以四倍于我军的兵力企图消灭我军的计划,大灭了日军“山岳剿共”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志气。凌云村因此被称为抗战时期最牢固的后方,凌云村群众被誉为最可靠的人民。如今,凌云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已成为传承老区精神的重要载体,凌云村非凡的过往,见证着凌云村老区人民的光辉历史,这里被县委、县政府和县老促会、关工委命名为“红色教育基地”。
一、基本情况
凌云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299户、826口人,耕地面积1375亩,核桃树2.6万余株,有“优质核桃第一村”的美称。20世纪90年代,凌云村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依托森林、矿产、核桃等资源优势,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率先跨入“小康示范村”行列。进入21世纪,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凌云村走上转型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养殖业和菌类产业。全村涌现出以李刚贵为代表的8头以上养牛户5个,石滩、柳沟、北节底、桑林圪台四个村民小组均办起了木耳场。同时,古阳至老爷顶旅游线路开通后,依托328电视转播台、云顶小镇霍山风景等旅游景点,同质化的农家乐迅速兴起,村级活动场所装修一新,还新建了青少年娱乐中心。目前,凌云村政通人和、产业兴旺,人均收入已超过1万元。202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凌云村艺术度假区项目。凌云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此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科学规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成为从“生态资源”到“富民产业”的破题者,让凌云村更具魅力,让村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存在问题
1. 传统性障碍:多数农民的思想仍受传统农业禁锢。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其中30%来自传统的粮食生产和核桃生产,70%依靠外出打工及本地煤矿、焦厂的劳务输出,对新型领域的参与度极低。
2. 资源利用率不高:凌云村拥有丰富的山林牧坡资源和雄厚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尽管部分产业已具雏形,但未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和品牌,产业结构依然单一。
3. 赋能平台不足: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资金与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支撑实力,人才极度短缺,外地人才留不住,本地人才不愿回;二是项目落地困难。太岳中学红色资源项目、传统“八音会”文化遗产,以及历史留存的观音坪、钻天掌、一线天等遗迹,虽经上下多方研讨论证多年,却始终未能实施。
4. 外部环境影响:凌云村人口不多,但面积较广,村民居住分散,常住人口仅占近三分之一,且村内多为留守老人。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和琐事较多,许多事情需要村干部亲自到场处理。加之上级检查、应酬及会议繁多,村干部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其他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凌云村既有鲜明的红色资源特色,又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振兴乡村经济、引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为此,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即:擦亮一张名片,提振两大产业,做好三篇文章。
(一)擦亮一张名片
即擦亮神圪垛太岳中学这张名片。神圪垛太岳中学是抗日战争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北方局做出的重大决定所建立的学校,专门为各区县培养干部。学校在勤俭办学、艰苦办学和从严办学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在艰难困苦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太中精神”。继承和弘扬太中精神,一是要大力宣传神圪垛太岳中学在艰苦办学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宣传太中广大师生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服从革命需要和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早日修复太岳中学,使其真正成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红色教育基地;三是要充分维护和利用好这一不可替代的红色教育基地,让其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提振两大产业
一是提振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在确保劳动力减少但土地面积不流失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障粮食总产逐年递增。同时,适当种植小杂粮及其他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二是提振并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要抓住县委、县政府开发太岳大峡谷的机遇,引进项目资金、人才,重点开发虎峪沟及葫芦巴整条大峡谷的旅游自然资源。应尽早规划,长计划、短安排,分期开发、分步实施,将此项工作作为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凌云的重要途径和优势产业,其地位无可替代。
(三)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红色文化传承文章。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深入挖掘神圪垛太岳中学、吴儿岭战时后方医院、鞍子沟突围战的历史价值,宣扬一大批凌云人为革命事业和保家卫国所展现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与高尚情操,赓续红色血脉。以此鼓励和鞭策现代青少年坚定自信、重塑自我,踏着先辈的光辉足迹,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二是做好核桃传统产业发展文章。巩固和发展以“核桃王”为代表的凌云核桃传统产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维护和发展好这一国家认证的地标农产品。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章。创新文化旅游的表达方式,扶持和挽救被认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八音会”,针对其当前青黄不接的困境,采取有效措施,力求在较短时间内逐步恢复和提升。
作者:古县老促会会长 赵新民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