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红色基因 赋能老区振兴
——离石老区红色文化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离石作为晋绥边区的核心区域和吕梁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其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革命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为系统梳理离石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资源现状与发展瓶颈,本调研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以及深度访谈形成报告,旨在为离石实现红色文化“保护性开发、创新性传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一、离石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与精神内核
(一)历史脉络:从晋绥烽火到精神地标
离石的红色基因,深植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交织的烽火岁月,是晋绥边区革命历史的重要缩影。1940年,在日军对华北敌后根据地疯狂“扫荡”的背景下,离东县抗日民主政府于骨脊山深处秘密成立。骨脊山因“大禹治水,凿石疏河,见此山骨如脊”得名,其险峻的山势成为天然屏障,让这里迅速成为晋绥边区联结晋西、陕北的敌后抗战指挥枢纽,承担着统筹地方武装建设、组织群众支援前线、传递作战情报等关键职能。
在这片热土上,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八路军120师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先后组织开展游击战、反“扫荡”、破袭战等大小战役40余次,构建起严密的敌后防御体系。其中,1938年秋的九里湾伏击战,堪称晋西抗战的战术经典。当时,日军一支运输队携大量武器弹药、粮草试图穿越九里湾峡谷,增援晋北据点。八路军依托峡谷两侧陡峭山崖设伏,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后,以机枪、手榴弹形成交叉火力,阻断敌军首尾退路。经过4小时激战,不仅全歼日军200余人,还缴获迫击炮2门、步枪150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彻底粉碎了日军的补给计划。这场战役极大提振了晋绥边区军民的抗战士气,也让九里湾成为当地群众口中“惩恶扬善的英雄故里”。
十余年间,离石人民以“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赤诚,为部队提供粮食、衣物,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参与战勤,涌现出无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场景。正是在这种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历程中,“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在离石这片土地上被不断淬炼、升华。如今,离石留存的战役遗址、政权旧址等,不仅是晋绥边区军事战略、政权建设研究的重要样本,更成为承载革命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的“活态地标”。
(二)资源体系: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赋能
1、物质遗存:革命记忆的空间载体
离石现存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余处,涵盖政权旧址、会议遗址、战迹地、烈士陵园等多种类型,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红色文物集群,其中4处省级文保单位(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旧址、离东县政府遗址、九里湾伏击战遗址、离石烈士楼旧址)构成核心骨架。
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旧址:位于离石高家沟村,1947年秋,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人在此召开高级军事会议,部署保卫延安的西北战场作战计划,明确“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方针,为沙家店战役等后续胜利奠定了战略基础。如今,旧址依托原有四合院修复建成纪念馆,通过“战略决策”“军民备战”“战地支援”三个展厅,以400余幅历史照片、200余件实物(包括当时使用的地图、电报机、会议记录本)及场景复原(还原会议现场的桌椅、油灯、马灯等),生动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壮阔场景,每年吸引数万党员干部、青少年前来开展党性教育、研学实践。
离东县政府遗址(千年村):遗址坐落于骨脊山脚下的千年村,保留着12孔依山而建的土窑洞,分别为当时政府的办公室、会议室、民政科、财粮科等职能部门办公场所。窑洞内仍留存着当年的土炕办公桌、石磨(用于加工军粮)、墙上的标语(“减租减息,支援抗战”)等遗迹,直观展现了敌后政权在艰苦环境下“精简高效、为民服务”的运作状态。作为晋绥边区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典型遗存,这里成为研究抗战时期基层政权组织架构、政策执行的重要实物现场。
离石九里湾伏击战遗址,位于离石区九里湾村。1938年2月26日,日军第一〇九师团一部分沿汾离公路西进,在离石县九里湾村遭工卫队一营某部和第一连的突然袭击 。激战6小时,毙敌20余人,工卫队10余名战士牺牲 。同年9月14日,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6团又在此设伏,依托天然屏障,与日军展开激战,不到一小时,全歼日寇200余人。九里湾伏击战遗址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它见证了八路军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日军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离石烈士楼旧址,位于离石区莲花街道城内村,明始建为关帝楼,1949年改建为烈士楼,1958年增建“思源亭”和园门,更名“烈士园”。建筑坐北向南,占地1025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古朴典雅。楼内有神龛、烈士骨灰与画像,砖刻1507位烈士名录,壁绘40幅革命连环画,四周石碑载烈士功绩。2021年获评省级文保单位,入选省级红色文化遗址,是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
2、非遗融合:红色故事的活态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离石弹唱”,是流传于晋西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以“九湾十八调”为核心唱腔,伴奏乐器以晋胡(音色浑厚,擅长表现叙事性旋律)、三弦(节奏鲜明,增强表演感染力)为主,兼具说书、演唱、表演等多重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近年来,离石通过“非遗+红色”的创新路径,让这门古老艺术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流动载体”。
当地非遗传承人联合文史专家,深入挖掘本土革命故事,将《保卫家乡》《黄河民谣》《九里湾赞歌》《杜凤英传》等红色题材改编成弹唱曲目。在创作中,既保留“离石弹唱”“曲调婉转、叙事生动”的艺术特色——如用“流水调”讲述游击队行军的紧张场景,用“慢板”抒发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又通过加入方言对白、模拟战场音效(如用晋胡滑音表现炮弹呼啸、三弦急促拨弦表现冲锋号角),让红色故事更具感染力。
如今,“红色弹唱”已成为离石各类红色文化活动的“标配”——在革命遗址现场,艺人通过弹唱还原历史场景;在校园里,“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学生们学习演唱红色弹唱曲目,感受艺术与历史的融合;在乡村文化礼堂,“红色弹唱会”定期举办,成为村民接受红色教育、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这种传承方式,不仅让“离石弹唱”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更让红色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起来,实现了“艺术传承”与“精神传播”的双重价值。
二、离石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离石秉持“保护为基、活化为用”原则,在红色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方面开展了多项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一)三维协同:构建保护与活化体系
1、遗址保护:从抢救修复到数字存续。对烈士楼等濒危遗址实施抢救性修复,复原抗战壁画40幅;马槽里战役遗址纪念馆运用声光电技术重现“伏击战”场景;建立“离石红色文物数字档案库”,实现200余件重点文物在线高清展示,打破时空限制。
2、教育赋能:从课堂灌输到沉浸体验。吕梁学院“弹韵薪传”团队将红色弹唱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创编《吕梁大院》等红色主题作品,以“教唱+传唱”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三弦、晋胡的韵律中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单向输出模式。
离石区关工委聚焦青少年红色启蒙,编写《离石红色印迹》校本教材,并举办了“千人签名祭英烈”“重走抗战故道”等沉浸式实践活动,搭建“课堂理论讲解+实地场景体验”的红色教育闭环,年均覆盖学生超8000人次,实现红色基因从“课本”到“心间”的传递。
晋绥兵民博物馆,是晋西馆藏最丰富的革命主题博物馆,藏有武器、文书等各类文物10万件。馆内“烽火晋绥”等主题展览,为晋绥革命史研究提供实物佐证,让观众触摸历史、感悟精神。其以“参与”为核心联结群众,通过契合观众的参与式设计,助力创作交流,延伸社会效能。同时编印1.5万册红色读本定向发放中小学,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作为晋绥记忆载体,它推动吕梁红色文化传播,未来将以展览强化社会参与,打造公众共创的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
3、文旅融合:从单一观光到业态创新。大东沟生态景区推出“红色+生态”模式,2023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带动周边76个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引入“智能旅居”概念,配备AI语音导览的太空舱住宿实现“住宿+研学”功能融合;晋绥兵民博物馆通过举办《黄河民谣》开机仪式、壁画修复展等活动,推动红色文化由静态陈列向动态叙事转变。
(二)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
1、晋绥兵民博物馆:民间力量助力红色传承。馆长郝宏武30年来自费征集红色文物,通过“文物认养”“社会捐赠”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年均举办专题展12场,成为离石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民间平台。
2、九里湾村:红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以九里湾伏击战遗址为依托,发展光伏产业和特色种植,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吸引村民参与旅游服务,2025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较2019年增长40%,实现红色资源向发展资本的转化。
三、离石红色文化发展面临的瓶颈与挑战
尽管取得一定成效,离石在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人才资金短缺、体验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一)资源整合不足:分布分散影响整体效能。红色遗址分布碎片化,重要点位之间距离较远,缺乏区域联动;崖窑湾抗日政府旧址等偏远遗址因交通不便,年访客量不足千人,资源利用率低。
(二)人才资金短缺:双重制约发展动能。红色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达30%,讲解员队伍老龄化(平均年龄48岁),缺乏复合型运营人才;资金主要依赖政府拨款,2024年红色文化专项经费仅占文旅预算的12%,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
(三)体验形式单一:同质化难以吸引年轻受众。现有项目多以参观讲解为主,缺乏互动与沉浸感;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60%为徽章、笔记本等常规类型,缺乏针对年轻群体的创新设计。
四、推动离石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状问题,建议从空间整合、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和政策保障四方面入手,系统提升离石红色文化活力与影响力。
(一)构建“双核联动”空间格局,破解资源碎片化
以高家沟纪念馆为核心建设“晋绥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集中布局展馆、营地及演艺中心;以大东沟景区为核心打造“红色+生态”文旅示范区,整合周边遗址,开通旅游专线,形成“一核研学、一核休闲”的全域网络。
(二)实施“科技+教育”双轮驱动,增强传承动能
1、数字化提升体验:运用VR复原历史场景,开发“离石红色记忆”APP,提供AR导览、线上互动等功能,打造沉浸式体验。
2、教育体系培育人才: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与吕梁学院合作开设“红色文旅管理”专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与延安干部学院等机构建立培训合作,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三)创新“非遗+跨界”产业模式,拓宽发展路径
1、非遗IP活化:支持传承人开发《烽火吕梁》等实景剧,融入多元艺术形式;推出红色弹唱体验课,增强游客参与感。
2、跨界融合丰富业态:与专业团队合作运营景区,引入红色剧本杀、主题露营节、文创市集等新业态;开发乐谱书签、革命盲盒等文创产品,力争2026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
(四)完善“多元保障”政策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1、拓宽资金渠道:设立“红色文化发展基金”,吸引企业和社会参与;推广“文物认养”模式,对认养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宣传支持。
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出台《红色旅游人才激励办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对优秀讲解员和传承人实施年度奖励,构建“引育留用”良性机制。
离石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发展事关历史传承和老区振兴。当前,离石应坚持“保护优先、创新引领”,通过空间整合、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与政策保障,推动红色文化从资源向资本转化、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升级。随着各项举措落地,离石有望成为“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典范,为全国老区提供可推广的经验,使红色精神真正成为老区发展的精神源泉与持久动力。
作者:离石区老促会副会长解德辉 郝宏武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