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多维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浮山县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浮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浮山县地处太岳革命老区前沿,曾被誉为“抗日战争的前哨,解放战争的大后方”。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环境整治和红色文化浸润等措施,全方位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多维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以“八路军总部路居旧址”山交村为代表的数个重点村跻身“全国文明村镇”行列,整个革命老区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浮山县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三基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进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
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推动村务管理、决策、监督规范化系统化运行,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由县级牵头编制村民议事协商目录,制定民主协商流程图,推动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鼓励农村开展各类协商活动。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建好村务公开栏,用好“互联网+监督”平台等新媒体手段,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公开。
三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推动司法机关依法妥善审理涉农纠纷案件。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大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积极建设“一县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乡(镇)一公共法律服务站”,大力推进“驻村法官”“一村一法律顾问”“一家一法律明白人”建设。目前已实现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农村有“法律明白人”的户数占农户总数50%以上。扎实推进“平安社区(村)”创建活动,发挥好“两会一队”作用,防范“民转刑”案件发生。加强农村警务工作,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在农村人员密集场所增设治安室和报警点。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防范打击长效机制,大力整治农村“黄赌毒”等突出问题。全力整治农村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不断推进县委巡察向村党组织延伸,实现巡察125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四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科普服务和健身体育平台。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开展好家风建设,传承传播优良家训。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指导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探索村规民约组织实施方式。引导和鼓励村民委员会依据村规民约出台具体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措施,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深入推动殡葬改革。实现全县125个行政村“一约四会”全覆盖。
五是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优化乡镇服务职能,推动“放管服效”改革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村级事务代办制、村干部坐班值班制。管好用好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标识、挂牌,发挥“一室多用”综合功能。依法明确乡镇审批管理服务执法权限和责任,实行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全面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加强对困难人口、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五保户”等人群的关爱服务。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引导企业参与乡村治理,到农村投资兴业。
上述实践表明,浮山县乡风文明建设,通过产业赋能、文化铸魂、制度创新、机制保障,已形成基本完整的生态链,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老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