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广角
  • 老区报道
  • 调查研究
  • 职教卫生
  • 名村名企
  • 非遗故事
  • 老区论坛
  • 老区人物
  • 调查研究

    从龙门村看革命老区如何实现农村现代化

    红色山西网  2024-12-23  浏览:5200

    运城市老促会、河津市老促会联合调研组

    题记:河津市龙门村是革命老区实现农村现代化一个典型。村党委在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强、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三个原则;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建立五个制度;在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完善三个体系;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做到四个坚持。初步探索出实现革命老区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和措施。

    河津市龙门村地处黄河东岸禹门口,因“禹凿龙门”“鱼跃龙门”而得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龙门村的船工和村民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用木船接送王震、杨得志兵团西渡黄河,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英勇牺牲和巨大贡献,是著名革命老区村。可是,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并不优越,全村3000多口人、人均只有三分多耕地,村民为温饱问题长期辛劳奔波,发家致富更是无从谈起。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村民们觉醒了——必须穷则思变,更新观念,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在村党组织坚强领导和正确引领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工农并举,多元兴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发生了历史性巨变。2023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81亿元,集体纯收入达到3亿元,人均纯收入7.5万元,上交国家税收同样年年增长,达到1.5亿元,固定资产累计达到46亿元。今年目标更宏伟,总产值预计超百亿,上交国家税收3亿元,人均纯收入8万元。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

    我们深入该村调研走访,深深感到:只有党委强,才能产业兴、生态绿、乡村美、农民富,实现革命老区农村现代化。

    那么,龙门村是怎样从解决温饱——摆脱贫困——产业振兴——共同富裕,到实现农村现代化呢?

    一、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办工业企业,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龙门村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不壮大集体经济,就难以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实行工农并举,强化产业振兴,才能整体推进现代化进程。

    龙门村人均只有3分多耕地,这是村情,也是短板。但西靠黄河,背靠大山,有水源、有石材、有煤炭,用他们的话说,是取不完、用不尽的“祖业”。上世纪80年代后期,山西铝厂占用该村土地拨付了征地款,龙门村党组织审时度势、引导说服村民,没有分光吃净,而是发展集体经济。1988年,年产2.5万吨的机焦厂建成投产,积累了资本,摆脱了贫困。村党组织继续带领村民以集体为主、联户、个体、融入股份“四轮驱动”,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农促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良种良法配套,全部机械操作,粮田稳产高产,让村民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集中精力推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组建了龙门集团,2002年新建了煤矸石节能发电厂;2003年建造了电解铝厂;2010年,用石材资源建成水泥厂。尤其是焦化企业不断改造升级,2000年改建成年产20万吨焦化企业,2004年改建成年产焦碳60万吨,是焦炭市场效益最好时期,但国家为加强环保治理,明令要求,如果不升级换代将被淘汰,是下马还是升级上马?两种结局将是,下马小富即安,上马可持续发展。村党委同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反复协商论证形成共识,决定上新的,干大的,于2020年又筹资42亿元,新上了172万吨的新能源焦化项目,经过三年紧张施工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172万吨国标一级冶金焦、10万吨液化天然气、10万吨合成氨及干熄焦余热发电3亿度的能力。其中6.8米捣鼓焦炉是国内最大的单体焦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新型工业企业合理布局、良性运转的同时,龙门村党委又向第三产业拓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黄河旅游资源。从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1.6亿元,打造展现黄河大峡谷山水风光的特色景区,2022年被国家认定为4A级景区,并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龙门集团滚雪球式的形成焦化、建材、新能源、发电、贸易、房地产、旅游七大产业格局,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之所以有这样的规模和效益,其原因在于,龙门村党委始终坚持依据自身优势发展的原则;始终坚持按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原则;始终坚持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发展原则,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二、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农村,每个家庭人口多少、劳力强弱、致富能力、收入多少参差不齐,如何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龙门村进行了成功实践。村党委始终坚持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衡量标准,使全体村民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立合理分配制度。龙门村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村民的收入来源于工资收入、入股分红、年终红包。在入股上,除村里为每人平均分配股份外,个人认购限定数量,以免收入差距过大。年终红包,人人有份,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红包标准也逐年提高,从最初每人每年300元增长到目前的5100元,实施现金红包28年来,累计发放近2亿元。对外来务工人员也制订优惠政策,工龄满3年的职工,购买集体住房和村民一样可享受优惠;工龄满10年以上职工,授予“荣誉村民”,和其他村民一样,可获得集体年终分红。外来职工子弟考上高中、大学,和村民孩子一样,可获得村集体助学金,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腰包都鼓起来了。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为了让村民居住舒适宽畅,从1999年开始,龙门村先后投资上亿元,建起了32栋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住宅楼,且水、电、暖、煤气、热水、电话、闭路电视、互联网全通。配套建设商贸中心、宴会厅、医院、教育中心、办公接待中心,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小城镇。每个村民购买楼房集体补贴两万元,并实行水费、物业费、设施维修费、电话、电视、网络全部免费,暖气费也每平方米象征性收取5元钱。为了满足村民更加优越住房条件需求,2014年开始在河津市内龙门区开发“禹泉丽园”1000余套住宅新区。村里规定,为每户村民补助5万元住房改善金,愿意退出原有住宅的,给予原房价两倍补偿,授予村民自由选择房源的权力。

    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因病致贫是每个农民家庭最为担心的问题。2010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后,村里就为全体村民上缴医疗保险。从2011年开始,村民住院治疗费用,新农合报销后的剩余部分,由村里兜底,全部予以报销,实现了村民看病不用自己花钱,消除了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建立教育保障制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龙门村党委不惜重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多年来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建造了中学、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中心,村民和集团子女可以免费入学入托。还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基金,除为优秀教师发奖金外,对考上本科大学一本的学生每人奖励5000元,二本奖励3000元。对外来务工十年以上者,子女可以获得同样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近400万元。在先后考取的300多名大学生中,已有34名研究生,11名博士生,分赴多个科研领域,他们学有所成,回报家乡,经常为本村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老有所养制度。解决好丧失劳动力农民养老问题、消除后顾之忧至关重要。全村村民的养老金全部由村里集体缴纳。60岁以上老年人除享受国家发放的养老补助外,每月按年龄分段发放补助:60—69岁每月600元;70—79岁每月650元;80—89岁每月700元;90岁以上每月750元。每月8号为领取养老补助金日子,老人们满脸笑容相约到老年活动中心领取。村民原可义说:我今年64岁,老伴62岁,两人每月加起来1200元,所有开支都够花了,减轻了孩子们的负担,感谢村干部领导的好,让老年人越活越幸福。从1996年至今,龙门村连续28年为本村老年人发放养老补助金,累计达2943万元。而且,村党委决定从2024年元月份开始,每人每月再增加50元,实现了“养老不用愁,夕阳无限好”。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龙门村实现了农民职工化,住宅园林化,耕作机械化,生活富裕化,农村城镇化。但还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共同富裕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党委深刻认识到,村民日子富裕了,但不能认为,光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生活了,要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还要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事实上,农民也渴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用他们的话说:“人人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为了实现村民梦想,龙门村党委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重点完善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

    完善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多年来,龙门村党委坚持用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村集体已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党建展览馆、农民图书馆、村史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警示教育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大禹文化馆、中国名村展览馆,坚持对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和村民进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革命老区精神教育、艰苦创业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满足村民的不同文化需求,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村里还成立了业余文工团、组织教唱《公民道德歌》。并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九九重阳节、龙门春晚等节日,开展“大禹文化节”“龙门杯楹联征集”和群众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增强全体村民爱党爱国爱集体的主人翁情怀,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实行绿色转型。龙门村党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治理荒沟荒坡荒滩,村集体二十多年来坚持植树播绿,筑牢生态安全绿色屏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后建成1000亩的黄河湿地公园、四公里长的涧河大坝防护林带、一公里长的玉带山防汛林带。在村内打造了街心公园、益寿园、鱼跃龙门文化园、禹门广场植物公园等,营造出千亩环村林带、千亩环厂林带,林木覆盖率达到48%,实现了“生态立村”理念,“村在绿荫里,人在画中游”。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龙门村外来员工,加上本村村民常住人口达一万多人,创建稳定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十分重要。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龙门村党委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同时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都做到了依法依规办事。为了提高村干部的法律素质,村党委专门请来司法专家为“两委”成员上法律课。为了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通过广播、板报专栏等形式,对本村各类制度和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村干部及网络员入户为村民普法,做到法律、制度宣传进家入户,人人知晓,增强村民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法律素质。为了消除违法事件发生,村党委联系安排改造好的服刑人员来村里现身说法,让村民引以为戒。由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村里年轻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杜绝了打架斗殴、赌博闹事的现象,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同时,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倡导忠义孝道文化。通过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形成了崇德向善、尊老敬贤、谋发展、讲文明、扬正气的良好风尚。

    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龙门村所以稳定发展、持续振兴,源于坚强的党组织和卓越的带头人。全村共有176名党员,下设2个农村支部和5个企业支部,把支部建在生产一线,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急难险岗有党员。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努力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领导基础。党委强不强,先看领头羊。土生土长的原贵生同志,从1996年担任村党委书记以来,坚守“大家选我当书记,我当书记为大家”的理念,以低调、包容、务实、无私、坚韧的高尚人格和坚强党性,28年如一日,一心一意为集体谋利益,为村民谋幸福,深得群众信赖。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连续当选第十七大到二十大四届全国党代表,这些崇高荣誉更使他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他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带领村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一是坚持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搞拆迁、建工厂、上项目等重大决策上,都坚持全过程民主,先调研,后论证,由村委会提议,党委会审议,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酝酿,并向村民公示,征求意见,修改补充,形成决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坚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制订执行“三先”“三不”原则。要求村民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要求党委成员做到的,党委书记首先做到。“干部不住最好的房子,不领最高工资,不多占股份。”比如,为了节约耕地,大办工业,让村民住楼房,这是村民住房的一场革命。开始村民认识不了,党委耐心做思想工作,又组织村民外出参观,但还是不购买楼房。党委首先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购买上楼房。后来,村民认识了,有了积极性,但新建楼房短期供应不上,党委又决定,党员干部带头搬出来,让村民上楼,真正体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

    三是坚持“三务”公开。做到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监督。

    四是坚持民主评议。每年党委组织村民对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奖惩制度及责任追究制,不断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和提升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度。

    由于有坚强的村党委和卓越的带头人,龙门村真正实现了产业、生态、文化、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五位一体”的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

    Fullscre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