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几点建议
永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让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美好生活,始终是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初心夙愿,更是各级各届老促会的心心念念。作为因老区而生、为老区而立的老促会,我们倍感使命在肩、任重道远。如何把习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加快”“两个更好”变为现实,根据这次会议《通知》要求,我们永济市老促会一班人带着命题、带着责任,深入东开张等革命老区村实地查看,座谈走访,以求答案。经调研解剖,综合分析,集思广益,我们认为老区振兴发展,必须切实做到“四有”。
一、必须有一个真心实意为民谋利的好带头人
我们重点调研的东开张村是一个生态宜居、民风淳朴、红色文化积淀厚重的革命老区村。全村现有790户3000余口人,耕地7800亩,党员87名。2023年,东开张村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比现村书主任一肩挑的余艳平上任时的1988年人均收入400元增长了50倍,村庄街道实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党群服务中心、停车场、体育场、高标化舞台、老年活动中心和多种旅游设施一应俱全。这一切的取得,都得益于东开张村有一个好带头人余艳平。
余艳平25岁担任东开张党支部书记,迄今已35年,兼任村委会主任也已四届。她是东开张村惠畅棉花合作社理事长和东开张枣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又是惠畅文化创意公司的总经理。她自信、睿智、富有胆识,在这方生她养她的红色土地上,发扬老区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头雁带领群雁飞,使3000余口人的大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把脱贫帮困拿在手上,放在心上,让全村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她把爱心献给年迈的老人、患病村民。她为走出东开张村的振兴之路,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实现了人生价值,竖起了老区村振兴发展的标杆,使东开张村2019年被评为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又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3年被评为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她个人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全国“筑梦老区,出彩女性”、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山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山西省第十二届党代表。
我们在走访村民中,当谈到村庄的今昔巨变和当下幸福生活时,他们无不赞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余艳平,说她可是个好书记,是我们致富的带领人,更是我们的贴心人,如果没有她的带领,我们村很难有今天的样子。从广大村民发自肺腑的赞叹中,我们深切感到一个好书记、一个好的班子,对条件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村的振兴发展是何等重要。因而我们深感,革命老区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必须有一个真心实意为民谋利的好书记和一个团结战斗的好班子。
二、必须有立足资源多元发展的优势产业
走在东开张村的街巷沃野,新农村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美景总是扑面而立,设施大棚、特色产业更是画轴般徐徐展开。说起依靠产业实现振兴,余艳平更是扳起手指如数家珍。她说,我们在立足村域资源突出发展棉纺土布和冬枣种植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土地流转设施大棚租赁,基本实现了主业突出、辅业并举,多元发展、风险分散。
(一)发展纯手工老粗布产业。永济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民间植棉织布已有千年历史,东开张村更是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织布机,年纪大一些妇女都会织布技艺,加之又是植棉区,优质棉花资源丰富,发展手工土布得天独厚。为提高村民收入,余艳平经多方考察,决定将立足本地棉花资源,加工纯棉纺织品老粗布。2006年,她将全村60余名有老粗布手工技艺的妇女联合起来成立惠畅棉花专业合作社,开展老粗布设计研发生产,现已可生产冬夏各种棉被褥、手工土布等产品100余种,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直接带动村里妇女、老人就业300多人,使村民不出村即可就业。产品远销俄罗斯、南非、新加坡等地,先后荣获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优秀特色企业、中国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惠畅手织布技艺2021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发展冬枣种植产业。1991年,余艳平带领党员群众,到山东、陕西等地学习冬枣种植技术,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领党员带头试种冬枣。2008年,动员群众入股成立枣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冬枣产业。2011年,东开张冬枣年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6年始,在试种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农户大面积种植冬枣,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6800亩,使村民依靠冬枣产业收入翻番,过上了富裕日子。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分散经营风险,余艳平又带领群众大胆尝试,积极响应永济市委政府实施“旅游突围”的发展战略,走农文旅融合之路,推动东开张村旅游快速发展。一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学游。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对惠畅老粗布园区进行提升改造,建立以老粗布制作厂区为龙头、民俗文化为特色、休闲养生为主体、土特产销售为收益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元化旅游需求。2024年,大力开展中小学研学活动,参与的中小学生达2万余人次,促使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二是扩大绿色水果种植发展体验游。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鲜食水果产业的时令特色,推出乡村旅游系列特色产品,在高标准地坑暖棚和日光温室栽植高品质冬枣,供游客采摘。三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游。将惠畅织布、书法、绘画、手工、听戏整合一体,通过演绎予以高标准展现,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穿村流淌的涑水河岸畔种花植草,河边石砌,河底硬化,打造涑水河文化长廊。建立乡村记忆馆,使来客够睹物思亲,记住乡愁。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休闲游。深入挖掘东开张村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淀,编制《东开张村乡村旅游振兴发展行动纲要》,对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修建立抗日英雄胡永福烈士纪念牌、游客休闲中心、沿河步道、名吃步行街,完善民宿、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接待水平。
(四)发展设施农田租赁业。2021年始,为壮大集体经济,东开张村流转土地500亩,集体投资建设高标准地坑暖棚和日光温室100个,并创新经营模式,以公开招租方式,招引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将地坑暖棚租赁给格林庄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永济市丰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甜瓜、西红柿、冬枣、蟠枣等富硒农产品,为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个,盘活土地资源,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三、必须有让老区人民享天伦守家园的使命担当
这次实地调研,我们在不同的老区村看到的村情村景和村民的精神面貌,差别颇大,耐人寻味。在东开张村,无论是丰收的田野还是企业的车间,无论是洁净街巷还是农户家中,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阳光的面容和朗朗的笑声,尽显勃发生机和欣欣向荣。这里看不到独坐村头、望眼盼子归的留守老人,看不到人走他乡、屋舍破败的凄凉,看不到衰草匍匐、无人耕种的田地,看不到“故乡养不起身,他乡留不住心”的愁绪,以及劳务付出远走他乡引发的更深层次社会伦理问题。由此我们想到,在老区振兴发展中如何才能有一个留住人的好产业、好环境,如何才能就地就近为老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就地有工作,就地有钱赚,就地能致富,从而避免了广大村民简单依靠劳务输出和外地打工维持生计而造成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夫妻长期分居、婚姻不稳、家庭失和等社会问题。我们深感,尽可能让老区人民减少劳务付出和外出打工,以享受天伦之乐、营造灯火可亲、守住故土家园、过上幸福生活。这既是老区人民的美好期盼,更是我们共产党人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担当。
四、必须有心系老区服务老区的工作协调机制
在调研中,我们不至一次地听到余艳平谈到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在东开张村起步初期对他们的关怀支持、投资帮扶,不至一次地听到她感谢党和政府对东开张村的最初的倾斜“输血”,才是使他们逐步完善了“造血”功能,才有了今天的巨大变化。在其他老区村,也听到不少干部群众迫切需求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老区优先”的力度、真心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出实招办实事的殷殷期盼。由此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把老区村的建设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布局、人才配备、营商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应进一步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好党委和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单位等多方资源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帮扶格局和整体合力,共同助推革命老区村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振兴发展、一个都不掉队。
以上是我们在深入老区村实地调研中的几点深切感触,也是我们的几点建议,如有不同认识和见地,欢迎商榷交流、达成共识,同心戮力为老区振兴发展建真言献良策、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