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大同市老促会
按照省老促会的安排部署,大同市老促会组成调研组,就全市“特”“优”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县区,走访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大同全市“特”“优”农业发展情况。现就调研情况,从三个方面作如下报告。
一、我市农业“特”“优”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把农业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四大赛道”之一,持续构建“6+2”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构建“特”“优”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大同市全面加强对“特”“优”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形成了支持和保障强农富农的一揽子政策体系和具体工作举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对接京津冀、北上广、大湾区等地企业,常态化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农业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用地等发展难题,80余家企业来同洽谈考察,引进和落地了百胜中国、浙江农发、国电投等一大批农业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市财政预算安排支持农业发展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86亿元,其中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比例高于60%,及时兑现落实惠农政策。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设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和现场观摩会,成立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等11个领域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针对性出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种业振兴、黄花产业、有机旱作膜下滴灌、设施农业等系列支持“特”“优”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形成了各专班分工负责、各领域同步推进、各环节高效衔接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措并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耕地面积582.31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420万亩左右,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增长、稳步提升的势头,目前达225万亩左右,占比53.57%;杂粮作物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在195万亩左右,占比46.42%。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423.42万亩,粮食总产量25.96亿斤,粮食面积、产量增幅均全省第一,实现“十四连丰”。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有机旱作集成技术55.19万亩,单产提升30%左右,项目区增产达5000万斤,增收约1.5亿元以上,成功创建玉米“吨粮田”,最高亩产达2300斤,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亩产超1.1万斤,向日葵亩产516斤,均为历史单产最高记录。
(三)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黄花产业是大同种植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长、产品品质最优、品牌体系最强的特色产业。大同黄花种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共培育黄花产加销经营主体175家,开发黄花菜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文创产品六大系列130余种产品,“大同黄花”已成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机旱作)杂粮产业方面,全市杂粮种植面积195万亩,有杂粮加工企业40多家,年杂粮加工达26万吨以上,产值达18亿元,东方物华、雁门清高、名沙食品、三利产品、天镇县通航粮贸等一大批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畜牧产业方面,地处世界养殖业发展黄金纬度带,马身猪、画眉驴、长城羊、中华黑土猪等地方特色品牌,发展底蕴深厚,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天镇县为肉牛提质增量重点县,阳高县连续多年被国家评为生猪调出大县。黄芪产业方面,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占全省黄芪的64%,恒山区域是全国公认黄芪道地产区,采用“人种天养”仿野生黄芪种植方式,药用有效成分高,甲苷含量高达0.37,是国家药典标准(0.04)的9倍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也高于其他产区,品质近乎野生黄芪。设施蔬菜产业方面,设施农业面积突破13万亩,培育形成规模化园区144个,经营主体达216家,2023年蔬菜总产达120.19万吨,创产值32.2亿元。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带动效应显著
目前,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0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3户。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家,打造国家产业强镇3个(云冈区口泉镇奶牛、新荣区破鲁堡乡马铃薯、云州区周士庄黄花)、省级产业强镇1个(阳高县王官屯杏)、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山西谷子”“道地药材”)、省级全产业链项目2个(灵丘佳农肉牛养殖屠宰、天镇博诚蔬菜)、省级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1个(云州区)。省预制菜培优项目(左云县、云州区)实现了由传统作坊式向现代化大龙头、大企业的飞跃。龙头带动产业,品牌引领发展,全市着力推动“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雁门清高”、“杏得果”、“东方亮”、“云小萱”等企业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大同黄花、浑源黄芪、广灵小米、阳高西红柿、左云肉羊等“土字号”产品国内走俏。
(五)强力构建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
成立大同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大同黄花杂草防控技术规程》《大同黄花施肥技术规程》《黍子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1项,积极推动黄花、黄芪特优产业发展在规划编制、产学研结合、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印发《大同黄花标准体系(2023年版)》《大同黄芪标准体系(2023年版)》,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产品品质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两品一标”及圳品有效产品认证数达到211个,其中绿色食品154个,有机农产品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圳品14个,圳品基地7个,涉及生产主体130余家,认证面积约52万亩,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34.23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6.28万吨,优质农产品数量逐年稳步提升。
二、农业“特”“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优”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大同尤为如此。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我市特色主导产业定位不够突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营销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特”“优”发展。
(一)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明晰
近年来,大同市持续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特”“优”产业化经营,但杂粮、畜牧、蔬菜、中药材、杏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仍呈现“特而不多”“特而不强”的状况。县域比较优势没有得到挖掘,缺乏久久为功、细致耕耘特色产品的耐心和定力,政府部门对“特”“优”农业产业发展缺乏引导,主导产业规划不尽科学合理,干部依规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农户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定位不高,跟风种养,农产品价格“谷贱伤农”。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在一定程度影响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
农业产业延伸不够,加工上粗放初级,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水平,链条短小,产品单一。整体上看,全市特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全省为54%,而我市还不足50%。中药材80%以上以原料药销往全国各地批发市场,仅有不足20%用于加工;杂粮以销售原粮为主,商品率不到50%,加工转化率不到30%。杂粮、黄芪等特色农业产业均未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条,在全省和全国市场整体知名度、占有率均不高,拳头产品短缺。内蒙古蒙牛乳业2021年营收881.42亿元,只此一个产业创造的品牌价值就相当于我市全年GDP的二分之一,产业品牌需要进一步提升延展。
(三)产业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低,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
产业组织引领上,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带动能力较小,特色主导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利益联结机制还处初级阶段,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在联农带农机制上仍需深入探索。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发展层次较低,服务带动能力较弱。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农民对服务组织认可度低,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生产为主,农民抵御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设施建设上,农田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机具设施陈旧、项目资金配套不足,整体欠账多,现代化程度低,生产分散不集中,机械化作业和田间集中管理程度不高。
(四)品牌打造力度不够,市场营销手段不强
品牌化程度较低,特色农产品区域优势不明显,品牌管理与营销手段欠缺,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品牌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市、县从上到下一盘棋的品牌发展政策和管理体系,在品牌管理、引导、协调、保护作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体系尚未成型。品牌质量标准建设滞后,“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包含的产品种类较多,制定品牌质量标准的任务艰巨。品牌产品包装方面,缺乏统一的整体形象,有标识但没有做到规范使用;农业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农业品牌少。在产品营销方面,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明显不足,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仍以传统的线下销售为主,多数都没有自己的网店,网络销售知识欠缺,网上销售还有很大空间和差距。
三、推进农业“特”“优”发展的意见建议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要用市场化、工业化、标准化思路,合理规划布局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进而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根基,不断增强粮食综合产能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住播种面积、提升粮食产量。一是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制度,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573.52万亩耕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500.81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5.6亿斤以上。二是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突出地力提升、土地增效、集中连片,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切实守护粮食生产水利“命脉”,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动骨干渠系与田间灌溉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三是要强化科技应用手段,聚焦“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大关键要素,示范推广有机旱作关键性、突破性集成技术,全力推进有机旱作全膜覆盖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农业。
(二)因地制宜,聚力培育“特”“优”产业集群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对大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全市“特”“优”农业,以工业化和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政策红利,解决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基础不强的问题。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做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要以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为核心,根据各县区自身资源禀赋,做精“土特产”文章,把产业优势锻造为发展长板,产销顺畅衔接,着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要重点围绕平城都市农业、云州黄花、云冈乳业、新荣肉羊、左云马铃薯种薯、广灵食用菌、浑源黄芪、灵丘肉牛、阳高天镇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构建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专业镇小型经济圈、“一县一业”中型经济圈,进而联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打造京津冀特色“米袋子”、绿色“菜篮子”和优质“肉案子”等农牧产品供应基地。
(三)创新机制,提升产业的组织化、现代化程度
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方式,大力建设生产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经济链条,共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要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等模式,增大机械作业覆盖率,提升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团队,打造农业技术型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在无公害和绿色有机产品上下功夫,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要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进一步融合土地资源,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园区化种植,扩大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抓紧、抓实区域特色主导产业,规范农业生产,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四)市场带动,全面强化品牌建设与农产品营销
要紧盯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以品牌建设为牵引,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重点精准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大市场消费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加高端有效供给,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带动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要以“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品牌为主体,建立品牌联动机制,着力培育“阳高红”“东方亮”等特色品牌。加强与各级主流媒体的合作,通过举办世界黄花产业发展大会、参加全国农交会等综合性展会,进行品牌推介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要拓展营销渠道,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集散体系,着力打造实体和网络终端,组建销区采购商,培养产区经纪人,拓展产销区市场,加速农产品流通,让农民获得更大收益。要积极对接京东、淘宝、抖音等大型电商和直播平台,全面打通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标准先行,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
大力推进产业全程标准化,结合本土实际,加快构建与黄花、黄芪等“一县一业”主打产业体系发展提升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特别是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生产、产品等级规格、品质评价、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包装标识、田间地头冷库、冷链物流与农产品储藏等环节的标准体系。积极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与国内外标准的全面接轨,在适宜地区全面推广国际先进农业标准,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同时建立健全黄花、黄芪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实施农产品原产地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完善农产品质量技术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认证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特”“优”农业向纵深发展。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