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老区村——康家堡
远望康家堡
文水子夏山下有座小山庄,村口有两棵古槐,墨绿色的树冠像一团团墨绿色的浓云,给这个古村落平添了几份诗意。古槐树有上千年了,树干要三四个人手牵手才能抱住。槐树上裹着红布,几只啄木鸟展开漂亮的羽毛飞来飞去。这个古村落就是红色康家堡。
一
在民间,人们将槐树视为吉祥树,过去都喜欢在村口和十字路口栽植,并把那些古老的槐树视为神树。
古槐局部
传说,当初移民时民众是被官兵刀枪相逼着上路的,人们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移民启程。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抓槐枝仍然不愿扔掉,直至被押解着越走越远,故乡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们心目中故乡的象征。到了目的地后,移民们把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倾注在了这小小的槐枝上了。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前,精心浇灌、培育,待到槐枝在新土上生根发芽后,移民们眼看着回故乡无望,渐渐也就安下心来垦荒耕作,繁衍子孙,但他们始终把自家院前的槐树作为故乡的象征,逢年过节,不少人在槐树下烧香焚纸,叩头祭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做法相习成俗,渐渐又将槐树当作先祖的象征。
正月初一回村祭奠人员(成新安 摄)
我们无法考证康家堡古槐的由来,但可以看出,当地人对古槐有多么崇拜和敬仰,那裹在大树上的红布、挂在树枝上的红灯笼,寄予了老百姓的几多情怀和愿望。虽然现在村子里的人几乎都搬迁到山外了,但每年春节这天,全村人都不约而同地回到村里,在大槐树下摆上供品,跪在大槐树下祭奠山神,祭奠祖先,祭奠英烈。
透过槐树枝叶,错落有致的康家堡古村展现在眼前,几幢虽破败,但风韵犹存的层楼,仿佛诉说着康家堡昨日的繁华。
古时候,有康、段二姓在此居住,后因康家人多势众,日渐兴盛,故名康家堡。康家堡不仅有千年老槐树,还有400多年前栽种的核桃树,人称核桃树王。据《文水县志》记载,文水核桃树最早栽种于康家堡村。在村东,还有八棵粗大的酸枣树,据说是元代栽种的。
二
康家堡曾经是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这里是晋中平原通往碛口水旱码头的要道,也是战争年代通向延安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曾经是沟通华中革命根据地与延安党中央的通信联络和干部往返秘密交通线上的重要转接点。民国三十一年(1942)冬,刘少奇由华中途经文水安全返回延安,就是从康家堡村前的小路通过的,并在康家堡村东一农家夜宿。那座不知道什么朝代修的小桥,承载了多少革命志士投奔延安的足迹。
村口小戏台曾经是演灯影和木偶戏的地方,战争年代,延安来的慰问团就在这个小戏台演过节目。小小场地中央耸立着一棵古槐,古槐下立着一个石碾和几块平整的石头。抗日战争期间,康家堡驻扎过文水、汾阳、平介等抗日县政府的机构,也曾驻扎过八路军的卫生院,经常有八路军在这里活动。
小戏台前的古槐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十三日,文水游击一支队三营的四个连和汾阳县政府干部住在文水康家堡。日军得知消息后,就从仁岩、汾阳、文水等地集结了2000多日伪军来袭康家堡,妄图消灭我这支抗日部队。我游击队得知情报后,因敌强我弱,便适时撤走,转移别处,并掩护群众隐蔽。日伪军来到康家堡扑了空,便烧毁了村里的大部分房子。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路军游击队在康家堡村办起纺织厂,织出各种土布,对解决当时部队物资紧缺和衣着困难起了重要作用。民国三十年(1941)春,日伪军再次侵犯康家堡,开枪打死纺织厂三个女工和农民梁风成。
三
村南有座楼儿院,主人是汾阳火柴厂大股东郭大同。这座二进四合院高墙花栏,砖雕精美,里院正房三间为二层,二层有暗室通向后面的地道。抗日战争时期,汾阳抗日县政府和中共文水县委先后设在这里。民国二十八年(1939),郭大同之子郭兆祥参军,在暂1师36团3营做文书,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岢岚县对日伪作战中牺牲。
村东梁玉全宅院门楼朝东,院内南房三间,正房三间。民国三十四年(1945),贺龙曾路居这里,并亲自指挥了解放文水战役。
村东有座考究的院落,虽已衰败,但还可以看出厚厚的门窗都钉满铁钉。这里的主人梁翟让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夫,人称二先生,那时县城里的日本人经常请他去看病。人们不理解他给日本人看病,怨恨他。后来才知道他是利用出入县城的方便条件,侦察敌情,并把药品、火柴、墨水带回来,送给八路军。一次,他在县城给日军看病,获得日伪军“扫荡”康家堡的情报,他迅速回村通知了抗日政府和八路军,避免了我抗日政府和八路军的损失。
2021年正月初一回村人员合影(成新安 摄)
绕过一个坡,有两孔旧窑洞,这里是知青张铁环居住多年的窑洞。一位天津小姑娘,把自己的青春、爱情都献给了康家堡这个小山村。文水曾根据张铁环事迹,拍摄了电影《老师,您好》。
四
不远处还有一棵大槐树,多少年前一声雷响后倒下了,后来根部长出枝叶,到如今枝繁叶茂。这就是大槐树的生命,这就是大槐树生命的力量。
康家堡村东有座烈士陵园,在这里埋葬着32位革命烈士,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像老槐树一样,根植于这块土地,守护着这块土地。近几年,文水县红色文化传承协会经常组织在这里扫墓,举办祭奠先烈活动。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个村庄,如果没有几棵古槐,总会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康家堡的大槐树眺望着碧绿清澈的神堂水库,陶醉于小沟潺潺的流溪和瀑布……在流逝的岁月里,聆听了多少人生风雨,静观了多少红尘悲喜,守望了多少夙愿梦想?
2025年正月初一回村人员合影(成新安 摄)
人来人往,岁月蹉跎,有多少人和事值得追忆?只有古槐一如既往地把根扎入大地,把绿色延伸,再延伸,守护着村庄,守护着心灵,给人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气节。
站在康家堡古槐下,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崇拜油然而生。古槐,是游子思乡的寄托,是把根留住的地方,是一个村庄不可或缺的魂魄。(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梁大智)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