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蛤蟆嗡:革命老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
在夏县祁家河乡西山头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传统小剧种——蛤蟆嗡。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蛤蟆嗡的形成可追溯至光绪初年,其名称的由来与胡琴手杨学银自制的能演奏出蛙鸣般声响的胡琴紧密相关。
蛤蟆嗡的音乐结构分为唱腔和乐曲牌两大部分,属于套曲体,根据唱词格式和情节进行套曲演唱。主要曲调包括扬高调、花鼓调、莲花调、阴丝调等。乐队分为文武场,文场以胡琴和四胡为主,声音清脆悠扬;武场则包括大小板鼓、铙钹等,声音慷慨激昂,雄壮有力。
蛤蟆嗡的题材广泛,既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目,如《闹酒店》《闹马房》,表现英雄主义和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也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剧目,如《兰桥会》《渔舟配》,描写恋爱婚姻,表现妇女追求平等自由的愿望。但更多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如《小寡妇上坟》《买瓦盆》《钉缸》等,赞扬群众淳厚、质朴的品质。
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夏县蛤蟆嗡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蛤蟆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蛤蟆嗡的演出,可以将革命历史和精神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使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加生动和形象。
在革命精神的传播上,蛤蟆嗡的剧目中包含了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和妇女追求平等自由的愿望等内容,这些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剧目的演出,可以传播革命精神,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同时,蛤蟆嗡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教育和启迪社会的功能。通过蛤蟆嗡的演出,可以向新一代传播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增强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红色旅游的推动方面,夏县正在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加快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强县,其中就包括邀请蛤蟆嗡进行演出。这种结合地方特色和红色文化的旅游项目,不仅能够吸引游客,还能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蛤蟆嗡目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身就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尊重。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红色文化,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目前,蛤蟆嗡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很多困境,如传统剧目消失殆尽,音乐和唱腔也面目全非,蛤蟆嗡剧种亟待抢救和保护。
夏县祁家河乡西山头村作为革命老区,对蛤蟆嗡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系到剧种的生存,更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革命精神的传承。通过政府、学术机构和民间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蛤蟆嗡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未来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我们携手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作者:张天存
责编:任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