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浅谈平定民俗与剪纸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责任编辑: 李琰宇

浅谈平定民俗与剪纸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东侧,太行山西麓,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山川秀丽、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在长期的、反复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了许多为大家公认和共同遵循的风俗习惯。清乾隆版《平定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立春先一日迎勾芒神出土牛,五日黎明剪纸作五穷妇送之,警以火炮谓之送穷。寒食日插柳祭墓添新土,挂纸钱名曰标墓,妇女作秋千戏剪纸噌成红片,串红花子为饰。中元日祀先茔,陈瓜果,蒸面为羊荐之,以表面作羊像,蒸熟送女家,剪彩纸成缕挂田禾上以为避雹灾。十月一日祭茔如寒食,以色纸作冥衣,焚墓曰送寒衣。”传统民俗——剪纸在古代贯穿于全年的主要民俗活动,而今,这些民俗活动仍然在这里沿袭。由此可见,剪纸在平定由来已久,并蕴藏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民俗不断发展,分布在大小村镇、山庄窝铺,在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处处都有它的足迹。
       平定民间剪纸形式多样,有窗花、墙花、灯花、刺绣底样等。按其在风俗事家中的各种不同使用范围,一般用于新婚嫁娶、小孩满月、老人寿诞、死亡丧葬、节日等民俗活动的装饰。民俗通过剪纸这一艺术表现,使之内容充实而系统,气氛强烈而超脱,无形中成为人们意识和生活中的信条。
       气候的变化、节食的更迭,在平定都有着各种不同的习俗,而伴随着习俗的不同,又应之而产生了表现它的不同的剪纸。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在器具、瓶、箱笼、炕围……到处贴剪纸,渲染出一派喜气,暗含着人们心中的那一串串希望,祈福新一年全家身体健康、好运常伴;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上贴剪纸,俗语“人丁(灯)兴旺”;三月清明,祭祖扫墓,在祭品供品上摆衬剪纸,寄托怀祖情;五月端午节,剪贴“五毒”于门窗、墙角,以辟疫;七月七日,姑娘乞巧,心灵手巧的姑娘们,集聚在一起,坐剪花样、赛智慧;八月中秋,正值秋忙月又圆,人们由农时和月圆节引起的意念——丰收、团圆、祥瑞,以及与月有关的故事,也通过剪纸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九月重阳,剪个重阳旗,寓意步步登高”;十月之后近农闲,剪纸在婚娶、庙会、年集等节庆中更是频繁活动。
       剪纸在平定的婚丧大事中,运用更是广泛。结婚时,装饰洞房的窗花用大型团花盘合,盘合又称月廓,是平定地区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剪纸形式,为婚嫁喜庆必备之物,月廓大小多为盈尺余,有对称形多角折叠的“米”字形结构;有同心圆分层次构成;有多样组合向心、向背辐射式结构等,其题材多以表现喜庆红火、吉祥如意为内容,突出一个“全”字,天上飞的禽鸟、山上跑的走兽、河里游得鱼虾、地上长的花草全在其中,以表示大千世界的无所不有和各得其乐,寓意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在传统的月廓中,无论以什么为题材,都必须将猪、柿、如意、剪刀四样东西穿插在其间,人们借这四样东西的谐音——猪(诸)、柿(事)、如意剪刀(坚固),表达出了“诸事如意坚固”的心愿,俗语谓:“诸事如意坚固、守住爹娘不走,事事如意坚固、夫妻必定到头。”月廓虽为结婚窗花,但新婚、再婚的内容又有所不同,为初婚者剪月廓时,以龙凤呈祥、喜鹊登梅、莲子八宝为内容;为再婚者剪月廓时,要特别突出“猪、柿、如意、剪刀”四样东西,俗语谓:“诸事如意坚固、两口必定守到头。”如果婚者父母在堂,在月廓中就不能剪“琵琶、葫芦、芭蕉扇”这几样东西,俗语谓:“琵琶葫芦芭蕉扇,扇走公婆留下汉。”有的月廓则剪桃子,是人们借用“桃(条)”字的谐音,俗语谓:“条(桃)条(桃)如意”;还有剪八宝莲子的,俗语谓:“八宝(平定的一种粥)熬莲子还嫌不甜呢”;也有剪石榴与牡丹的,俗语谓:“石榴嫁牡丹,越看越好看”;剪蛇盘兔,俗语谓:“蛇盘兔,必定富”......这些都是对寄语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希望他们婚后百年和好、万事如意、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再如丧葬,人们为死者祭供的“纸扎”中,许多都是用各色彩纸剪刻糊制的,如:告门剪纸、引魂幡、摇钱树、金银斗、聚宝盆、四季花卉以及车、马、轿等等。尽管出殡后,这些“纸扎”都要为死者焚烧,但却充分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这些“纸扎”也倾注了农村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心血。
       平定地区还有一种风俗,在孩子刚满八个月的时候,要给孩子做八十鞋,花纹图案中要做七狗八兔、十个石榴、一个佛手,俗语谓:“七狗八兔、活个没够;十个石榴一佛手,守住爹娘永不走”,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祝愿,希望孩子平安、长生,与父母永不分离。
       民俗融入剪纸艺术的表现,民俗变得更为之形象化、生动化、优美化,民俗借以剪纸艺术的物态表现形式,更是得以源远流长、长流不息。
       不少民俗,本来就是出自人们的某种愿望形成的抽象概念,而剪纸艺人更是巧妙地运用这些抽象概念的“谐音”、“寓意”,通过物象的形式,把抽象的概念表现的可谓恰到好处,让人有种“此处无言胜有言”的美感。
       民间剪纸的作者,多数是农村妇女,他们中间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更没有在专业学校中深造过,不懂得素描、透视、解剖知识。然而他们自幼受历代乡土艺术的熏陶,母女相教、婆媳相传,加上各自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的理解,在掌握剪纸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随心所欲、毫无框框的朴实创作方法,以至个个身怀绝技,他们熟悉生活、了解生活,能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和本质的东西,运用简练直朴的艺术手法,大胆地给予集中概括和提炼,不苛求客观物象比例结构的绝对准确,追求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以感情的真实代替外形的真实,寓理于情,使剪纸作品表现出了让人心悦神秘的粗壮美和朴实美,充分体现了劳动妇女朴素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才能。有人问一位剪窗花大娘,“花怎样剪出来的?”大娘说:“我先看看花,回来琢磨琢磨,顺着那个劲(花的特点和长势)来剪,剪不成就再看,再琢磨,再剪......”这就是她们敏于观察、周密思索、追求意境,民间独特创作方法的真实写照。有的剪纸艺人们还把他们的经验编成顺口溜,以便于创作。如:剪俊秀儿童的口诀:“短胳膊短腿大脑袋,小鼻子大眼睛没脖窝(平定人叫脖子为脖窝),鼻子眉眼一块凑,千万别把骨头露。”
       平定民间剪纸的造型和艺术处理,也是各家自有高招,各有千秋。同样是剪老虎,但各人的处理手法则完全不同,例如:平定南部剪纸艺人的老虎,圆厚、朴实,除臀部的大毛旋外,全身均以旋水纹组合而成,表现出浓厚的装饰味;而东部剪纸艺人剪的老虎,只剪虎头、虎尾、虎爪三处,尤其是用几朵小花代替虎爪,洋溢着浪漫色彩。又如: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平定县东锁簧村民间剪纸艺人冯金兰的盘合,以“米”字作为形体的基本骨架,中心是一朵盛开的菊花,按着顺米线,向四周扩散,组成一个八角形,形内相间而有规律地分散着“猪柿如意剪刀”,在八角形的外边,用以鱼吊莲为内容的图案连续而成。整个图案疏密得当、杂而不乱,圆、线、角相互交织,富于变化,展现出了饱满、对称、均衡,纤细中带稚拙的艺术效果。再如,平定县剪纸协会会长、民间剪纸艺人韩建华剪的盘合,外观以四对折而成的十六凹边形成骨架,以龙、风、鱼、莲为主体图案,细看则是传统的“猪柿如意剪刀”通过适合纹样的处理办法,穿插、点缀在其间。整个图案显得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体现了粗中见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稳重、宁静的感觉。
       平定民间剪纸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和民俗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在时间上,代代相传,在空间上,相互渗透,不断扩大和演变,延续至今,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
       平定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圆厚、粗犷、简练、朴素,纤细中藏稚拙。与我省晋南、晋中一带的剪纸相近似,为我国的北方剪纸风格。平定西部北部的剪纸显古朴、粗犷,中南部的玲珑、秀丽,东部的精致、细腻。不同地区不同风格,表达了不同地区人民的感情需要和审美情趣。
       如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风俗习惯扑面而来,人们的艺术追求、欣赏能力在不断提高,剪纸也不再局限于农家小院、山村土窑,而是昂首走入了新时代生产生活的广阔天地,在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潢等各个方面都有它的身影。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平定民间剪纸紧跟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之变化,正以着独特的风采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和国际人士关注和厚爱,视若珍宝!愿平定剪纸艺术就像那一枝枝山野乡间盛开的山丹丹花,张扬着激情个性、散发着泥土芬芳,迎春怒放,生机盎然,娇艳夺目!
平定县文化馆  赵春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电脑版   |   移动版

 

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

网站版权所有:山西红色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晋ICP备19004976号-1 

技术:红色山西网运营团队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东仓巷甲4号

邮箱:redsx@sina.com

执行总监:13283623983

违法与不良信息投诉电话:0351-2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