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磁窑村
在文峪河左侧、汾河右侧有条河流,名磁窑河。磁窑河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磁窑沟内贺家岭,这条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百分之九十的径流集中在汛期,均被下泄出界,上游极少用于灌溉,文水县以下可得洪灌之利。磁窑河,古名塔莎水,原来分西沟和东沟,分别发源于清徐县养天池和交城县塔梭村,在交城县岭底村合流,从交城县城北磁窑村出谷,环绕城北、城东到城东南,从交城县西石侯村和文水县东石侯村之间穿过,再西南行,穿过文水县、汾阳市、平遥县、介休市,到介休市洪善村汇入汾河。
磁窑河流域范围和河道长短,都是随汾河、文峪河河道的迁徙而变化,在历史上三河之间关系自然关联。磁窑河由古代的独立河道,扩大成现在的多支河系,其主要支流有瓦窑河、石壁沟、饮马河、白石河等。
一
其实磁窑沟原来称之为瓷窑沟,这一带历史上有烧制瓷器的传统。在瓷窑沟谷口东侧黄土台处,有个古老的村庄,就叫瓷窑村,解放后改名磁窑村。磁窑村就坐落在交城县城东北的山坡上。村里娘娘庙前有棵五六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槐,据说树龄有2200多年,足以证明这个村落的历史沧桑。因其树冠形如虎头,人们称之为虎头槐。这棵古槐枝叶繁茂,像一顶巨大的绿伞,庇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庄。
虎头槐不远处有一潭龙岩圣水,那时候求神的百姓用圣水熬千年槐树皮当药喝,传说能治百病,常有治好病的人来这里报喜,在虎头槐上挂上报喜红布,点燃报喜的炮仗。
娘娘庙就在村西,坐北朝南,庙门东侧有钟楼,庙院不大,但很精致。正殿三间,中间塑有三霄娘娘的三座坐像。三霄娘娘为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的合称,为民间俗神。相传她们在碣石山上碧霞宫中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修炼成道,还拥有师父通天教主赐下的金蛟剪和混元金斗两件宝物。后被封为感应随世三仙姑正神,是中国神话传说里的三位女神。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也有人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在三霄娘娘两侧有两尊站像,据说一尊称催子哥哥,一尊称送子姐姐。催子哥哥身背褡裢。每月七月初二是娘娘庙古节,这一天特别热闹,请来吹鼓手,全村的孩子、外村的外甥,都要在大人的陪同下,带上供品、水果和爆竹来这里上供还愿。大人领着小孩来到娘娘庙排队轮流敬香,面食供品和水果各家摆放一处,爆竹声此起彼伏。十二岁以下的拿一束13支花,许愿平安,十二岁的男女小孩拿120支的一束花在此举行开锁仪式,仪式结束后把锁打开,意思是没有了束缚,可以健康生长,孩子磕头行礼,大人在后脑勺拍一下,孩子手捧一根棍,不回头,一直跑回家。而没有生育的妇女就来庙里偷核桃和红枣,据说偷得核桃的祈求生男孩,偷得红枣的祈求生女孩,生了孩子后要加倍供奉核桃和红枣等供品。
二
村北坡上有座真武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中间塑有真武大帝神像,两侧是周公和桃花女。真武庙门东侧建有钟楼。据说,真武大帝也称北方玄天上帝,为三元都总管,是天庭大总管,三元为天地水三界。真武大帝为四极大帝之一镇守一方。四极大帝有东极青华大帝,西极神王昭化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北极真武大帝。因此,真武庙一般都修在村子的北面。村北这个坡村里人也称为真武庙坡。
真武庙对面坡下有座影子台。每年三月初三,村人会邀请灯影艺人在这里演出灯影戏,影子台正对着真武庙,意思是演给真武大帝看。三月初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上巳节,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的祭祀活动,以祈求神明保佑农作物丰收、人民安居乐业。
村东有座狐侯祠,也称狐爷庙,坐北朝南,正殿为三间狐神殿,据说殿内梁上盘有金龙,后被人偷走。交城和古交的界山是狐爷山,也称狐偃山。这里是埋葬春秋时期狐突的陵地,狐突是交城县义望村人。狐爷山记载了狐突父子动人的神话故事。狐突他在临死前痛斥怀公“忠臣事君,有死无二”“子无二父,臣无二君”的慷慨陈词被后人尊为“教忠不二”的楷模和英雄气节的典范,深得历代统治阶级的拥护和推崇。因此,狐爷山遂成为中国“忠”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交城狐突文化盛行,狐爷庙也颇多。
狐爷庙院内东南是座古色古香的古戏台,石头台基上卷棚角兽,雕梁画栋;台口四柱耸立,两明两暗,撑起大梁;石雕砖雕木雕精彩纷呈,栩栩如生。据说像这样的古戏台全交城县也仅存十来座。狐爷庙正殿两旁有偏殿,分别是地藏殿和关帝殿,庙门旁有钟楼。
磁窑河原来河道很窄,两岸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怕树林中隐藏八路军,把两岸的树都烧光了,于是,没有了植被的河道越来越宽了,也威胁到了村庄的安全。村里面对磁窑河有座河神庙,人们在这里祭拜河神,以求保佑平安。村里的街道上还分布着四座五道庙,五道庙的来历与道教文化紧密相关,主要是为了供奉五道将军,被认为是东岳大帝的臣属,负责管理世人生死与荣禄,并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权力。在民间信仰中,五道将军能够帮助弱者实现理想,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神祇。
三
据考证,磁窑村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村东北有新时期时期文化遗址。唐代开始有瓷窑建于此地,村东山坡黄土阶地有磁窑遗址,散落着磨光及蓝纹灰陶残片。这里还有保存较好的是8座“白灰面”居室,屋顶穹形,座向南、西,中部最高1.5米,底部最宽1.8米,穹顶及地面抹有厚0.5厘米的白灰。居室中有U形火炕,灶深16厘米,口宽直径22厘米,有残余灰烬。遗存时器磨制较精,石质均为石灰岩。据分析,遗址文化与龙山文化同期。
在村北杏园地、西山坡一带,遗存有唐到元各时期残瓷,根据残瓷可以发现,这里生产的器皿有盆、盘、碗、罐、枕、碟等,主要釉色为黑、浆、白、月斑等,其中以唐代黑釉月白斑腰鼓为代表性器皿。《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交城窑”就是在磁窑村。到了宋代磁窑村瓷器发展到瓷州窑、耀州窑、钧窑等类型。釉色有黑釉、白釉、绿釉、浅兰釉;黑釉有油滴、免毫、月斑、刻花器;白釉有褐花、红花、浆花、黑花器;绿釉有划花、剔花、画花器。器型有枕、罐、杯、碗、鼓、盏、瓶、缸、盘、坛等10余种。据考,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山西大学、深圳望野博物馆等均有磁窑村生产的陶瓷器物。
据说村里的庙宇都是只建有钟楼,没有建鼓楼,是因为村里盛产瓷器,最怕捣烂瓷器,所以不建鼓楼就是为了避免这个“捣”字。
磁窑村整个村庄西北高东南低,民居庙宇随坡而建,街道自然形成,院墙均为石头砌成,有的墙上还装饰有陶瓷器具。村里李姓为主,据说是从陕西米脂迁居过来的,始祖李自献,与闯王李自成为同族同辈,磁窑村李氏逐渐繁衍为一大家族。明末,李自成起义后,李自献为避免受牵连,东渡黄河迁入磁窑村。传说,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带领的义军把交城攻破,他知道族兄李自献在磁窑落户,便到磁窑村来找。李自献一听是反朝廷的来了,也不敢见,就把他的家人带上,躲的后面的沟里。李自成进了村找不见李自献,后来打听到李自献躲进了后沟,看看天色已晚,便站的山坡上喊道:“大哥,我是李自成,来看你来了。”李自献也不敢答应,等了半天不出来,李自成又说:“我来了这里,虽然见不上你的面,但咱也算团圆了。你保重,我走了。”从此,人们把这个沟叫成了“团圆沟”。
村西坡上有一大堆土,村里人称之为“分职峁”。传说县令赵吉士曾在这里分派职务,任命官员。
四
历史上磁窑村不仅盛产瓷器,做生意的人也很多,人称“小太谷”。他们不仅推销村里产的瓷器,还走西口跑西路做皮毛生意。他们把草原上的皮毛收购回来,采用当地滩羊皮鞣制技艺,经过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二十多道工序,另加黄皮硝、皂角等辅料,依靠手工操作生产出精美绝伦的高档皮毛产品。
交城“滩羊皮”毛质细润轻柔、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有的多达九道。轻轻一抖,犹如风摆垂柳,又好似水纹波浪。滩羊毛纤维细长均匀,绒毛轻柔蓬松,富有弹性,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毛衫等的高级原料。用滩羊皮制作的男女冬装,轻柔暖和,美观大方,雍容华贵,新潮时髦,价格昂贵。交城“滩羊皮”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于世。
村中有大门院,是李福祖上在宁夏做皮毛生意赚钱后修建的四合院。大门朝西,门口前两侧有两块大石头,是上马石和下马石。大门两侧各有两间西房,院内正房五间,东房五间,南房五间。正房西侧有门通往后面书院,据说这座院子原来设计为三进院。院子里出过一位武状元,石墙里还衔着一个武状元练功用的大石锁。
村西有座四合院,砖雕街门在院落东南朝南开,院内正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六间。李华堂与李宏富兄弟在包头走西口经营皮毛,据说李华堂与县令是要好的朋友,出门坐着轿车,回村后轿车就停在娘娘庙前虎头槐下。李宏富之子李之敬是个文化人,看书过目不忘,有时就在虎头槐下给村民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绘声绘色很吸引人。他还懂日语,当过日军翻译。后来因李家有后人沾染了抽鸦片嗜好,把四合院卖掉了。
村中街的中段有座砖瓦院,砖雕街门朝西,院内正房五间,东房三间,南房五间,西房连街门六间。院主李家三兄弟在包头做皮毛生意,村里人称三兄弟为财主,分别是元旦财主、牛旦财主、侯旦财主。
五
磁窑村处在山区与平川交界的地方,战争年代八路军和文交支队战士经常在这里出没,村里青年纷纷参加八路军。
韩之昌,1919年出生在磁窑村,5岁时就开始拾柴捡炭以补家用,11岁开始给人家放羊,13岁经人介绍在交城东门口燕春园饭铺当学徒,后来又去安定放羊,在此间早起晚睡,勤劳吃苦,赢的主人的赞扬。1944年,25岁的韩之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磁窑村,给本村人张守中家放羊。
1946年,八路军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山区和平川村庄,阎锡山政府为了加强自己统治,实施兵农合一,成立“爱乡团”。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及本村人的拉拢,韩之昌进了“爱乡团”,驻扎在交城下关奶奶庙。一天连长李广胜让韩之昌带人去郑村催收公粮,时任班长的韩之昌,带人们到村里后,就吩咐每人负责一片开始收粮。当他走进一户人家时,一个中年妇女开街门回西屋后就坐在一个木箱上,韩之昌察觉肯定箱内有东西,就吓唬妇女下来,打开箱后发现有一小袋小米和半袋白面,韩之昌提起就要走,妇女见状跪地说:老总,你要是拿去了这些粮食,那我全家就得饿死,再说我老汉卧病在床,该咋办呀。韩之昌这时才发现,一个睡在炕上被子里面黄肌受的病人,一阵心软,自己也不忍心啦,哭泣声惊动了妇女的公公,公公这时赶紧过来对儿媳说:“还不快点给老总备点好吃的?”妇女站起赶紧出门置买东西款待韩之昌,中午还喝点酒。吃完饭后,出这家不远,又闻到酒香,韩之昌一看是家酒坊,就走了进去,酒坊老板看见当兵的进来忙满脸堆笑地说:“老总,您想喝点酒吗?”韩之昌说,“我尝一口吧”。老板就让工人把第一轮出的原酒,给韩之昌打来一臼,韩之昌一口就喝了下去了。酒老板问,“老总,您酒量如何?”韩之昌说:“也就是二三两。”酒老板忙堆笑说:“那您不用喝啦,再喝就醉了。”韩之昌也不好意思再喝了。返身往外走,刚走到门口就觉得到天旋地转,吓得韩之昌忙扶住门框,硬撑的站稳。正巧有一辆马车路过,韩之昌让赶马车的人把他送回下关奶奶庙。大约过了二三个时辰,回到驻地的韩之昌酒醒了,回想到他的收粮任务还没有完成,上边肯定不会饶他,吓得忙向连长请假说家里有事,想回村一趟。准假后,韩之昌全副武装,身背子弹袋,手里提着枪,直奔磁窑村方向去了。其实他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投奔八路军去了。当时八路军驻地在三庄头,还没到村口就被民兵连人带枪绑到团部,在团部韩之昌说明了来意,就这样参加了八路军。
韩之昌投奔八路军后,本村人岳三银在伪军任小头目,找到韩之昌的大伯说:“你的侄子把我们的枪、子弹都带给了八路军,现在政府要这枪和子弹,你要能拿出钱就出钱,要拿不出你就得坐牢”。韩之昌的大伯说:“我现在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岳三银说:“要不这样吧,你把房子给我,我替你把钱出了。”韩之昌的大伯没办法,只好把房给了岳三银,韩之昌的大伯从此过着流浪的生活。韩之昌当八路军后,参与袭击伪军炮楼,割阎军电话线等战斗和活动。1948年交城县解放,韩之昌成为村农协主席,并担任了磁窑村第一任村长。
李俊峰,1925年出生在磁窑村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兄姐众多,为了减轻家人负担,12岁他就去太谷钱铺当小伙计,商定每年大洋5块,因他与人为善,办事勤快,第一年掌柜年终奖励3块大洋。1942年日军侵占交城,有日军住扎在磁窑村李聚德院内,本村李守俭被迫每天担水,偷偷给八路军传送情报。当时的磁窑村白天是日伪军占据,晚上八路军分区联络员魏一平就从山上下来获取敌人情报。在八路军魏一平的组织领导下,磁窑村组建了毛八只、李林刚,李俊峰,安海四、李志贵、李守俭、李广后等年轻后生参加的民兵组织,与敌人展开了秘密斗争。
有一次,李俊峰在给八路军传送情报的路上,被敌人发现并一边开枪一边追赶过来。李俊峰拼命向磁窑村方向跑,跑进磁窑村他急中生智跑进安海四家中,这时安海四的女人双根梅正在生孩子。说明情况后,他便钻进双根梅生孩子的被子里,敌人进去搜查,看到生孩子就走了。敌人在村里抓捕了我情报人员毛八只、李林刚,傍晚两人被敌人在磁窑河枪杀了,村里李志贵、李广后二人还陪了杀场。
1953年李俊峰组织村民成立了互助组并担任社长,为了不耽误劳动生产,他们每到阴雨天召开成员会议征求大家意见,讨论如何发展生产、季节性因地制宜种植什么作物等。以此,由于他堂弟李俊刚本人不服从多数意见,发生了争吵。不过最后讲清了道理,思想统一了。会后有人编了个顺口溜:“社长开会有计划,三天开会两头下,今天没有下,和他堂弟吵一架。”在李俊峰的带领下,互助组的粮食亩产在全村最高,得到村民赞誉。1955年李俊峰担任了村支部书记。
六
“磁窑村,好村村,五果树,满山沟;软杏儿,沙果子,还有玉皇红李子;万寿桃儿红嘴嘴,咬开里面尽水水;核桃柿饼山里红,年年结得爱煞人;大骏枣,挺好吃,光有瓤瓤没核核。……”磁窑村山坡和沟里树木茂盛,每到秋季各种林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有人便编出秧歌来赞美磁窑村。
元宵节期间,村里面就有社火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磁窑村的传统节目,人们扮演者西游记的角色,头戴纸精和泥巴制作的人物头套,跳着闹着,做着各种造型。扮演孙悟空的李生玉更是活灵活现,总能逗得大伙捧腹大笑。
村里的秧歌在当地也是非常有名,有时候到城里演出,人们一再要求加演,拦着不让回村。秧歌主要演员有岳宏义、李生树、李朴、田雨林、李厚、韩芝昌、李祉等。
1962年春节,磁窑村家家户户通了电,用上了电灯;1972年村里建起了瓷窑,专门烧制瓷管;1974年村里有了第一台拖拉机;1978年建起了玻璃器皿厂;1986年开始筹建新磁窑村;2003年磁窑村划分为工业园区,引进了经验煤焦集团;2017年安装太阳能路灯58盏;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2019年中国(交城)马拉松比赛在瓷窑古村广场举行;2020年开始古村旅游建设;2022年被评为“山西省文明村”“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被评为“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4年,磁窑村被评为“山西省清廉村建设示范单位”,并确定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
站在瓷窑古村村口广场,一座大型村标展现在眼前,“磁悦文明,窑创古今”:中国传统古村落,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磁窑。古村内,石碾、辘轳井、石头墙、石板路、饭市、农家乐……散落在古村的街头路口。一个宽阔的“交城县磁窑古村休憩驿站”旁有一面高大的石墙,墙上写着“交城,总有人正年轻。”
是啊,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人正年轻。古老的磁窑村也正在闪耀着青春的光辉……(山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部部长 梁大智)